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生完二胎 42 天就回到 90 斤的糕媽。(ps:身高 162cm )
(前幾天全家出動去西溪溼地)
為什麼又要開始說這事兒了呢?因為天熱了。
天熱了以後,我每天看後臺留言,要求我分享「瘦身心得」的一天比一天多,句式都不帶換的:
「糕媽,快說一下你生完怎麼瘦下來的!!」
這……我好像真沒什麼好說的。
我為什麼生完二胎還這麼瘦?
因為我孕期就沒胖過!
孕前體重 90 斤的我,臨產前的數字定格在 109 斤,生下 7 斤重的小發糕後,產後三天上秤是 100 斤。
(孕晚期拍照的我們)
而我是產後 42 天複查完成後,才慢慢恢復一些鍛鍊,也就是說,生完那一個多月,體重是伴隨著哺乳的消耗、體液的排出而自然回落的。
(二胎產後一個多月,體重回到 91 斤)
對了,還有個必須交代的事實是,懷發糕前,我還增重了 5 斤,從長年 85 斤的「死瘦子」變成了 90 斤的「正常瘦子」。
現在,我拉完仇恨了,是不是覺得我就是個天生瘦子,或者懷疑我肯定節食了?
上圖片吧。
這是我大學時,一個 110 多斤的少女。▼
高中還深深為自己的體重自卑過,青春期買衣服,都買超級肥大的來「遮肉」。後來,那些衣服都成了我爸的睡衣……現在回家,他還會拿出來笑話我。
這是我一胎懷年糕的孕晚期。▼
整個孕期增重是近 30 斤,回到孕前體重花了 4 個月時間(當時經歷父親動手術、年糕睡渣,蠟燭兩頭燒,感覺是累瘦的)。
這是我生完發糕後的月子餐。▼
一天三次正餐+兩次點心+有時還吃夜宵,我吃得非常好,有小發糕的奶水為證。
這張是我在二胎產後 18 天重新穿上孕前的牛仔褲。▼
有點被震撼嗎?
劃一下重點:
1、我不是天生的瘦子
2、我不但沒節食而且吃得很好
3、我改變的不只是體重,還有更好的皮膚、緊緻的肌肉和良好的精神狀態
所以,我今天真正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如何減肥,而是這幾年,我的認知結構、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良好的體重管理只是它自然而然的副產品。
改變其實並不難,只要你願意開始,並且堅持,每個人都可以。
改變飲食結構
給身體更多支持的同時瘦下來
說個真人真事兒,我有個微胖界的同事,一直是高碳水的飲食結構,晚餐要吃 2 碗米飯再加 2 個饅頭的那種,我建議他調整一下自己的飲食結構和進食順序,結果,斷了碳水的他,一周就瘦了 8 斤。
吃得更好、營養密度更高,但是卻不會胖、甚至能自然瘦下來的方式是什麼呢?
就是貫穿我整個孕期和哺乳期的核心原則:雙倍的蛋白質和蔬果,減半的碳水。
(在家吃也好,外食也罷,我的菜單裡,高蛋白食物一定是主角)
為什麼要這麼吃呢?
給大家一個最直觀的展示,來自 BBC 的紀錄片《碳水化合物的真相》,一碗米飯的含糖量等於多少顆方糖?20 顆。而一碗吃起來很甜的草莓,含糖量也不過 6 顆方糖。
圖片源自:《碳水化合物的真相 》| 愛奇藝
這麼高的含糖量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快速作用於你的血糖水平,直接刺激了胰島素的分泌,而胰島素會抑制脂肪細胞釋放脂肪,讓它處於鎖定狀態,這個被鎖定的意思,就是脂肪不再被消耗,反而在身體裡囤積起來。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同,讓我們更容易發胖的,就是每餐都在吃的白米飯、麵條等精製碳水化合物。
如果你的控制碳水只是單純地少吃主食,肯定會餓,但如果你改變一下進食順序,先把肉和菜的量加上,蛋白質和纖維能給你提供更持久的飽腹感。
我就是這麼吃的:魚蝦禽蛋、蔬菜不限量,水果牛奶正常吃,唯一控制攝入的是主食碳水。
你們剛才看到我的月子餐照片,我總是先吃肉、菜,半飽之後,主食的攝入自然就少了,唯一剩下的東西就是半碗米飯(有時候還不到)。
還可以改變的是攝入碳水的結構。我每頓米飯吃得很少,但是也會用玉米、南瓜、紫薯等薯類穀物作為澱粉的補充。那部記錄片裡還有個不錯的控制碳水的主意:花菜米飯,你可以試試把碗裡一半的米飯換成花菜碎粒,也能帶來飽腹感。
(喏,我午飯最多吃這麼多米飯,晚飯不吃米飯)
所以,我真的沒有挨過餓,有時晚飯甚至會吃到有點撐,但是體重的數字卻牢牢鎖在了 90 斤。
想喝奶茶,想吃蛋糕?
克制但不禁忌
你可能還是會說,控制碳水太難了,餓的時候滿腦子想的就是麵條、肉餅、蛋糕……
是的,我懂。
我也是個碳水愛好者,懷一胎的時候最愛的食物是年糕(所以我才成了年糕媽媽)。
下午茶時間來一杯奶茶的衝動,也是我心中的魔鬼,適當地滿足自己、克制但不禁忌是我的原則。
(每個禮拜四是我的「拍攝日」,通常要靠一杯奶茶續命)
有時候,我就站在奶茶店門口的垃圾桶邊上喝,喝 1/3 杯就扔掉。
在孕期中,總有抓心撓肝地想吃點垃圾食品的時候,我也不會對自己太嚴苛:
泡麵最香的、奶茶最順滑的,通常是第一口,你可以盡情享受,只要停下「要吃光」的慣性。
偶爾放縱之外,我也在改變自己的加餐習慣。現在還在哺乳期,我下午會給自己一頓點心、有時也吃夜宵,我不會等到很餓的時候大啃麵包,而是會適時提醒自己「要不要來點吃的」,選擇吃一點營養密度更高的堅果、牛奶和水果,讓優質的脂肪、蛋白質和纖維給身體提供能量,卻沒有碳水的負擔。
(一邊吸奶,一邊下午茶就是我的日常)
我從來沒有太刻意去計算食物的熱量,或者給自己定一個很死的食物份額,因為我相信,只有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才有可持續性,不要把力氣都花在和自己的欲望對抗上。
說真的,適應了這樣的飲食結構之後,我已經越來越少渴望高熱量的甜食了。
堅持運動
才是更酷的生活方式
最後要說的一件事,是運動。
從孕期挺著大肚子堅持遊泳,到疫情期間在家健身,現在的我,是真的感受到了運動帶來的「紅利」——不是為了減肥,而是擁有更好的狀態,皮膚在變好、一天開八個會也能撐,最重要的是,還有力氣好好帶兩個娃。
(孕晚期還在遊泳)
一周四次,當身體習慣這件事之後,不鍛鍊真的會渾身難受,哪怕安頓好孩子們之後需要工作到晚上 11 點,我也會再去刷個划船機。
(每周鍛鍊四次,是我給自己的任務)
現在的我,並不渴望弱不禁風的瘦子身材、或是以此為美,反而驚喜於鍛鍊之後,手臂有了一點肌肉,臀部有了曲線,甚至大腿變粗了一點,因為這正是我想要擁有的力量感。
所以,今天的分享,也不是要督促大家去減肥,而是想告訴你們,體重管理這件事,不該是我們的包袱,更值得我們做出改變並堅持的,是一種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
吃得更好,更有力量掌控自己的欲望和生活,這才是中年少女都該為自己準備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