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評測】在多年以前,PC遊戲玩家和主機遊戲玩家就已經是水火不容的兩個群體。兩者在網上一見面那基本就是各種唇槍舌劍,甚至互以動物羞辱對方,很容易升級到曠日持久的口水戰。最近這個話題再度浮出水面,主要原因還是《三男一狗》的PC版本即將發售,有了上一代GTA4這個硬體殺手的陰影后,許多網友都在擔心——我們的PC平臺是否足夠運行這款遊戲,是否值得升級硬體呢,有不少網友甚至認為要爽玩GTA5至少需要GTX970級別的顯卡。現在GTA5的PC版本尚未上市,不過要是我們看看其他跨平臺遊戲在PC和PS4平臺上的表現對比,也許可以才想到GTA5的實際體驗也說不定。
本次我們挑選了次時代主機PS4以及一臺PC平臺進行對比,PC平臺我們選擇了2套級別的硬體,分別對應3K級別主機以及5K級別的主機。事實上我們也知道這樣對比似乎不太公平,但是我們要做的,就是希望展示兩者之間的差別到底在哪,至於如何判斷,就交給你們自行獨立思考了。測試選用了3款遊戲——《實況足球 2015》、《看門狗》,《生化危機:啟示錄2》,由於手上資源有限,在未來我們也將儘量補上更多遊戲的對比,例如下周可能又跳票發售的《三男一狗》。
入門級遊戲PC主機配置:
入門級遊戲PC配置
CPUIntel i3-4150709元主板華碩B85M-GAMER599元內存DDR3 1600 4GB199元硬碟影馳戰將128GB SSD339元電源航嘉350W+MVP機箱199+199元顯卡iGamer 750Ti
989元總價3235元中端PC主機配置配置:
中端遊戲PC配置
CPUIntel e3-1231 v31358元主板華碩 B85-M gamer599元內存DDR3 1600 4GBx2199元x2硬碟影馳戰將256GB SSD589元電源航嘉冷靜王 350W+MVP機箱219+199元顯卡耕升 960關羽版
1399元總價4761元配置大體分為如上的兩套配置,硬體主要以評測室現成的硬體為主,所以請不要在意具體品牌,各人可以根據自身所需優化細節,但性能接近的情況下,總差價應該也不會相差太大。
比的方式我們選擇了將兩個平臺同時接入了HKC最新一款P2顯示器上,這款剛送到評測室的顯示器其實就是本次選題的另一個契機,因為它是將兩塊23.8寸屏幕拼接在一塊,兩屏幕解析度、水平位置都保持一致,非常適合這次的對比。
針對網友提出的疑問,我們將在這裡集中解答
1、49樓網友提出的疑問
網友原評論:(前略)況且,為什麼pc不屏攝,截圖vs屏攝,這公平嗎?還有,什麼叫「pc卡頓卻有40幀」,卡頓和幀數是兩碼事,就算100幀也可能卡頓,主機優化好沒卡頓但是幀數低。。兩者的體驗都不好,為什麼偏強調pc卡
編輯回覆:這就是「看文章沒看全就開噴」的典型案例。我們的對比圖片都是用單反統一參數進行翻拍,請問PC哪裡不是翻拍呢。另外卡就是卡,誰體驗好誰體驗差,視頻已經一目了然了,這裡只是要說明的是——要達到與主機同級別的畫質和流暢度,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預算在顯卡上。
2、10樓網友提出的疑問
網友原評論:(前略)所以那些因為遊戲工具不同就會有衝突的人,根本就不是什麼遊戲愛好者,只是一群閒的蛋疼找事找樂子的無聊之人,那些人估計很多的遊戲都沒玩過,我周圍一起玩遊戲的好像還沒什麼衝突過,從來就沒有。
玩遊戲不討論遊戲,而討論遊戲工具,本來就是個非常非常有毛病的事情。
編輯回覆:近年才玩上主機的小編而言是同意這位網友的說法的,但中國人口實在太多,衝突時有發生,或許這位網友心態好沒覺察到,實際上哪怕是近幾天,在貼吧和不少論壇關於GTA5的PC和主機的問題就引發不少的口水戰。引發口水戰的原因有很多,要討論起來又可以再聊一篇文章了。
育碧的3A級大作《看門狗》,小編當初叫它「卡成狗」,皆因這款遊戲在筆者當時的i5+8G內存+660ti的中等配置平臺上,流暢度簡直讓人「感動」,尤其當遊戲進行到了後期簡直就是卡得不能自理,而優化補丁直到小編通關也都還沒出現。這次有機會借評測重溫一次遊戲體驗,與當初對比的確很明顯,終於不用卡了...
