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進補,阿膠可以這樣吃~

2021-02-22 最緊要健康GRT

儘管這兩天廣東天氣有點悶熱

但天氣還是會越來越冷,

大家食慾也會越來越好,

廣東跟上冬天的節奏,

其實計仔君的「貼秋膘」工程

從秋天就開始了,

果然秋冬是一年中最好的進補時節,

都知道要進補,

但是秋補和冬補是不一樣的哦!

「秋補」和「冬補」不是一個概念,各有側重。可不能一入冬就大補特補。 人人都知道秋冬要進補,但很多人沒想到,秋補跟冬補,原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軍指出:「秋補重在平補,滋陰潤燥。一上來就大補特補,會加重秋燥,使燥熱傷陰。」 他解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夏,萬物陽氣向外蒸騰,進入秋天,陽氣慢慢轉為收斂,陰氣逐漸旺盛。 

要順應天時,秋天就得注意滋養陰氣,少吃辛辣助陽之物,以免妨礙陽氣收斂。 


圖:攝圖網

「秋天可以吃一些補陰的東西,如花旗參、石斛等。日常燉水魚湯、蛤蚧瘦肉湯,滋陰的同時,又不會傷陽助熱。」李教授說。 

秋天天氣還比較乾燥,燥邪從口鼻、皮毛而入,最易傷肺。從五行來說,秋主肺,故秋補還需補肺潤燥。 

沙參、玉竹、雪梨、百合、銀耳、蜂蜜、白蘿蔔,不僅養陰,更能潤燥潤肺,收斂肺氣,順應秋天氣機肅降之時令,都很適合秋天食用。

圖:攝圖網

做成湯譜,常見的有沙參玉竹老鴨湯、銀耳百合蓮子湯、南北杏燉雪梨、白蘿蔔燉豬骨等。 此外,酸性食物有生津之效,減輕秋季舌幹少津。如葡萄、橘子、柚子、橄欖、烏梅、山楂等。 

圖:攝圖網

圖:攝圖網

李教授說,進入冬季,秋季的很多養陰食物都可以繼續食用,如水魚、龜鱉、花旗參、石斛。補腎益肺的蛤蚧、冬蟲夏草等,也是秋冬皆宜。

圖:攝圖網

圖:攝圖網

阿膠系滋陰潤躁養血嘅上等進補佳品,很適合行秋冬季節食用。給大家舉薦一款阿膠燉品,助你補益氣血,提高抵抗力。

圖:攝圖網

材料(2人份) :阿膠粉20克、幹桂圓10顆、紅棗8個、雞蛋2隻、紅皮花生米、生薑汁和冰糖適量。

燉盅內放入阿膠粉、去殼桂圓肉、去核紅棗、紅皮花生米,加入適量清水,隔水燉1.5小時。快燉好時在燉盅中加入適量生薑汁和冰糖,倒入雞蛋液快速打散,再燉煮5分鐘即可。


圖:攝圖網

李教授說:「這些人秋天適合吃一些健脾益氣的中成藥,比如香砂養胃丸。淮山、白朮、薏米、茨實、山藥,有健脾養胃的效果,可以用來煲湯或煮粥。廣東人往往脾虛溼重,吃參苓白朮散,能健脾化溼。」 

圖:攝圖網

「還要注意飲食有節,按時吃飯,不要吃太多,也不要吃太少。」 「別一天到晚躺著睡覺。久臥傷氣,躺的時間長了,必然引起氣虛溼重,影響脾胃運化。每天都應散散步。」

圖:攝圖網

二是陰虛燥熱的人,他們多面紅目赤、口舌乾燥、大便秘結,性情比較急躁。 這類人本來就有虛火,冬季溫補,更致虛火上炎,進補後會長口瘡、牙疼、流鼻血,所以秋天要先清燥熱。 


圖:攝圖網

陰虛燥熱的人秋冬不要吃煎炸燥熱的東西,可以飲用『清補涼』,滋陰、清熱又可以補氣。」「清補涼」是廣東地區的知名老火湯。主要用料是玉竹、蓮子、百合、茨實、淮山、薏米、桂圓、排骨。 

