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養成:京都一澤布包的經驗
當我們感慨手作職人的迅速凋零,許多國寶級的大師不僅後繼無傳人,連所做的作品也離開現實生活很遠,我們可以參考鄰國日本的職人培育文化。
日本有許多百年老鋪歷久不衰,靠的就是難以撼動的「職人文化」。職人文化是手藝傳承的一種精神及態度,他們只相信自己的手感,在這個快速的數字時代,不靠計算機,只靠人腦與手腳,一針一線、一踩一踏慢慢做出來的成品,做法看似落伍,質量卻站在浪頭上。
如果你有到京都遊玩,想必都聽過大名鼎鼎的「一澤信三郎」帆布包吧?
而過去還是「一澤帆布」時,就像每個老鋪在面臨大家長過世後,底下的子女避免不了各自分家的宿命,一澤信三郎經歷過一次動蕩相當大的家族爭產糾紛,一度敗訴的信三郎選擇重新創立品牌,帶著所有老職人以「一澤信三郎」帆布包重新出發,最後終於打贏官司,從哥哥那裡奪回經營實權。
也因為如此,如今的一澤信三郎帆布包底下除了自己創立的「信三郎布包」品牌,現今也會有「一澤帆布制」的縫章。而這三個不同品牌縫章各自代表不同的產品線。
白底綠字的「信三郎帆布」代表素色沒有花樣的包款;深藍色底白字的「信三郎布包」代表有花樣或棉麻混紡的包款;而最後也是最經典的「一澤帆布制」則是延續100年來的傳統,製作從以前到現在職人專用的包款。
一澤帆布至今仍維持七十位左右的職人,從二十出頭到九十多歲都有。「我們沒有所謂的退休年齡,只要有心,愛做到幾歲都可以。」信三郎說。有趣的是,這些年手感經濟興起,許多喜愛一澤帆布包的年輕人,都嚮往進來當職人。「但因為我們流動率很低,像之前有人等了三年才進來。」一澤惠美表示。
當一澤帆布的職人有何條件?信三郎笑說無須筆試,「我只問他們一句:『你會不會從一數到一百?』如果他可以很有元氣數完,這個人就能用。」聽起來像是開玩笑,「數到一百是因為我能做的包不多,不到上千、上萬,你只要能算到一百也就夠了。」他笑說。「重點是,你這個人開不開朗,有快樂的職人,工作氣氛好,才能做出好的包。」
店內每位職人都有個工具袋,裝著木槌、鐵錘、小掃把、鑽子、竹尺、裁布剪刀、剪線剪刀……,隨著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工具也開始變成專屬的樣子。一澤的職人養成沒有SOP的標準說明書,每個人都是基層做起,沒有制式的教學時間,大家一邊看著前輩工作偷學,再自己找機會練習。也不是一個人從頭做到尾,而是兩三人一組合作的模式。
文:李莘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