本文系《留學》雜誌原創,媒體轉載請聯繫微信:rubyme。
愛好讀書與徒步的王敬,進入留學行業13年以來,只備有兩套西裝。平日,青春有型的運動衣、舒適的運動鞋、雙肩背,是他往返於公司和家的標配。由於工作忙,王敬只有在十一長假裡,才有機會去他喜愛的「絲綢之路」國內段徒步,平時只有將此愛好放在上下班的途中進行,北京的二環路、三環路、四環路,他都用雙腳丈量過。
在攝影棚接受《留學》採訪的當天,王敬拿起掛在衣櫥久未穿起的西裝感慨萬千,那一天剛好是他創業後的一年整。2014年10月,他創立了美世留學,任CEO。如果你對美世了解不多,那麼你可能熟悉他的前任公司——2002年至2014年,王敬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下屬的嘉華世達留學公司任市場總監、美國部業務總監、商業渠道部總監,12年間,他帶領美國業務部從3人做起,直到發展至270餘人,對美業務部從原來的無人問津到佔公司總營收的60%。
《留學》即將分享一個留學行業人的故事,在他平淡如水的工科生氣質中,隱藏著一顆強韌的領袖之心。
朋友圈裡曾有一條廣受關注的雞湯文,大意為「據調查報告顯示一個人如果要掌握一項技能,成為專家,需要不間斷地練習10000個小時。」以每天練習5小時,每年300天來計算,需要近7年的時間才能變為該領域的專家。
王敬本科四年的專業為材料科學與工程,但因受到早期被公派留學美國的家人影響,很早就勵志要去美國讀書。王敬的老家位於河南新鄉,這座南臨黃河,與鄭州、開封相望的城市,曾出過不少名人,世界桌球冠軍劉國梁,作家劉震雲、柏楊,民族歌唱家關牧村,皆是新鄉人。王敬近70歲的大伯,作為上世紀70年代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早期留學生在家鄉也頗具名氣。
「大伯是我的英語啟蒙者,當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一年後,被公派到美國學航空專業,在我們老家比較知名。小時候,大伯每晚都從美國給家裡打電話,小學一年級時26個英文字母我已很熟,受他的影響,我愛看《福爾摩斯》。家中的晚輩我算啟蒙比較早,可能是這個氛圍最終影響了我畢業後只想去美國。」
大學四年間,他一心為出國做準備,為申請去美國的學校,考遍託福、GRE,將當年所有的留學論壇信息逐條研究過。「因為自己要出去,當年比較火的幾個論壇天天看,尤其是針對美國的內容。」大學四年,王敬完成了10000個小時以上對美國留學申請的信息積累。
2002年,王敬終於通過DIY申請拿到了美國西海岸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全獎。無奈受「9·11事件」影響,他連續被美國使館三次拒籤。為了諮詢籤證問題,王敬找到了嘉華世達留學公司,結果,機緣巧合地留在了那裡工作。「非常偶然地開始幹留學服務,進入美國部後發現我當時不用培訓,直接上手。」
「最近很多學生問我如何選專業,我一直強調要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然後拿自己的經歷做例子,其實沒有一段經歷是浪費的,所有的能力最後都會綜合性地用上。」就這樣,王敬從嘉華世達美國留學部顧問做起,沒想到一幹就是12年。
2002年,國內的美國留學熱還未興起,嘉華世達對美業務部只有3人。2003年之後,王敬在工作期間,通過對市場推廣、院校渠道、資源對接等多方面的深入學習與了解,得出「未來美國留學市場會火」的結論,他建議領導「擴大團隊,如果今年我們的投入能達到100萬,明年業務量將翻番。」領導思考後認為當時對美業務對公司的整體貢獻很小,便同意王敬帶隊一試。
果然,2003年之後留學市場美國申請人數增多,趨勢漸強。「第一年的營業額達到100多萬,後來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業務量最大的時候,美國部佔嘉華總盈收的70%。12年間,美國部團隊從最初的3人發展至270人。」當《留學》詢問是哪些內外因素促成了如此爆破式的發展,王敬說一是趕上了美國市場的好形勢,二是團隊文化好,價值觀較為統一。