圖:攝圖網

建議:「陰虛燥熱的人,秋天不要劇烈地運動,這會消耗津液氣血;情緒也要調整,保持心情安靜舒暢。」 

秋冬進補

講究循序漸進

大家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

適當進補哦~

18:00~19:00守住電視

廣東公共頻道 《最緊要健康》

告訴你最實用的健康知識

合作或投稿諮詢請聯繫:

2078186857@qq.com

相關焦點

  • 秋冬進補有「膏」招(四) 膏中極品——阿膠
    阿膠,自古以來就被譽為滋補聖品,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藥三寶」。冬季正是人體進行滋補的黃金時節,傳統的滋補方式多種多樣,但以阿膠為傳統的滋補風俗一直被人們保留了下來。時至今日,在江浙一帶依然保存著冬令進補阿膠的習俗。
  • 秋冬進補,先「排」後「補」
    世間萬物,都開始為了「冬藏」做準備,身體也到了要收藏補養的時候——「秋冬進補」的養生理念已深入人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能吃到的補品也更加豐富。但是,很多人卻有這樣的苦惱,明明身體很虛,卻是吃什麼好東西都補不進去:牛羊肉一吃就上火,阿膠一吃就發燥……秋冬進補,為什麼補不進去?這是因為我們只專注於「補」,而沒有考慮到脾胃本身的運化能力。
  • 美思康宸阿膠正規嗎 哪些人不可以吃!
    阿膠糕大多數人都是可以吃的。自古以來,阿膠不僅可以藥用,還可以滋補、美容、保健。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首先要學會善待自己、珍愛身體,只有這樣才能有熱愛生活和事業的資本!美思康宸阿膠是真的嗎1、阿膠糕要堅持適量吃阿膠糕需要堅持使用才能夠發揮出明顯的作用,正確服用阿膠糕的方法是每天吃一到兩片,不可多食。秋冬季節需連續服用,常年堅持效果最佳。2、食用阿膠糕最好選擇早飯前和晚飯後阿膠糕在早飯前和晚飯後吃效果最佳。
  • 秋冬調補吃阿膠 阿膠調補食譜推薦
  • 阿膠養生,怎麼吃,如何選
    俗話說:「秋冬進補,來年打虎。」眼下立冬將至,進補又成為當下最熱門的養生話題。阿膠是補血要藥,上佳的滋補聖品。但初次接觸的人,往往會發現,阿膠塊很難嚼動,也不易消化,不知該如何吃才好。目前,市面上還有粉裝的阿膠膠囊,購回後直接口服即可,十分便捷。此外,煲湯、熬粥時也可以加入適量阿膠,用阿膠配製的八寶粥、雞蛋湯、烏雞煲等,都是不錯的養生藥膳。而將阿膠製成膏方,則更是先民的一大智慧結晶,其不僅可以養生療疾,還兼具了劑量小、便於久存、可口易服等優點。
  • 秋冬調補吃點阿膠
    俗話說,「秋冬調補,來年打虎」,可見調補對秋冬健康的重要性。
  • 秋冬進補多喝湯,秋冬滋補養生湯怎麼做?吃紅參的忌口
    現在人們對飲食的要求越來越高,秋冬季是特別適合進補的季節,那麼在秋冬喝什麼養生湯合適呢?
  • 3種女人不適合吃阿膠?中醫告訴你什麼人適合吃阿膠?秋季吃賺大了
    關於阿膠,最近網上流傳秋季3種女人不適合吃阿膠的說法,於是在最適合進補阿膠的秋季,不少人放棄了阿膠,以至於出現的鼻子幹、口乾、燥咳、煩躁、皮膚緊繃等各種陰虛症狀不得緩解。那麼,什麼人適合吃阿膠?秋季3種女人不適合吃阿膠是真的嗎?秋季怎樣吃阿膠更好呢?
  • 秋冬調補吃阿膠 6個阿膠調補食譜推薦
  • 【邦健醫藥】秋冬調補吃阿膠 阿膠調補食譜推薦
    俗話說,「秋冬調補,來年打虎」,可見調補對秋冬健康的重要性。秋冬「阿膠」調補正當時,中醫認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一邊調補一邊治病,可達到減少復發、減輕病情、延緩疾病發展的效果。對於亞健康人群來說,調補可達到減輕症狀、調養氣血、提高體力精力的作用。
