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七支坐法和注意事項

2021-02-19 準提會

「莊嚴世界 實行正道」

準提法微信平臺:Zhunti316

感恩分享 利樂有情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也就是完美無缺的學問。現在只說「定」吧!定」就是「戒」與「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證實驗的基礎。換句話說,凡是要修學證明佛法的人,都要先從「定」開始。

有了「定」,才能夠真正達到莊嚴的「戒」體,然後才能啟發「慧」而達到通明的境界。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定」力為基礎,才能夠達到菩提果海。任何宗派的修法,都離不開定,由此可見修定是多麼的重要。

不過,所謂的定並不是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在佛學中,把人的日常生活,統歸為四種不同的姿態,就是行、住、坐、臥,稱為四威儀。在四威儀中,「坐」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姿勢而已。要修定的話,不但坐時要定,在另外行、住、臥三種姿態,也要能夠定才行。不過,在修定開始的階段,以坐的姿態入門,是比較容易罷了。

坐的姿勢有很多種,只談在修定的方法中就有七十二種之多,而依照諸佛所說,在所有的打坐姿勢中,以跏趺坐為最好的修定坐姿。

用跏趺坐的姿勢修得定力以後,應該注意在另外行、住、臥三威儀中,繼續鍛鍊保持已得的定境,進一步更要達到在處理一切事務及言談時,都不失掉定的境界,才真正算是定力堅固。

用堅固的定力去證取菩提,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樣,相當方便,得心應手;然而,如果見地不正確或不透徹的話,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

現在將修法的重點和概念,簡要敘述於後,如果要探求進一步的奧秘,還需要修習所有經典,尤其是禪觀等經典,如天台止觀、密宗法要等學,都要詳細了解貫通才行,現在先談坐的方法: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一、雙足跏趺(俗稱雙盤),如果不能跏趺坐,就採用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腿上),或者採用如意坐(左腳放在右腿上)。

二、兩手結三昧印(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抵住)。

三、背脊自然直立,像一串銅錢(身體不健康的人,最初不能直立,不妨聽其自然,練習日久後,就會不知不覺自然地直立了)。

四、兩肩保持平穩(不可歪斜,也不要故意用壓力)。

五、頭正顎收(後腦略向後收,下顎向內收,輕輕靠住頸部左右兩大動脈)。

六、舌抵上顎(舌尖輕輕抵住上門牙根唾腺中點)。

七、兩眼半斂(即兩眼半開半閉,如開眼容易定就開眼,但不可全開,要帶收斂的意味,如閉眼容易定的話,可以閉眼,但不可昏睡)。

注意事項

一、打坐時應將褲帶、領帶等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一律鬆開,使身體鬆弛,完全休息。

二、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及後頸包裹暖和,否則,在打坐時風寒侵入身體,沒有藥物可以醫治,這一點須特別小心注意。

三、最初修習打坐的人,應該注意調節空氣和光線,光太強容易散亂,光太暗容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氣要能對流。

四、初習定的人,吃太飽時不可打坐,如覺得昏昏欲睡,也不可勉強坐,應該睡夠了再坐,才容易靜定下來。

五、無論初習或久習,坐處必須使臀部墊高二、三寸,初習打坐的人,兩腿生硬,可以墊高四、五寸,日久可以漸漸減低(如臀部不墊高,身體重心必定後仰,使氣脈阻塞,勞而無功)。

六、下座時,用兩手揉搓面部及兩腳,使氣血活動,然後再離座,並且應當作適度的運動。

七、坐時要面帶微笑,使面部的神經鬆弛,慈容可掬,心情自然也放鬆了。千萬不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變成峻冷,內心就會僵硬緊張起來。

八、最初習坐時,應該採取每次時間少,但次數加多的方式。如果勉強久坐下去,則會心生厭煩,不如每次時間短一日多坐幾次才好。

在開始修習禪坐時,應該特別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養成習慣,就無法改正了。而且對心理和生理都有影響,並且容易成病。七支坐法的規定,有很深的涵義,非常符合生理及心理的自然法則,應該切實遵守。

人的生命要依賴精神的充沛,所以要培養精神,才能達到健康的生命。培養精神的方法,首先要使心中常常沒有妄念,身體安寧;心中一空,生理機能才會生生不絕。能夠不絕的生,另一方面再減少消耗,自然會達到精神充沛超過平時的狀態。

人的精神是隨著氣血的衰旺,而呈現充沛或虧損的現象。如果思慮過多、過度疲勞,氣血就漸呈虧損衰弱的現象。所以安身可以立命,絕慮棄欲可以養神,也就是說,身體保持安定狀態,生命就有了根,丟掉了思慮,摒棄了欲望,精神就得到了培養。

古代醫學認為人的生機是藉著氣化而充實的,氣的運行是循著脈的路線,這裡所說的脈,並不是血管或神經,而是體內氣機運行的一個有規則的線路。這個氣脈理論是相當微妙的,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奇經八脈,是從古代道家的說法脫胎出來的。道家認為:人體中「任」「督」「衝」三脈,對於養生修仙是最重要的。西藏密宗的觀念,認為人體中的三脈四輪,也是即身成佛的關鍵。在密宗法本中有一部《甚深內義根本頌》,在這本頌中所討論的氣脈學說,比較《內經》及《黃庭經》等書,各有獨到的地方。

