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情說來有趣,《琅琊榜》的故事開始之際,靜妃在宮中的位份並不高,只是次嬪之身。隨著兒子靖王地位的逐漸提升,她才一步一步從靜嬪晉位為靜妃,而後又晉位為靜貴妃,並至最終被尊為皇太后,可是讀者們卻不約而同地始終以「靜妃」二字代稱她,不知道是不是從音韻的角度上講,「靜妃」二字說來非常順口而且十分好聽?
書中對於靜妃的描寫其實不算很多,但是如果深挖下去,卻會發現靜妃身上隱藏的故事可著實是不少,所以接下來便請隨筆者一起,先去追尋一下靜妃過去的歲月吧。或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要從那麼久遠以前開始寫起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現在的每一分時光,都是從過去延續而來的。理清過往,才更有利於明晰現在,畢竟,凡事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
三十多年以前,靜妃還只是一個小女孩兒的時候,跟隨師父治病行醫,卻被當地的醫霸百般欺凌,危在旦夕之際湊巧被化名梅石楠遊歷江湖的赤焰元帥林燮所救,之後帶回林府加以庇護。在林府中,她認識了林燮的妻子晉陽長公主和林燮的妹妹林樂瑤,也就是後來的宸妃。晉陽長公主和林樂瑤分別是什麼樣的女子呢?
關於晉陽長公主,書中有一句明確的描述。只憑這一句話,就可以勾勒出晉陽長公主的風華氣度:而一直安靜地等待著前方消息的晉陽長公主,在聽聞夫死子亡噩耗的那一天,攜劍闖入宮城,當眾自刎於朝陽殿前,血濺玉階。面對當時那樣紛繁複雜人心惶惶的局面,晉陽長公主卻始終不曾哭不曾鬧,只安靜地等待著前方消息,由此可見,晉陽長公主應該是雍容大氣、高貴淡然的女子。而當確切的消息傳來之後,她便攜劍闖入宮城,當眾自刎於朝陽殿前,可見骨子裡深藏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烈決絕。
再看林樂瑤,曾經痴戀林樂瑤的言侯曾對豫津說過這麼一句話:不過他(靖王)的性情不太像他哥哥,多了些堅毅執拗,少了點瀟灑意味。你年紀小,只怕記不清祁王了……景禹……非常像他的母親……笑睨天下、無人可及而又瀟灑倜儻的蕭景禹非常像他的母親林樂瑤。當初言侯與林樂瑤已經是兩情相悅,互許終身了,可梁帝為了林樂瑤,寧可不要昔年兄弟情義,也要將之強行從言侯身邊奪走,可見林樂瑤魅力非凡,應該是靈動活潑、嬌俏可人的女子。
而靜妃,書中對於中年以後的靜妃在形象上的描述屈指可數,但是溫婉雅致的氣質實在令人心折。
靜妃首次出場的時候,書中描寫:靜嬪雖然年紀已長,容色未見驚豔,但醫者心靜,保養得甚好,鬢邊未見華發。
後來三月春獵,與梅長蘇相見時,書中描寫:靜妃穿著一件灰貂皮褂,配素色長裙,因服孝的緣故,頭上只戴了銀飾,整個人看起來雍容素淨,柔和溫婉。
而等到梁帝被迫下旨重審赤焰冤案之後,書中描寫:靜妃仍是一派溫婉地立於廊下,衣袂飄飄,風滿襟袖,目光澄澈寧逸。
當初,她不是以秀女的身份被選進宮的,後來卻在萬紫千紅之中被皇帝看中納為妃子,那麼應該也是美麗的,只是不同於林樂瑤的嬌俏可人和越貴妃的容顏絕麗,靜妃應該是小家碧玉型的清秀佳人。
林燮將靜妃帶回府中,三位如此美好的女子相識之後,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書中提過:死去的那些人中,有相交莫逆、彼此欣賞的晉陽長公主,有在宮中相依相伴、情逾姐妹的宸妃。也就是說,晉陽長公主視她為知己,宸妃林樂瑤待她如姐妹。可以想像,在林府的這段日子,應該是靜妃這一生之中最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日子。同時,以晉陽長公主和林樂瑤之出身高貴,見多識廣,卻對靜妃如此欣賞親近,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靜妃性情中的溫柔可親和頭腦中的聰明智慧。
