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環行星球 環行星球
文/LaLa
圖文:審稿-嘟嘟、排版-夏文琪&斯凱勒
音頻:聲音出鏡-邱大碗、製作-渣渣安
封面圖:instagram
不同於美國人對地鐵 subway 的稱呼,英國人叫它 underground ,隸屬於不同公司的地上鐵部分則稱為overground。
除此之外,倫敦地鐵的別稱 tube 也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因為它像管道一樣縱橫交錯在地下,這個名字貼切又俏皮。
圖:Ole Witt / Unsplash
▾
拋開目的地是哪裡,只是漫無目的的走在風聲呼嘯的通道裡,坐在為時間褪色的絨布座椅上,聽著鐵軌摩擦出的轟隆聲,感受著倫敦地鐵的繁瑣與可愛。
對於倫敦,地鐵站也是這座城市文化與歷史交融的一道風景線。
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就是1863年開始運營的倫敦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連接帕丁頓和法靈頓。
▾
相傳有10個人來倫敦搭地鐵,9個都會有坐錯的經歷。倫敦地鐵到底有多複雜呢?先給大家看一下它的平面圖。
▾
把它的中心區放大,十幾道彩色的線交織成一張縝密的網,不僅有交匯點,還有並行線,一般人看到的第一眼就會選擇放棄。不得不感嘆:城市真的是一個粗糙而又精密的巨型機器。
▾
實際上,鋪設好的地鐵線路並不是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樣橫平豎直,而是異常的蜿蜒曲折,不僅有左右的彎曲,還有上下的坡起。
1908年出版的第一張倫敦地鐵中心線路圖,就是一份非常寫實的倫敦地鐵鳥瞰圖。
▾
事實證明,寫實的不一定是實用的。直到1931年,一名地鐵公司員工Harry Beck,根據把線條拉直、找到對角線、均勻站臺間距等原則,才創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幅現代地鐵圖。
這並不是一幅傳統意義上的地圖,因為它不能代表線路和站臺的實際地理位置,它更像是一張圖表,讓乘客更快速、更簡便地獲取有效信息。如今世界上大部分城市的地鐵地圖,都是基於他的製圖原則繪製而成的。
▾
如果你想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它,那3D版的倫敦地鐵地圖一定不要錯過。每條線用各自的顏色表示,每個圓點就是一個站臺,而中間移動的長方體則代表運行中的地鐵。
http://brunoimbrizi.com/experiments/#/07
▾
多數人在倫敦坐錯地鐵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路線複雜,還因為對這裡的「站臺」模式比較陌生。
在國內,「站臺」這一概念在火車站裡才比較常見,在倫敦,進錯站臺,可能導致上錯線或者坐錯方向,有時還會上到同一條線但是不同目的地的車。
Baker Street 這⼀站就有⼗個站臺可供選擇
圖:Ilona5555 / Shutterstock
▾
Northern line 的 northbound
就有三個不同的⽬的地
▾
我第一次坐錯車,是晚上帶著朋友們回住所。由於下一站遲遲未到,我顯得格外不安:「這站怎麼這麼長?」,到站後發現並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
心裡充滿了「為什麼同一條地鐵會岔開?」的這種疑惑,然後又跑到返程站臺坐回到分叉點,但還是沒搞明白可以從哪裡乘坐正確的車,最終被地鐵打敗並選擇了Uber。
總不能像下面這位小哥一樣亂跳吧
▾
再後來坐過站什麼的,只要不是趕時間,內心早已毫無波瀾,但是如果倒黴遇到某條線某幾個站停運,那只能在路線圖前多站一陣子,研究一下要怎麼走了。
▾
倫敦地鐵的繁瑣是機械的,但它的可愛卻是人為的。可愛在它充滿了被關懷的人情味,可愛在這裡有各種各樣特立獨行的人。
比如當指示標誌需要修改或者補充的時候,工作人員會直接在原版上面修改,雖然隨意但不妨礙理解,還可以幫乘客更高效的找到目標。
但是如果誰家的熊孩子在這裡寫了幾句惡作劇,那可能也不太好分辨了。
A4紙列印的不可換乘提醒
▾
原版不夠,手寫湊
▾
或者是一張親手繪製的海報
▾
再比如不論走到哪一站,都離不開的一句話 Mind the Gap 。車廂和站臺之間的縫隙有時候比火車站的還大,不僅需要邁腿,可能還會需要抬腿。
在Embankment這一站播放的 Mind the Gap 的提示音已經超過45年的歷史了,這段錄音屬於已經去世的演員Oswald Laurence,他的妻子為了還能夠在這一站聽到她已故丈夫的聲音,請求地鐵站為其保留下來的。
▾
即便由於設施陳舊與不完善,地鐵裡網絡、空調、電梯、老鼠等問題總是被人抱怨,但這其中也能找到被英國人生活出可愛的跡象。
在北京地鐵上,正在打電話的你可能會說:「上地鐵了,信號不太好」。而在倫敦,別說是網絡了,一絲信號的蹤影都沒有。最好在下地鐵前要把該搜的地圖搜好,把該發的消息發完,然後再下沉到這個沒有網絡的世界裡。
紙質讀物則成了人們的最佳摯友。年紀大的人會在地鐵上看報紙,年輕人們會在包裡備一本書,尤其是經常乘地鐵或者路途較長的人。
老爺爺看報
▾
年輕人看書:地鐵上看書的人顏值也很高
▾
你永遠不知道
你旁邊的人會從包裡拿出一本多厚的書
▾
換成電子書看它不香麼?