藏密和道家,雖然都主張修三脈,不過道家是以前後位置的任督二脈為主,藏密則以左右二脈為主。修法雖然不同,但兩家都是以中脈(衝脈)為樞紐關鍵的。

至於禪宗坐禪的姿勢,採取毗盧遮那七支坐法,雖然沒有明白說出來注重氣脈,可是,坐禪的功效,實際上已經包含氣脈問題了。

兩足跏趺坐不但可以使氣不浮,並且可以使氣沉丹田,氣息安寧。這樣心才能靜下來,氣也不會亂衝亂跑,而漸漸循著各氣脈流動,反歸中脈。等到氣脈可以回歸流於中脈,達到脈解心開時,才可以妄念不生,身心兩忘。這時才能進入大定的境界。如果說一個人的氣脈還沒有安寧靜止下來,而說能夠入定,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普通人的身體在健康正常時,心中感覺愉快,腦中的思慮也就較少,在生病的時候就剛好相反,又如修定的人,在最初得到定境,開始見到心空時,一定會感到身體輕鬆愉快,那種神清氣爽的味道,真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可見心理和生理兩種是互相影響的,是一體兩面的。

人體中的神經脈絡,是由中樞神經向左右兩方發展分布,而且是相反交叉的,所以,在打坐時,兩手大拇指輕輕抵住,成一圓相,身體內左右兩邊氣血,就有交流的作用了。

人體內的腑臟器官,都是掛附於脊椎的,如果在打坐時,背脊彎曲不正,五臟不能保持自然舒暢,就容易造成病痛,所以一定要豎直脊梁,使腑臟的氣脈舒泰。如果肋骨壓垂,也會影響肺部收縮.所以要保持肩平和胸部舒展,使肺活量可以充分自由擴張。

我們的後腦是思慮記憶的機樞,頸部兩邊是動脈的路線,由於動脈的活動,能運輸血液到腦部,增加腦神經活動。在打坐時,後腦稍後收,下顎略壓兩邊的動脈,使氣血的運行暖和,可以減少思慮,容易定靜下來。

兩齒根唾腺間,產生津液,可以幫助腸胃的消化,所以要用舌去接唾腺,以順其自然。

心和眼是起心動念的關鍵,一個人看見色就會心動(聽到聲音也會心思散亂起來),這是先經過眼睛的機能而生的影響。如果心亂的話,眼睛會轉動不停,一個人如驕傲而又心思散亂的話,他的兩眼常向上視;一個陰沉多思想的人,兩眼常向下看;邪惡陰險的人,則常向左右兩側斜視。在打坐的時候,採取兩眼斂視半閉的狀態,可以使散亂的心思凝止。

打坐時松解衣物的束縛,可以使身體安適;常常面帶笑容,可使精神愉快,這些條件對於打坐修定是很重要的。

所以,禪坐的姿勢,對於氣脈很有關係,雖然禪坐沒有專門講究調和氣脈,但是,這個調和氣脈的問題,已經包含在內了。如果專門注意修氣脈的話,很容易發生「身見」,更會增強一個人的我執,這個我執和身見,就是證得正覺的大障礙。

靜坐的姿勢,十分重要,如不把姿勢調整好的話,弄得曲背彎腰,常久下去,一定會生病。許多練習靜坐的人,有的得了氣壅病,有的吐血,使身體害了禪病,說起來都是因為打坐姿勢不正確引起的,所以修習靜坐的人一定要十分小心注意姿勢才是。

如果依照正確的方法和姿勢修習,身體本能活動發生作用,身體內的氣機自然流行,機能也自然活潑起來,就會有大樂的感受,這是心身動靜交互磨擦激蕩而產生的現象。

對於這種現象,一概不可以認真或執著,因為現象就是現象,不久會消失而成為過去,如果對現象執著的話,就進入了魔境,就是向外馳求了。

如果修定方法正確的活,自己的心身必會得到利益。譬如說頭腦清醒、耳聰目明、呼吸深沉可入丹田、四肢柔暢,連粗茶淡飯也會和山珍海味一樣的好吃;如果原來有病的人,也會不藥而愈,精力也覺充沛。修定到了這一步,應該注意減少消耗,如果犯行淫慾,就會造成氣脈閉塞,心身都會得病了。