這樣平靜安寧的日子持續了幾年,不成想卻被梁帝硬生生打斷了。樂瑤被迫入宮,生下景禹之後總是生病,拖了好多年都不見大好。書中提到林府擔心,所以才送了醫女進宮,貼身調理。所以當時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林樂瑤入宮為妃,生產之後始終纏綿病榻,究竟是什麼原因書中沒有提及,但是拖了好多年都不見大好,病情顯然不輕。林燮和晉陽長公主擔心林樂瑤,同時又非常相信靜妃的醫術,所以有可能向靜妃開口,請求她入宮為林樂瑤看病診斷,貼身調理。而靜妃心中一直感念林燮當年的救命之恩以及這些年來的照顧之情,所以當即答應了林家所請。
說來靜妃的醫術也真的是相當高明,雖然及不上藺晨和晏大夫,卻遠遠勝過了宮中的太醫。根據書中所寫,言侯設計要在年尾祭禮炸死梁帝,因為顧念兄妹之情,想要保全皇后的性命,於是在皇后的飲食中加了軟蕙草,以便她能夠「因病」錯過祭禮。當時靜妃只是站在皇后面前不遠處看到了發病的過程,就確定了皇后是中了軟蕙草之毒。梁帝上了年紀,足部風疾發作,時常疼痛難行,太醫開的藥沒有大的成效,反倒是靜妃為他準備的藥浴蒸足療法頗能減輕症狀。及至三月春獵見到梅長蘇,靜妃也僅僅是通過診脈便知道了他曾經中過火寒之毒,而晚間梅長蘇發病時,靖王請太醫們來會診,太醫們卻全都束手無策。之後聶鋒火寒之毒發作,更是靜妃施以針灸治療,便立刻緩和了病情。
有如此精湛的醫道作保,靜妃入宮之後,果然不負林家重託,治好了林樂瑤的病。只是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林樂瑤的病拖了那麼多年,所以治病的時間應該也不是短短十天半月,大概一年半載都有可能。在此期間,靜妃與林樂瑤朝夕相伴,而林樂瑤又寵冠六宮,梁帝常常流連於此,所以過了一段時間,皇帝便起意要將靜妃納入宮中。
曾經見到過有讀者討論靜妃對林帥應該抱有不一樣的情愫,感恩愛戀混合在一起。這一點在書中不夠清晰,但在劇中卻非常的明確。太子妃進宮來,見她望著院中所植的楠樹出神,口角微微含笑,目光中一片深沉悠遠,溫暖寧靜,於是不禁問道:「娘娘喜歡楠樹?」那時靜妃的回答篤定直白,沒有絲毫掩飾:「是。一直都很喜歡!」想來於她而言,當年性命垂危,困窘絕望之際,林燮行俠仗義,出手相救,不啻於從天而降的神祇一般……但是,從始至終她都沒有表達出來,換句話說她並不想破壞什麼,並不想得到什麼,就只是默默地將這份感情埋藏在了心底。也許她曾設想過等林樂瑤痊癒之後,她還可以出宮回到林府,這一生守著她愛的這些人就這麼平平靜靜地生活下去。可惜事與願違,她被皇帝看中。不管靜妃如何聰慧,畢竟只是一介平民女子。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她自己的感情和願望在皇帝面前完全是微不足道的,況且,以林樂瑤的身份當初都沒能做到抗旨不遵,就更不要說她了,所以只能接旨謝恩,入宮為妃。
成為嬪妃之後,靜妃大概免不了傷心難過,但是應該並未絕望,與林樂瑤相伴,日子總還是要一天一天地過下去,尤其後來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景琰。又過了兩年,林家小殊出世,從小便跟景琰一起長在祁王身邊,志趣相投,莫逆相交。
那時,靜妃或許重新獲得了平靜與滿足,為林燮守著林樂瑤,寵著景琰跟小殊這兩個孩子一天天慢慢長大。那時最大的樂趣或許就是為兩個孩子做點心,她親手做的藥膳和點心,從梁帝、紀王、景琰,到林府中人還有小飛流,人人都非常喜歡。書中提到過的百合清釀、綠波小釀、黃金餃、茯苓雞、雪蛤羹、板慄羹、綠豆翠糕、芝麻糕、棗泥軟糕、梅花餅、沁梅糕、絞絲糕、奶黃糕、榛子酥,還有劇中補充的用葛花凝汁做的甜湯、用桂枝浸滿金鉤做成的金桂小月、用山茶花做成的太師糕,真是令所有讀者和觀眾都垂涎欲滴啊!