「我做管理比較早,工作一年後就開始帶團隊了,是當時嘉華世達美國部高管層裡年齡最小的。嘉華世達美國部的培訓體系,人力架構是我搭的。」王敬的領導們當時最關心的是美國部在第二年能完成多少業績,其餘他想開發新產品、新業務、招人、搭團隊等事宜都不幹涉,在權限上給予王敬極大的支持。
作為當年高管團隊裡唯一的年輕人,領導經常因他不愛穿西裝而批評他是「典型的80後」,也許這是今天90後們所無法理解的要求。但王敬依然堅持了穿運動裝的習慣,讓自己保持舒適,求新求變。
王敬
在運營和管理能力飛速進步的12年中,王敬漸漸發覺,傳統留學機構在體制上業務板塊各自為戰,各部門很獨立,整合是很困難的。公司除品牌效應,已無法提供太多的發展支持。在分別負責做市場、品牌、宣傳、公關,建立外地分公司,運營商業渠道部後,王敬意識到在現有體系下想創新已不太可能。「當你想做新東西時,領導永遠會說一句話,『把現有這塊業務做好,才可以做創新』。」此時,王敬想到了離開與創業。
從2003年開始,由於工作需要,王敬開始頻繁去美國出差,在幾乎走遍了全美排名前100的大學後,美國名校的神秘面紗在他面前一一揭開,原本想去美國圓留學夢的他轉而在國內讀MBA,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2006年,我受邀去史丹福大學做培訓時,在商學院一星期的所見所聞讓我很受震憾。隨後結交了美國西北大學中國校委會主席。我說想來國外讀書,他反而勸我去北大讀MBA。」綜合各方面的考慮,王敬確實無法放棄對國內留學行業的深挖與探索。2006至2009年期間,他開始了北京大學MBA班的非全職學生生活,為日後的創業之路奠定了良好的人脈與理論基礎。
來北京大學讀國際MBA班的學生主要是國內金融、房地產、消費品行業的高管,學校全英文授課,向全球招生,王敬認為這裡的教學環境相對國際化。「當時我們班外國人大約佔15%到20%,其餘大部分為外企中的外國高管,國企如中石油海外集團,中國電信海外業務方面的高管等,去了才發現北大國際MBA裡做教育的極少,屬於另類。」
在剛入學時,王敬受學校邀請分享教育行業的發展現狀,他在學校裡做了一次教育行業整體概況分析,同時創辦了一個關於教育行業協會,還影響了班裡兩位同學做教育方面的創業。但當MBA班的班長得知王敬所在的教育行業市場利潤相當可觀時產生了疑問:「教育還能賺錢,賺的是什麼黑心錢?」一句玩笑道出MBA班班長眼中的教育產業——教育的利潤並不可觀。
王敬在北大MBA班陸續共學習了3年,在此期間,他也遇到了幾位一直在關注他發展動向的投資人。「最初的一位投資人2006年就認識了,當時我還沒有堅定創業的想法,但這位投資人認為我責任心比較強,說,』我給你投錢,你應該不會坑我』。」說到這裡,這位工科男有點靦腆地笑了。這位投資人本身做媒體投資,同時長期關注房地產,雖然他本人亦判斷低齡留學市場將是下一個投資方向,但在教育產業他只投錢給了王敬。
2014年底,經過深思熟慮,王敬聯合一位投資人收購了一家主攻低領留學業務的機構——美世留學,終於開啟了屬於他的創業時代。
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在嘉華世達如魚得水的王敬,在2014年末堅定選擇了創業?
四年前,王敬在嘉華世達已經身兼三職,其中,作為商業渠道部總監,在進行渠道拓展時,經一位銀監會的朋友建議,開始尋求與銀行的直接合作。當時留學行業與銀行的關聯度較弱。王敬帶著試一試的想法與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進行了洽談,尋求合作方向。
在參加招商銀行私人銀行部為客戶舉辦的關於「子女傳承財富」的培訓活動時候,王敬發現,高淨值人群的需求,跟普通留學生只做申請的需求極為不同。
「高端教育是高淨值人群的必考慮問題,他們需要全線的諮詢與教育,也就是說,選定一家機構,絕不僅僅只需要做申請流程,而是需要申請流程前後的各種擇校建議及規劃,從小學、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這是一條全線教育規劃。」王敬告訴《留學》,即便有些孩子可能在國內讀小學、初中,不確定是否出國,但家長也需要考慮如國際教育,如何選國際學校等。
如一位正在國內就讀小學的學生,父母如已經開始為他去美國讀高中做留學規劃。此時這個家庭最需要一個根據孩子量身定製的學習、活動、申請計劃,發展規劃,幫他銜接至未來即將開始的留學生活。前端規劃做得紮實,孩子將來申請名校及選校都會更為順利。