  • 秋天吃阿膠的好處
    阿膠是秋季慣用的滋補佳品,有滋陰潤燥、補血養血、美容養顏、增強體質的功效,非常適合秋季食用進補養生。自古以來,阿膠就被人們視為延年益壽的養生良藥,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廣泛的保健價值。秋冬季節,很多女性經常會出現手腳冰冷、畏寒的症狀,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吃阿膠來調理的,阿膠算的上是一種補血養顏的聖品了。阿膠味甘、性平,功能為補血止血,滋陰潤肺。現代研究證實,阿膠多由骨膠原及其部分水解產物組成,含總氮量約16%,主要為蛋白質。
  • 夏季進補鮮阿膠,阿膠糕2.0時代!
    從哪一方面補讓不少人產生困惑,福牌阿膠特為此推出專門在夏季進補的阿膠糕2.0時代,引領健康養生新吃法。在原有的包含紅棗,核桃,黑芝麻,冰糖的輔料包的基礎上,加入新鮮果脯(蔓越莓,葡萄,香蕉,獼猴桃)升級為夏日專屬輔料包,針對夏季人體所需,全面補充營養元素。
  • 秋冬調補吃阿膠,阿膠調補食譜推薦——女人必看!!!
  • 秋冬滋補大作戰!阿膠應該這麼選,這麼吃!
    像我這樣既要顧家看娃又要職場拼殺的女性一抓一大把,既然沒辦法停下,那就只能靠各種外養內調來美容養顏、保障身體健康。其中,阿膠就是在職場女性中非常流行的滋養法寶,我辦公室好幾個95後的小姑娘也都在吃。阿膠有多好,這點不用我說集美們應該都知道吧。《神農本草經》裡稱阿膠「久服,輕身益氣」。
  • 秋冬進補、來年打虎---九芝堂阿膠12膏方總有一款適合您!
    中醫理論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而冬令進補,更以膏方為最佳。俗話說:「秋冬膏方巧進補,來年開春能打虎」。
  • 孝心的體現,冬季為爸媽選購養生進補保健品,我和老婆一致選擇它
    俗話說:秋冬進補,來年打虎!進入秋冬季節,早晚寒氣愈來愈重,因此秋冬時節也是給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傳統醫學認為,秋冬進補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秋冬時節進補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於驅病祛邪,使體內的陰、陽、氣、血、津液得到充實,使身體能進入到最佳的狀態。
  • 阿膠應該怎麼吃?服用阿膠這些事項需注意!
    進入秋冬進補的季節,阿膠性平,味甘平,為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的良藥,一直被奉為養生佳品,是深受廣大女性、男性歡迎的滋補上品。
  • 秋冬吃阿膠補血養顏 教你自製阿膠膏
    秋冬吃阿膠補血養顏 教你自製阿膠膏秋季滋補養生首選阿膠膏。阿膠膏有補氣養血,滋陰潤肺。美容養顏、改善睡眠。
  • 阿膠怎麼吃 阿膠的做法大全
    一塊小小的阿膠,兼具造血補血、滋陰潤肺的功效,深受女性寵愛。但阿膠雖好,吃法不對反而可惜,阿膠怎麼吃才能發揮最大功效,營養美味兼得呢?下面給大家奉上阿膠的做法大全,看中了哪一道就收藏吧。01 烊化法熱溶液溶化:可以是白開水、黃酒、熱牛奶等。烊化阿膠時,首先水要熱,把阿膠打碎或打粉,倒入熱水後不停攪拌以加速溶解。
  • 秋冬進補 明年打虎|它是這個季節進補的好物!也是養生裡舌尖上的美味!
    秋冬進補是我國民間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中醫《素問直解》曰: 「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