她不在意恩寵與位份,素日裡一向謙遜守禮,低調謹慎,所展望的未來應該也只是隨著歲月流逝,等梁帝百年之後,祁王登基,成一代英主,景琰和小殊一起徵戰沙場,做常勝將軍。
如果不出意外,靜妃所設想的一切都會按部就班地發生。只可惜世事難料,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二十年之後,赤焰案爆發了。梁帝以世人眼中不可思議不可理喻的瘋狂和狠辣拔除了赤焰軍,賜死了蕭景禹,帶累晉陽長公主和宸妃林樂瑤相繼自盡。
一夜之間,靜妃這大半生所珍視和守護的一切全部消失了。而她除了將皇室的冷酷刻入骨髓之外,連為他們而流的眼淚都不得不悄悄掩住,然後隱藏內心所有的怨懣與激憤,收起自己所有的智慧與情感,如同一個隱形人一般留在深宮之中。靜妃從那時起,是真的徹底靜下來了,甘守寂寞,與世無爭。只是這種靜的背後,更多的是哀莫大於心死的絕望。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為了景琰,大概她也隨著他們一起去了。可是,活下去,該怎麼活下去?縱然知道自己人微言輕,根本無力改變什麼,但是也不能遺忘,不能背叛,不能隨波逐流,所以最終她選擇了視皇恩聖寵如無物,以沉默和沉寂來悼念那些無辜枉死的人們。
後宮中人對於名分地位的追求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依照靜妃的聰慧,如果她想,她完全可以去爭,但是她沒有。宮廷中人有多勢利多狠毒,跟紅頂白,踩低捧高,人盡皆知,可是靜妃面對皇后以及其它高位嬪妃的種種苛責薄待,卻始終寵辱不驚,安之若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此時這種態度更多體現的應該不是智慧不是堅強,而是無欲。因為無欲,不在乎不介意,所以能夠淡然處之。
但是無欲不代表無情,相反,靜妃重情重義,堅強隱忍,實在令人欽敬。赤焰冤案之後,她唯一的兒子景琰因為對祁王和林家的信任而不知違逆頂撞了梁帝多少回,因此被徹底放逐於朝堂之外,聚少離多,只留下她一個人將種種悲痛怨憤統統化為思念,在一片死寂的深宮中堅守著昔日情義。景琰徵戰在外,至少在沙場上還有宣洩的機會,可是靜妃被孤獨地鎖在深宮之中,無人傾訴,無可發洩,還要牽掛和擔憂愛子在戰場上的生死安危,這般的日子該是怎樣的煎熬?饒是如此,靜妃卻一絲一毫也沒有抱怨過,只是默默忍耐,並且還心甘情願地支持著兒子對於情義的堅守。不得不說,靜妃真的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母親,她理解兒子,支持兒子,從不曾因為希望改變自身的處境而要求兒子服軟低頭,那很容易,只要稍微有所表示就能立刻大為改善他們母子二人的狀況,可是靜妃沒有。景琰那十二年倔強卻無望的堅守,如果沒有母親的理解和支持,或許早已支撐不住,崩潰發瘋了。
漫長的煎熬持續了十二年之後,死裡逃生的林殊化身梅長蘇返回金陵來洗雪沉冤。冥冥之中,或許真有天定,就好像那些亡靈的怨念,堅持著不肯歸於平靜和安息,景琰註定不會就這麼無聲無息地帶著滿腔積怨疑慮走到生命的盡頭。他在梅長蘇的推動下開始參與奪嫡,然後告知了母親。書中對此一帶而過,但是電視劇中擴展了這個情節,景琰告訴母親:「我要得到它,為了祁王兄,為了小殊,為了所有的人,我要得到這個至尊之位。」