通過銀行渠道,王敬發現看似離主流市場遙遠的高淨值人群,其實是一個亟待深度開發的理想客戶群。
在接觸了各大銀行後,王敬曾向嘉華世達提出建議,希望單獨成立一個部門,根據銀行方面的需求,該部門專門為單個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客戶提供服務,但終未成行。但是,銀行高端客戶的需求,激發了王敬對產業應全線「橫向」延伸發展的總結,他認為,當下以及未來的留學服務,將不再以傳統的地域、年齡段來「縱向」劃分服務範疇,而將更多變化為,針對同一客戶群在不同領域的需求,如留學,培訓,其他教育產品等等,王敬稱其為『全國際教育』概念。
「市場普遍對低齡業務的理解還不夠深。想做好低齡,必須有美本業務做支撐。一個客戶在選擇機構的時候,選擇了低齡業務,絕對不簡簡單單是因為留學業務,而是基於信賴選擇了你。如果你還只是做申請那一小段,有什麼發展空間可言?」
事實證明,優秀的行業人才最大的價值在於搭建平臺、發展平臺,最後超越平臺。舊的平臺已經無法提供王敬緊跟市場、「做正確的事」的條件,他逐漸萌發了自立門戶的念頭。
2014年,當王敬決定離開嘉華世達、自主創業的消息傳出後,業界幾位投資人不約而同找到了他,希望投他的項目。王敬在業內的口碑效應,使得他用較低的資金投入即可實現控股成為可能;與此同時,這個看似溫和的巨蟹男,悄然顯露出了獅子座領導優勢的一面,王敬告訴《留學》,「我當時就一個要求,我必須有一票否決權。」
這一招,成為日後美世留學迅速翻番增長的必要條件。
如今王敬麾下的美世留學的團隊,是由原美世團隊和來自嘉華世達幾位共事10年以上的老戰友共同組成。團隊在北京有50餘人,外地分公司近90人,專門針對低齡、美高、美本、美研展開全線業務。低齡部主要針對小學到中學進行留學服務和全教育的規劃服務。高端部主要針對美本和美研留學申請和規劃。
「美世在收購前一直在做低齡業務,比較符合我對產品和市場的判斷。和我帶過來的嘉華世達美本、美研團隊能進行業務上的完全互補。唯一需要解決的是理念、風格的問題。」王敬預見了這個問題,從2014年10月份創業前期開始,兩個月內與核心成員召開了10次碰頭會。「價值觀基本確定了,才開始做。事實上,這10次溝通當中,當時所擔心的問題,後來大部分真的都發生了。」
說到兩邊團隊融合的難度,王敬向《留學》回憶起一個細節。「7月我的生日那天,和同事喝酒聊天,喝到凌晨兩點。我們總結每個月業務量都完成得很好。然後我就開始坐那兒哭。一直哭到凌晨3點(笑)。市場總監問我,你怎麼了,咱業務這麼好,你幹嘛呢?我說,這一年,我最累的,就是給你們幾個人『洗腦』了,這活兒太TM累了(笑)。」
左起分別為:美世留學諮詢總監喬美華,美世留學諮詢總監柳曉瑋,美世留學CEO王敬,美世留學諮詢總監黃丹丹。
一年以來,美世留學發展如何呢?財務部門的報表,讓王敬自己也嚇了一跳:低齡業務比去年同期增長180%;美本、美研業務比去年同期增長6倍。「此外,我們在外地同時拓展了五家分公司。」
王敬本人,也在迅速蛻變。「以前做運營、做管理,什麼東西都往自己身上攬。現在我往外推。現在我主要做資源整合。不停地出差,去外地拓展分公司,拓展國外業務,做外部資源維護,如學校、機構合作渠道融資,確定產品定位、搭建項目框架等等。」
今年,王敬,已經完成了從高級業務主管直奔企業掌舵人的過程,進入了做減法的新階段。
Q=王陽 A=王敬
Q:因為9·11的影響被三次拒籤,後來這些年為什麼沒有再考慮赴美留學?
A:我從一畢業就在嘉華世達,親手把美國部從零到有地做起來,那種成就感真的是無可比擬的。領導們也給我很多支持,讓我可以放手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工作環境很好的。加上後來接觸美國學校的機會非常多,每年可能都要出差四五趟,頂級的學校都接觸過了,神秘感漸漸沒有了。
2006年去斯坦福培訓,大概待了一周,當時覺得很受震憾。後來認識了西北大學中國校委會主席。我們倆私交不錯,我說想來國外再讀書,他就一直勸我說,沒有必要非在美國讀書。身邊還有好多人都勸我,你現在的情況,不如去北大讀一個最好的。於是2006年我去北大讀了全英文授課的國際MBA班。總得來說,可能是人生際遇,機緣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