▾
但是當倫敦交通局TFL(transport for London)表示將在今年逐步開通地鐵站的4G網絡的時候,英國網民則表示:更希望在地鐵上安空調。
▾
另外,地鐵裡不僅禁菸,還禁酒。要知道英國人可是最喜歡在火車上喝酒的,尤其是球賽期間,一群朋友會在去看球賽的火車上喝,而且是自帶酒杯的那種。
球賽結束回去的路上,自己支持的球隊輸了要喝酒排憂,贏了更要喝酒慶祝,總之那時車廂裡會沸反盈天,好不熱鬧。
地鐵上不能喝酒甚至是不能攜帶打開的酒瓶,這大概掃了很大一波本地球迷的興,不過出於安全方面考慮,大部分倫敦人還是很樂意接受的。
▾
不過這個規定這並不妨礙人們喝的大醉之後乘地鐵,在周五、周六晚上的night tube上,經常會看到成群結隊的醉醺醺的酒鬼們乘地鐵回家,安靜的就躺在椅子上睡覺,不安靜的就如下圖所示。
圖:YouTube
▾
擅自打開車廂之間的門,也是要被罰款的。因為這個門不是連接另一節車廂的,而是直接通到外面的,在行駛的過程中由於空氣壓力,想要再關上要費很大的力氣。
車廂之間關閉的門,同時也關閉了一條乞討的通道。有少部分流浪漢在地鐵進站前的通道裡乞討,也有些無家可歸的人把這裡當做遮風擋雨之地。
▾
但是從2003年起,busking已經在倫敦地鐵站內合法了,只要通過試鏡並從TFL獲得一張演出資格證,你就可以在規定的區域裡進行表演。
在不妨礙行人穿行的靠牆空地上,會有一個貼著半圓形貼紙的地方,這裡便成了街頭藝人的專屬位置。他們的表演因為經過篩選,所以都比較出色。有盲人小樂團的合唱為自己的團體募捐,也有為了自己的生計演奏的。
▾
也有人僅僅是因為開心,因為我準備掏出手機幫這位大叔拍一張的時候,大叔以為我要給錢:「No, no, no money, just for happy.」
▾
每次下到地鐵,最期待的就是想看今天地鐵工作人員又翻出了什麼新花樣,有時候是單口相聲版的乘車注意事項,有時候是有種族天賦的黑人小姐姐在進行rap播報,Service Information的板子上也總有不甘寂寞的繪畫高手秀上幾筆,但不變的是每天都是「Good Day」,每天都是正能量。
▾
山火嚴重的時期,地鐵工作人員聲援澳大利亞
圖:reddit.com
▾
隨著時間推移,有站臺被停運,有的線路被延長,而封鎖在鐵柵欄後的那一條廢棄的隧道似乎在告訴著我們:「過去不曾改變,未來也一樣堅守」。
如同世界上其他一線城市一樣,在豪車雲集的柏油馬路之下的地鐵一族,代表這座城市最平凡最普通的一個階層,他們不是這裡的underground,而是城市的中流砥柱。
END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環行星球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請後臺聯繫。
原標題:《倫敦地鐵,為什麼越老越有味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