為了祁王兄,為了小殊,為了因為赤焰冤案無辜枉死的所有人,這個理由在靜妃死水一般的心田中激起了漣漪,所以她對景琰說:「不用顧念我,成也好,敗也罷,只要你我母子生死共擔,又有何懼?」之後她開始竭盡全力地運用自己的智慧一點一滴地協助景琰。曾經看到有讀者半開玩笑地評價過靜妃——智商情商雙雙開掛,實乃靖王殿下的神助攻。
梁帝冷落靜妃多年,因為某些機緣巧合想起她來,於是偶然一顧,可是靜妃卻能抓住機會一舉網住聖心,從此讓梁帝時常前來盤桓。說來是偶然,但細細分析,其中卻藏著必然。盛年之時精力充沛並且控制朝局得心應手的梁帝自是更喜歡如越貴妃那般巧言善辯,精明機敏的妃子。然而梅長蘇出現之後,朝中接二連三地出事,幾大尚書相繼倒臺,私炮坊發生爆炸死傷慘重,還有謝玉之案東窗事發,一年時間裡風波不斷,令上了年紀的梁帝心力交瘁,疲於應付,不勝其煩,不勝其擾。這種情況下,靜妃一向的溫柔靜默,善解人意自是讓梁帝十分舒心快慰。來看看文中的幾次描述吧。
第一次是嫡庶之爭的朝堂論辯結束之後,梁帝心煩意亂地在後宮中漫無目的地閒逛,結果不知不覺間走到了靜妃的居處附近,於是命高湛前去傳旨,讓靜妃接駕。
不多時,藥香縈繞的芷蘿院添了燈燭,靜嬪率宮婢們正裝出迎,跪接於院門之外。
梁帝並沒有細細看她,只丟下「平身」二字,便大步跨入室內。靜嬪忙起身跟上,過來服侍他寬下外衣,暗暗覷了覷臉色,柔婉地問道:「陛下看來疲累,可願浸浴藥湯解乏?」
梁帝想到她是醫女出身,自然精於藥療,加之確實覺得頭痛力衰,當下點頭許可。靜嬪命人抬來浴桶香湯,自己親配藥材,不多時便準備停當,伺候梁帝入浴,又為他點藥油燻蒸,按摩頭部穴位止痛。
梁帝已經很久,沒有這般安靜閒適過了。
「陛下,蒸浴易口乾,喝口藥茶吧?」靜嬪低低問道,將細瓷碗遞至他口邊。梁帝眼也不睜,就著她的手喝了幾口,甘爽沁香,毫無藥味,恍然間,激起了一些久遠模糊的影像。
「靜嬪……這些年,是朕冷落了你……」握了她的手,梁帝抬頭嘆道。
聽了這句話,靜嬪既沒有乘機傾訴委屈,也沒有謙辭遜謝說些漂亮話,只是淡淡一笑,仿佛根本不縈於心一般,仍然認真地揉拿著梁帝發酸的脖頸肩胛之處。
第二次是夏江抓到衛崢,然後在御前引逗剛剛賑災回京的靖王與他針鋒相對,大起爭執,直到被梁帝強行喝止,才不得不告退出宮。之後梁帝就起駕去了靜妃的芷蘿宮。
對於武英殿的風波,靜妃當然還不知道,不過就算知道了,也難說她那種閒淡安然的態度就會因此有所變化。接駕入宮後,除了應對禮儀該說的話外,她半個字也沒有多講,只忙著服侍梁帝在軟椅上半躺半坐下來,為他去鞋除襪,蒸足按摩。往常這個時候,梁帝會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她說些話解悶,不過今日他情緒異常,一坐下來就閉上眼睛,仿佛睡著了般,唯有眉間皺著的三條褶紋,表示出他心中不快。靜妃也不問原由,見他閉目,便拿了薰香軟巾,熱熱地疊成一條,輕輕給他蓋在眼部,每隔半刻鐘又重新換上一條。
第三次是紀王作證,導致懸鏡司被查封,夏江入獄,衛崢風波徹底結束之後,梁帝再次駕臨芷蘿宮。
靜妃捧起一碗綠波小釀,盈盈走到軟榻之前。榻上人剛剛浴完足,按摩過頭部,現在正周身舒爽地蓋著柔軟的狐皮暖被,閉目享受有一點點藥草清芬的淡淡薰香。
「還是你這裡舒服,」張開嘴吞下一口送到唇邊的小釀,梁帝伸了個懶腰,睜開眼。
由此可見,侍奉君上,靜妃信守的原則就是細心體貼,安分守己,梁帝不問她,她便不開口,不多言不多語。如黃庭堅詩中所說: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靜妃實在是深諳此理。