靜態畫質對比: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PS4自帶了截圖功能,但經過測試後我們發現,PS4的默認機內截圖方式畫質損失非常嚴重,與屏幕上呈現的畫面相差甚遠,在《看門狗》中,截圖畫面等於PC平臺的貼圖等級上直接降了一個等級。這裡我們直接用屏幕翻拍的形式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我們能發現PS4平臺的貼圖紋理質量相當高,實際上已經介於PC平臺的超高標準和高標準貼圖之間,而模型光影細節則相當於PC版本的中到高等級之間,但在PC平臺中哪怕是高標準紋理貼圖已經要佔用2GB顯存,所以需要更高質量的貼圖的話需要在更高的配置上才能實現(PS4主機為8GB GDDR5共享式內/顯存)。
《看門狗》遊戲體驗對比
視頻以60FPS錄製,對於實際體驗而言,750Ti這樣的中低端顯卡,性能對於看門狗這樣的3A大作要以中等畫質和中等貼圖才能獲得一個比較流暢(高於40fps且不卡頓)的遊戲體驗,只是無法達到60FPS,但是也比主機的30fps要稍顯順暢,體驗有些微區別但不夠明顯。
升級了主機配置後,我們調高了一級畫面等級和貼圖質量,此時遊戲已經能達到50fps左右,高於主機的30FPS,整體流暢度已經明顯能感覺得到。
然後我們嘗試了超高畫質的貼圖質量已經等於甚至超過PS4,陰影模型細節更是明顯優於主機,不過靜態流暢雖然有40-50FPS,不過當人物開始行動後,看門狗再一次變成卡成狗,這意味著2GB顯存的GTX960無法勝任高畫質的看門狗,要進一步獲得高畫質且流暢的體驗,就必須要把顯卡更換為GTX970或者以上級別。
實況足球2015中,在PC的入門配置下,即便開最高畫質也能輕鬆應付,所以對比將跳過中等配置,直接和次時代主機對比。
從視頻來看,流暢度是相同的;但是仔細看畫面的話,則顯得有點詭異——球員的光影和貼圖質量,以及球場觀眾的貼圖差距都相距都不一樣:在主場選擇畫面中,即使使用機內截圖,PS4人物模型的光影和細節都和PC有明顯差別,但是到了球賽開始時,卻感覺兩者翻轉的模型光影質量卻又反轉了一樣,只是PS4的觀眾們會稍微更生動一點。當然對於足球遊戲而言畫質從來不是最主要的。更多的區別體驗在遊戲內容上,最明顯的就是次時代主機的主場數目也會比PC版多出好幾個,如果在不考慮各種非官方MOD的話,PC版閹割的內容還是比較嚴重的。
《生化危機:啟示錄2》靜態畫質對比
三姓家奴卡普空的《生化危機:啟示錄2》,也是近期登陸多平臺的遊戲之一,PC版本在使用高畫質時,已經和PS4比較接近,只是克萊爾皮衣上的光影略有區別。
實際遊戲體驗對比
而在動態畫面下,750ti無法應付高畫質的需要,在運動場景中會出現很明顯的卡頓感(詭異的是此時frap顯示的FPS依然有40多)。
而更換了CPU和顯卡後,卡頓依舊,只是卡得沒那麼厲害了........看來卡普空PC平臺優化差的所言非虛。
小結:該幹嘛幹嘛沒啥好吵的
在對比過程中,綜合兩位編輯的感受,其實已經能明顯感受到主機和電腦在遊戲方面的區別。主機專才專用的優勢決定了它能以低成本實現流暢且畫質不差的體驗享受,並且優先保持穩定的幀率,但代價則是部分遊戲無法實現60FPS的流暢畫面(看門狗就只有30fps)。而對於電腦主機而言,遊戲功能只是其中的一項作用(雖然對於大多是80-90後的童年而言遊戲一直是電腦的最主要功用)。對於像看門狗這樣的大作,目前3000元左右的主機的確也能達到甚至超越主機的流暢度,但需要犧牲較多的畫質和特效。花多2/3的金錢則可以獲得與主機相似的體驗,但要完全超越主機的畫質同時獲得60FPS流暢度的話,則至少需要搭配2000元以上的顯卡了,而且這還是沒算上4k解析度的前提下。
所以對於大多數玩(pen)家(zi)而言,擺正心態是很重要的。現在次時代主機價格相比十年前而言已經不再顯得昂貴,成為主機玩家的門檻也不斷下降。而群眾對於PC電腦的認知也不再局限於玩遊戲那麼簡單,PC電腦應用逐漸向專業化和工作工具轉型。雙方應多嘗試不同平臺,沒必要守著一棵樹不放。大家都來加入買買買的大家庭。
那麼對此小編們怎麼看?
遊戲硬體編輯硬體君:PC平臺成本高
隨著圖像技術的不斷成熟發展,近幾年遊戲大作的畫質越做越逼真,而對於硬體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很多遊戲都成為了「殺手級」神作,而PC和遊戲主機兩個平臺之間的選擇成為了不少玩家的困擾。對於PC平臺來說,面對一些次世代大作,要用到旗艦級別的顯卡才能流暢運行,而一張旗艦顯卡的價格已經接近一臺次世代主機的售價了,再加上其他電腦硬體的費用,PC平臺成本實在太高了。
相反,遊戲主機的價格就相對便宜,而且玩家無需考慮以後的硬體更新問題,雖然我們也不能夠忽略PC平臺除了遊戲之外的其他作用所體現的價值。但是,小編這裡只針對純遊戲玩家而言,就獲得相同的遊戲體驗來說,哪個平臺的遊戲成本投入會更低、更具性價比?相信大家心裏面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了。
外設編輯JM:PC平臺特長同樣無法比擬,應專注於此
一貫以來,主機黨們都認為主機平臺保值高,一臺主機能戰個5-6年不是問題(例如PS3與PS4就已經相隔了7年之久),而PC隔2-3年就需要各種升級云云。這也的確算是主機的優勢之一,但實際上如果你觀察一臺主機在壽命後期的遊戲畫面都會感受到其內部建模和細節都已經會「縮水」許多,這樣做的原因當然是為了保證穩定的幀率,所以要畫質還是要穩定,這就是玩家需要考慮的問題。
即便已經投奔主機黨的小編也要承認,拋開平臺獨佔等因素,PC的在操作上的優勢還是無法比擬的。即便在主機上通關了多款FPS遊戲後,筆者對於使用手柄進行瞄準依然是非常難接受的一件事。在PC上瞬間做到指哪打哪的那種操作感在主機上成為夢想,而這也是PC平臺上競技遊戲發達的一個主要因素。實際上PC作為遊戲平臺並不存在下坡路,只是發展方向有了改變而已。(除非日後主機可以直接使用鍵盤滑鼠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