回複數字0查看更多準提法資料

相關焦點

  • 七支坐法
  • 南懷瑾老師:修習打坐的人一定要十分小心注意姿勢才是(靜坐七支坐法要領入門)
    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雙跏趺坐」說明:(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 跏趺坐、金剛坐、七支坐法、定印等的正確方法及注意事項
    跏趺坐、金剛坐、七支坐法、定印等的正確方法及注意事項名詞解說       跏趺坐,佛教術語,即互交二足,將右腳盤放於左腳上,左腳盤放於右腿上的坐姿。在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為最安穩而不易疲倦。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換言之,即結跏趺坐,第一攝身輕安;第二能經久不倦;第三外道皆無;第四形相端嚴;第五為佛門正坐。此即所謂「五因緣」也。正確姿勢與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雙足跏趺臀加墊,雙手臍下結定印;脊直肩張腋肋空,豎項收頜頭中正;雙眼微閉若垂簾,舌舔上顎輕閉唇。
  • 南懷瑾老師講靜坐入門:靜坐七支坐法(匯集版)
    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雙跏趺坐」說明: (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 【南懷瑾老師講述】如何靜坐——七支坐法詳解
  • 七支坐法的要點 ▏南懷瑾講座
    如果如意坐的話,右面膝蓋頭放這裡,左面的膝蓋頭剛好踮在後跟上面,身體就不正了,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面一隻的腿彎,上面一隻也正好在腿彎,身體就比較正。萬一初學靜坐的人,雙盤盤不起來,不妨將腿拉開,左右的幅度放寬,腿就盤起來了。如果再不行,就夾馬而坐,不過後跟千萬不要貼到大腿裡頭,否則身體姿勢不正,後跟足心抵到大腿內緣,這樣就平正了。
  • 南懷瑾:詳解最重要的打坐方法——「七支坐法」(附視頻)
    」(要點及注意事項)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一)雙足跏趺(雙盤足)。(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顎,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一)  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 詳解七支坐法
  •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一、雙足跏趺(俗名雙盤),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腿上),或如意坐(左腳放右腿上)。不能者可採取單盤。二、兩手結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手掌上,兩大拇指相拄)。三、背脊直立如串銅錢(身體不健康者,初任其自然,定久自直)。四、肩平(不可斜塌拖壓)。
  • 「七支坐法」簡明要點
    七支坐法的內容:1、端坐盤腿:全跏趺坐(雙盤):先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再將右腳放在左腿上,名吉祥坐。或先將右腳放在左腿上,再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名降魔坐亦名金剛坐。半跏趺坐(單盤):右腳放在左腿上,左腳放在右腿下。或左腳放在右腿上,右腳放在左腿下。交腳坐(散盤):即交叉端坐,兩腳均置地面,兩腳掌朝上,置於兩隻大腿的下面。單跏趺坐亦覺困難時,可採取此坐姿。
  • 打坐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是打坐最理想的坐姿,若姿勢不正確,會堵塞身體的經絡,氣脈會不暢通,能量就上不來,三脈七輪就打不開,大腦缺氧,人就會昏沉。
  • 打坐最理想的坐姿——七支坐法
  • 【禪】七支坐法
    03 七支坐法所謂的七支坐法,就是指在打坐過程中,肢體坐姿的七個要點:1 雙足跏趺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坐住,這叫「散盤」。對於女性,我們不主張雙盤,單盤就可以了。因為男女的生理結構不一樣。婦女最好最方便的坐姿就是跪姿。過去的時候,婦女不管是獻茶或者伺候父母親,都是男的盤腿,女的跪坐,都是為了修身用的。當然,雙盤也是一樣的。
  • 南懷瑾先生:「打坐」的身法和心法(附視頻)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豎。
  • 南懷瑾老師:不注意把姿勢調整好,這樣靜坐久了反而變得勾腰駝背大肚子
    摘編自《答問青壯年參禪者》------------【2006年南懷瑾老師示範講解靜坐七支坐法】要注意了,不要馬虎隨便學打坐。我問你們,你們看了我的書,我的書上告訴你們,打坐有多少種姿勢啊?九十六種。那麼七支坐法,佛經上怎麼講?
  • 「七支坐」 打坐的正確姿勢,方法在細微處
    七支坐法是一種打坐方式,七支是指肢體的七個要點,如佛門中的各個宗派,修習禪定的方法大多採用七支坐法,又簡稱它為
  • 禪坐法要:「七支坐法」實修7步驟,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定現此感
    坐法:佛說戒定慧為三無漏學。即定言定,實為戒慧二法之中心,且亦為全部佛法修證實驗之基礎,蓋由定而使戒體莊嚴,慧發通明,八萬四千方便法門,皆乘定力而入菩提果海,各宗修法,皆定所攝。唯定並非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坐與行住臥等,各為四威儀之一,且坐有多種姿勢,修定門中,約為七十二種。
  • 雙盤打坐法的七個要點(附註意事項)
    總之,若能如法打坐,每日堅持,精進不懈,小則康強身體,祛病延年;大則開發潛能,彌綸天地。  一般說的雙盤打坐,又叫七支坐法,下邊分享下打坐時肢體的七個要點: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
  • 南懷瑾:打坐」教學
    一般說的雙盤打坐,又叫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個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 南懷瑾:養腿秘訣 (人老腿先老)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一、雙足跏趺(俗稱雙盤),如果不能跏趺坐,就採用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腿上),或者採用如意坐  注意事項  一、打坐時應將褲帶、領帶等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一律鬆開,使身體鬆弛,完全休息。  二、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及後頸包裹暖和,否則,在打坐時風寒侵入身體,沒有藥物可以醫治,這一點須特別小心注意。  三、最初修習打坐的人,應該注意調節空氣和光線,光太強容易散亂,光太暗容易昏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