除此之外,上面其實還提到了靜妃的另外一個優勢——醫術。說到這裡,不得不說先賢聖哲,道家創始人老子的那句傳世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實在是大有道理。原本靜妃身為醫女的出身算是她的一大劣勢,讓她在受封之後沒少被嘲諷奚落,然而時移世易,世事變遷,隨著時光流逝,梁帝漸漸老邁,開始進入暮年,終日疾病纏身,被折磨得無可奈何。在這種情況下,越貴妃的花言巧語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只有靜妃可以幫他緩解痛苦,那麼他對靜妃的依賴自然是與日俱增。而靜妃在之後陪伴他的日子裡,幾次三番或有意或無心的機智對答皆為景琰的奪嫡之路增添了不小的助力。
第一次是關於譽王的問題。我們來看看梁帝和靜妃之間的這段對話。
「靜嬪,你覺得譽王如何?」後宮也早有派系,無人可以商議,沒想到竟是這與世無爭三十年的低位嬪妃,才讓他可以毫無疑慮地開口詢問。
「臣妾覺得譽王容姿不凡,氣度華貴,是個很氣派的皇子。」
「朕不是問他的樣貌……」
「請陛下見諒,除了樣貌禮數,臣妾對譽王知之甚少。只是偶爾聽起後宮談論,說他是個賢王。」
「哼,」梁帝冷笑一聲,「後宮婦人,知道什麼賢不賢?這些話還不是外面傳進來的!現在朝堂議事,大臣們都以他馬首是瞻,倒還真是賢啊!」
「這也都是陛下愛重的緣故。」靜嬪隨口淡淡道,「以前太子在朝時,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她仿若無心的一句話,卻勾得梁帝心中一跳。
太子以東宮之尊,奉旨輔政,在朝堂上都沒有這樣順風順水的局面,譽王現在還只是一個親王,便已有了如此的震懾力,一旦立他為儲,只怕……
靜妃狀似無意,不動聲色,卻幾句話就引得梁帝將太子遷回了東宮,復立越氏貴妃之位,繼而導致了譽王更加瘋狂的攻擊,鷸蚌相爭,終令靖王得利。
如果說這還只是不經意間的無心之舉,那麼梁帝在時隔十二年之後,問起靜妃如何看待赤焰舊案時,靜妃的回答實在是體現了驚人的智慧。
這一問一答不禁讓我聯想到了明史上的一段著名對話。永樂年間,最為殘酷的政治鬥爭就是朱高熾與朱高煦的皇位之爭,在這場鬥爭中,無數人頭落地,無數大臣折腰,陰謀詭計層出不窮,奪嫡過程驚心動魄,堪稱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在此期間,朱棣曾向後來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盛世之一——仁宣盛世的第一締造者,傳奇名臣楊士奇詢問太子朱高熾監國時表現如何。這看上去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實際上卻暗藏了殺機。為什麼呢?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積極,勤懇做事,和群眾(大臣)們打成一片,能獨立處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話,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你爹還在呢,現在就拉攏大臣,獨立處事,想搶班奪權,讓老爹不得好死啊。
既然這個答案不行,那麼我們換一個答案:太子平時積極參加娛樂活動,不理政事,疏遠大臣,有事情就交給下面去辦,沒有什麼威信。
這樣回答的話,太子的結局估計也是——完蛋。
這是一個非常類似二十二條軍規的矛盾邏輯。
你積極肯幹,說你有野心,你消極怠工,說你沒前途。
幹多了也不行,幹少了也不行,其實只是要告訴你,不服我是不行的。
