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鐸王朝的由來
亨利·都鐸是威爾斯古時的德赫巴斯國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朝的後裔,在玫瑰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室的支持而漸漸得勢,並與約克的伊莉莎白聯姻取得英格蘭的王位繼承權。
歷史上總共有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因此王位繼承一直是都鐸年間的主要政治議題。
隨著終身不嫁的「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駕崩,都鐸王室從此絕嗣。而當時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的曾祖母,正是亨利八世的長姊瑪格麗特·都鐸公主。因此詹姆士根據和伊莉莎白生前的秘密約定,入繼英格蘭王位,英蘇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結束兩國持續近六百年的戰爭,進入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著名事件
經濟(重商):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工農業生產中佔主導地位,毛紡織業成為獲利豐厚的「民族工業」。都鐸君主能主動維護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如亨利七世實行獎勵出口、增加關稅政策,規定英國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裝運;鼓勵海外探險,開闢新市場。
全方位開拓海外市場:西方:美洲市場,紐芬蘭島——漁業區,維吉尼亞——墾殖區,最後發展成英國的工業原料基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北方:與俄羅斯建立商業貿易聯繫,開闢中亞市場,瑪麗女王批准正式建立「莫斯科公司」,專營俄羅斯、中亞、波斯的貿易,又創立「東方公司」專營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迫使漢薩同盟分權讓利;南方:與北非、西非國家發展商業往來,伊莉莎白上臺後,1585年成立「摩洛哥公司」,1588年成立「幾內亞公司」,進行不平等的貿易掠奪,包括販運黑奴;東方:恢復與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往來,都鐸後期的殖民貿易向印度伸展,1600年在伊莉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東印度公司」,享有對好望角以東的國家進行貿易的壟斷權。
「王在會議」:1543年《限制任教職者支付首年薪俸法案》「由現屆議會中的最高統治者國王、教俗兩界貴族和平民共同行使權力制定」,聲明英國立法權屬於國王和上下兩院三位一體共同組成的議會。但三位一體並非意味著三者的地位和權力相等,而是由國王居主導地位,國王擁有議會召集權、休會權、解散權和議會法案批准權,可以通過冊封貴族、發放貴族集會召令、增設或取締選區等方式決定和改變兩院的成分。都鐸年間專制王權的擴充、宗教改革的進行以及「議會至上」的萌芽和「王在會議」原則的形成,不僅提高了議會的地位,擴大了它的特權,還改變了兩院的成分、關係和作用,顯露上院的衰落和下院權利的增強。
戲劇:
在伊莉莎白一世,戲劇進入了黃金時代,中世紀的道德劇發展成都鐸王朝時期的幕間戲劇,其焦點是教育而非靈魂拯救,包含了現實與戲劇的成分。
克里斯多福·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帖木兒大帝》(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劇》(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r. Faustus)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尤裡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哈姆雷特》(Hamlet)
歷代國王
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伊莉莎白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