面對這種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情況,楊士奇是如何解決呢?讓我們來看看他給出的答案:「太子監國期間努力處理政事,能夠聽取大臣的合理意見,但對於不對的意見,也決不會隨便同意,對於近臣不恰當的要求,他會當面駁斥和批評。」
這就是水平啊!在朱棣舉辦的現場提問回答活動中,楊士奇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想出這種兩全其美的外交辭令,實在不簡單。
既勤懇幹活禮賢下士,又能夠群而不黨,與大臣保持距離,在楊士奇的描述下,朱高熾那肥頭大耳的形象一下子變得光輝照人起來。
現在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靜妃面對的這個問題和她給出的答案。赤焰之案是梁帝心中最深的芥蒂,最大的傷疤,最不可觸碰的逆鱗,當年皇長子和赤焰軍是否忠心不二他不敢賭,所以本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被人利用痛下殺手。一方面對於他們「敢於謀逆挑戰帝王權威」的舉動,梁帝始終表現出深惡痛絕不可容忍,可另一方面午夜夢回捫心自問,他又一次次地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冤枉了他們,錯殺了好人?心底深處那點疑慮那點不安始終揮之不去,無法消失,但又遠遠不足以動搖他維護自己無上權威的決心和意志,這種矛盾的心理其實不難明白,但是難在不能宣之於口,無法說破。
面對這種情況,靜妃無論說當年赤焰之案是對是錯,都不行!倘若說赤焰之案乃是冤案,那就是心存怨懟,藐視皇威;可倘若說赤焰之案不是冤案,那就該是不念舊情,忘恩負義了。而且看景琰平日裡的態度,如果靜妃當真附和了梁帝,只怕梁帝也未必全然相信,還會認為她存心隱瞞,有欺君之嫌。
所以靜妃最終給出了如下答案:「陛下見問,臣妾不敢不答。只是無論臣妾怎麼回答,都難免會讓陛下傷心,故而先行請罪,請陛下見諒。臣妾出身林府,與故宸妃相交甚厚,陛下早就知道。若臣妾惡語評之,陛下豈不會感傷宸妃生無摯友,死無追念?可是赤焰一案由陛下您親自處置,以您的聖明,為的一定是穩固朝廷,若臣妾顧念與宸妃的私情,為赤焰中人開脫,陛下又難免會認為臣妾不了解您安穩大局的一片苦心……臣妾只是深宮一個小小妃子,無論對赤焰案的看法如何,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如果因為臣妾的回答導致陛下您傷心難過,那就是臣妾天大的罪過了,因此臣妾鬥膽,請陛下先行諒解。」並且說完之後,立刻伏地再拜,而眸中珠淚已奪眶而出。
簡單來說,靜妃採取的策略就是對於梁帝要她評價赤焰之案,她迂迴閃躲,避而不答,只強調梁帝這麼做的無奈與苦衷(如果有的話),她能明白能理解。
而待她說完之後,書上接下來是這麼寫的:對於宸妃林樂瑤,其實梁帝自己這些年也時常暗中追思哀念,故而靜妃提到與她的舊情,正中梁帝心中最柔軟的一處,他不僅沒有因此動怒,反而有一種心懷同感的契合之意,伸手示意靜妃近前,嘆息道:「算了,你與宸妃一樣柔善,朕也不為難你了。你們在朕身邊,朕還不了解你們嗎?說到底你們與皇后越妃不同,宮外之事本不該牽涉到你們。」
當此千鈞一髮之際,靜妃能在瞬息之間便想到應對之策實屬不易,之後不著痕跡,左推右擋,收放自如,以柔克剛,一舉打消了梁帝的疑慮和戒心,化解危機於無形之中,真真是打了一段完美的太極!
老子《道德經》中有云:「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諸葛亮《將苑》中說:「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張居正在《權謀殘卷》避禍卷中也曾提到:「廓然懷天下之志,而宜韜之晦。牙堅而先失,舌柔而後存。柔克剛,而弱勝強。」
靜妃身在宮中無依無靠,卻深諳以柔克剛的智慧,並身體力行,果然梁帝再是百鍊鋼也被她化為繞指柔了。
還有另外兩次,一次是靜妃生辰,靖王入宮拜壽。不久梁帝也過來了,一番交談之後,因為他要在芷蘿宮中小憩,所以依禮靖王只能告退。
原本事情到此也就結束了,可是梁帝當天全身舒爽,心情大好,所以問了靖王一句:「朕在這裡安歇,景琰就得退下,你們母子難得聚宴,豈不是讓朕給攪了?」
面對這個問題,如果靜妃回答「沒有關係,來日方長」之類的話,也無不可,但是,靜妃恬然一笑,回答的是:「侍奉陛下,是臣妾的第一本分,陛下這樣說,倒讓景琰惶恐。」
這句話帶來的效果又是什麼呢?
梁帝聽完呵呵笑了兩聲,向已退至門邊的靖王說道:「景琰,朕今日攪了你們,自然要補償。自即日起,你可隨意入宮向你母妃請安,不必再另行請旨了。」
可以隨意入宮省母,不必另行請旨。這可是親王才有的特權。換句話說,梅長蘇之前萬千準備,最後靜妃加了這一句話,令景琰晉封親王得以水到渠成。
另一次是因為懸鏡司丟失了赤焰舊案之中死裡逃生的朝廷欽犯衛崢,梁帝為此對景琰大發雷霆,認為是他劫走了人犯,可是後來卻被「證明」是夏江無中生有,設計加害,有意構陷皇子,景琰是冤枉的,於是他對靜妃說:「這兩天讓景琰進來,你替朕安撫他一下。」
如果靜妃就此答應,回覆說「請陛下不必擔心,臣妾定會好生開解景琰」之類的話,也無不可,但是,靜妃的反應卻是笑著回答說:「安撫什麼?小戶人家的孩子尚且免不了要挨兩三下巴掌,何況他是皇子?經一事長一智,於他也是進益。要是真的心生抱怨,那就是臣妾教子無方了。」
此言一出,梁帝聽著大是順耳,其中微妙大家盡可自行體會,在此不再囉嗦了。
對於梁帝,靜妃採取的策略是以柔克剛,而對於皇后,靜妃的策略則是不爭是爭。書中曾經提到過:高湛在距離她十來丈遠的地方停了下來,注視著在無爭中漸漸升向頂點的這位娘娘。「無爭」二字真是一語中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與當年鋒芒鑠鑠的越貴妃不同,靜妃就像是一汪柔水。軟的也好,硬的也罷,什麼手段在她身上都無效。她一不多心二不多疑,不爭寵,不斂財,不拉攏人心,禮節上又一絲不苟,半句多餘的話也不講。梁帝如果封賞她,她便領受,不封賞,她也不委屈討要。皇后好言待她,她便恭恭謹謹,若存心為難,她也甘之如飴。總之就跟一大團棉花似的,壓不扁揉不爛,一拳打上去,什麼力道也沒有。
書中除卻靜妃依照梁帝的要求,暗中設立了宸妃的牌位,時時祭奠,結果被人向皇后告了密,導致梁帝不得不在表面上把靜妃禁足以外,再沒提到其它具體的事件,但是電視劇中有所擴展,皇后曾有兩次刁難靜妃,然而靜妃一不反抗,二不告狀,從不為自己爭取什麼公道,可結果反而令梁帝愈加欣賞她的忍辱負重,大度明理,從而加倍賞賜憐惜。特別是第二次風波過後,為了補償靜妃所受的委屈,梁帝直接將她晉位為貴妃。
後來三月春獵,靜妃終於見到了梅長蘇。在此之前,靜妃一早因為《翔地記》中,梅長蘇對於「溱瀠」二字的減筆避諱而猜到了他的真實身份,但是因為意識到了梅長蘇向景琰隱瞞真相的原因,所以她保持了沉默,一直沒有說破,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自己的方式去關懷他,一次次地備下藥膳點心,讓景琰帶給他,漸漸成了例,還因為他對榛子過敏,於是便不再做景琰最喜歡的榛子酥,同時情真意切地叮囑景琰「永遠也不要虧待蘇先生」,說了一次又一次。然而那時,靜妃只知道小殊改頭換面,有病在身,讓景琰縱使相逢不相識,卻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大概她心裡想的還是待他完成心願之後,她可以為他醫治,為他調養,讓他慢慢恢復健康,然後還要娶妻生子……可是她從來都沒想到他居然是以那樣慘烈的方式活下來的——碎骨削皮,不僅內息全摧,再無半點武力,而且從此多病多傷,時時復發寒疾,不能享常人之壽,所以在她的手指搭上他的手腕後,震驚、心痛、絕望、無奈恍如潮水一般迅速席來,捲走了她所有的鎮定、平和、沉靜、安詳,連景琰在旁都無力顧及,就這麼淚如雨下,再也止不住了!越是平日裡安穩持重的人,一旦情緒決堤,越是難以平息。
只是靜妃畢竟是靜妃,少年時懸壺濟世,救死扶傷,養出了寬廣博大的胸懷,悲憫仁善的性情,後來歷盡風霜雨雪,人世浮沉,到如今明慧通達,已臻化境,所以再傷心再難過,她明白此時此刻能做的,要做的,該做的,只有聽從他,配合他,幫助他,一起去完成那個目標。所以當景琰知道真相後,她安慰他,勸解他,開導他,及至金殿呈冤那一日,更是在開始之前,如同定海神針一般讓景琰穩住了心神:隨著時間地推移,蕭景琰原本地幾絲忐忑不安早已被他自己牢牢壓下,尤其是見到母妃的安寧沉穩後,心志更是堅定。
整個故事之中,靜妃始終保持著低眉順目,低調謙和的形象,唯一的例外只有到了最後,赤焰冤案的真相被揭開的時候,她隱忍了一輩子的話終於一吐為快:「陛下貴為天子,只要您不想知道當年所發生的事實,誰也無法強迫您,但即使是至尊帝王,也總有些做不到的事,比如,您影響不了天下人良心的定論,改變不了後世的評說,也阻攔不住那些在夢中向您走過來的舊人。陛下近來,是否還夢見過宸妃姐姐?夢見過晉陽公主?夢見過祁王?臣妾相信,即使像夏江這樣的卑劣之人,也總有那麼一兩個,讓他不敢入夢的人吧?夏江之叛不假,赤焰之冤不假,陛下只要清楚這兩點,是非黑白就已然分明,又何必再多猜疑?陛下難道還不覺得,當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愛,兄弟之道,君臣之義,全數都是消磨在陛下自己無端的猜忌之中的嗎?!」
比起國色天香的牡丹,豔冠群芳的芍藥,靜妃更像是一株空谷幽蘭。蘭花生於幽谷,不與桃李爭豔,不因霜雪變色,幽香清遠,發乎自然,既無矯揉造作之態,也無趨勢求媚之容,德行高雅,堅持操守,淡泊自足,獨立不遷。就以一首《詠幽蘭》作結吧,恰似靜妃一生寫照。
婀娜花姿碧葉長,
風來誰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
縱使無人亦自芳。
註:1.黑體加粗部分為書中原文。
2.朱棣與楊士奇相關史實來自《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根據需要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