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

2021-02-19 慈懷詩會

來源 | 誰最中國(ID:shuizuizhongguo1)
編輯 | 慈懷詩會(ID:cihuaishihui)

拙,通常代表愚笨、粗略、不靈活、不純熟、有缺陷……起初就是一個貶義詞。因而,「精」可以和「美」登對,「拙」卻要與「劣」苟合。


一個形容詞,常常帶有感情色彩,也附加了我們的價值判斷。我們看一件事物,說它是精美的,或是拙劣的,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我們的喜惡與取捨。

可是,中國古人不會那麼直白地看問題。在一些看似不美的事物中,他們發現了內蘊深刻的美感。

中國藝術講究「拙」:畫家迷戀枯筆焦墨,詩人以拙句為奇作,匠人以粗樸成雅器……那些看上去粗陋、欠雕琢的東西,在中國人眼中呈現出了獨特的美感。

文人願以「拙」字來命名著作或居所,如林之奇的《拙齋文集》、王獻臣的拙政園。甚至連做人也追求「拙」,在為人處事上,主張藏巧於拙、以退為進的智慧。

「拙」,成為中國美學精神的一個特色命題。古拙,樸拙,稚拙,清拙……以「拙」為中心,中國人展開了廣闊的審美視界。「拙」,也賦予了我們對事物的另一種執著與熱愛。


人生在世,求巧在所難免。做人做事都一樣,都希望從原始的粗糙,逐步走向精巧成熟。

然而,老子卻說:「大巧若拙」,指引著我們做反方向的思考。

一般我們看到的巧,是人工經營、刻意為之的;而最高級的巧,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跡,看上去好似很笨拙,實際上卻順應著自然規律和事物本性。

大巧若拙,也是「不巧之巧」。從人工手段上看,它是不純熟的,沒有技術含量的;但是從自然之道上看,它超越了工巧,呈現出本真狀態,蘊含著純全之美。

蘇軾《枯木怪石圖》

傅山《和韋舍人早朝》

所以,求拙的藝術,一方面由人創作出來,另一方面又要不露痕跡,渾然天成。

老子之後,「拙」成為了藝術家的執著追求。尤其是清雅淡泊的文人,不喜歡做作的雕琢和文飾,而要追求自然而然的表達。


蘇軾流傳下來一幅《枯木怪石》,畫的是一棵枯萎衰朽的木頭、一塊又醜又硬的石頭。若以工巧為標準,當然比不上工筆畫家筆下精緻鮮豔的花鳥,但其中自藏生機和美感,更能夠從內心深處喚起人們對生命活力的嚮往。

平淡才是真實,繁華反而不可信任。蘇軾用「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來解讀老子的「大巧若拙」。文人式的審美,也不待見花裡胡哨的表層技巧,反而從平淡處做起,在枯朽處著眼,可以在瘦淡之中顯出豐腴,在粗簡中意蘊深刻。

中國的畫家知道,蓬勃的生命固然可以從蔥蘢中得到,從枯槁中也可以求得,且更為微妙,體現生命的無所不在。所以他們喜歡用枯筆、焦墨,看上去非常不細膩、不圓熟,然而卻是另一種更高妙的技法,別有秀氣和生機。傅山寫書法,也講究「寧醜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因為太甜膩的技巧,只會讓東西變得俗。

拙,是一種自在。要達到拙的境界,需要一種虛靜的心境:無爭,不強為,不造作,無機心。


莊子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工匠叫梓慶,擅長製作一種樂器,有驚猶鬼神之妙。有人問他掌握了什麼奇術?他回答:「我只是個工匠,何術之有!」


可見,梓慶能夠做到爐火純青,並非通過技巧和知識的累積;而是齋戒其心,放棄固有的巧技和成見,不受束縛,自由發揮,在自然的心靈中合於自然,創作出精彩的作品。

這種排除私慾、純任自然的狀態,就是「拙」。拙,不是笨拙,而是不刻意求取,在超越機心和技巧的過程中完成心靈的自足,是一種毫不牽強、默會於心的質樸狀態。

我們常常看到,一個高超的匠人,做出的器物看上去平平無奇,好像也沒有用到什麼技巧。實際上,匠人與自然材料已經有過無數次對話,用真心看透事物所蘊藏的意義,把深刻的感悟、溫暖的關懷投注給器物,在不動聲色的造物過程中,還原一種生命狀態,賦予其生動的性格。

拙,是本色純真,是自然天成。拙,處處流露天飾之美,不在形式上殫精竭慮。


今天一些心浮氣躁的人,貪圖名利,會對「拙」進行歪解,以為「拙」就是「不巧」、「不工」,所以只管標新立異,刻意做出粗糙的樣子。

其實,這種鑽營奔競、矯情偽飾的行為,恰恰違背了「拙」的涵義,非但成不了「大巧若拙」,充其量只是「弄巧成拙」而已。

最能體現「拙」之精髓的,或是中國的園林。

園林固然是人工創造,卻又不露人工雕鑿的痕跡。我們在園林裡看到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花木樹石,都依循著自然的節奏,體現質樸與野逸的氣息。造園者不強行用人工改造自然,而是力求蘊含自然的內在秩序。


園林是精緻的,也是拙樸的。園林之樸,在於師造化。這裡蘊藏著人對自然的依戀和嚮往,體現著人對自然最為樸素、真摯的感情。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天工,也是拙趣。

拙,常常有一種在時間裡打磨出來的厚重感,因而附著了「古」的氣息。古拙之中,有時間的沉澱,有靜穆的崇高,有超脫的情懷。


書法強調的金石氣,就是一種古拙。在斑駁的拓片上,歷史的風蝕給文字帶來了獨特美感,沉寂的黑底白字,映出令人莊敬的單純和從容。

《張遷碑》

古拙,呈現於蒼老之境。山水畫中,無枯木不能出蒼古之態。東方人尤其能領會枯槁之美、蒼老之趣。枯木怪石,殘荷聽雨,枯藤老樹昏鴉……雖然看似醜陋、頹廢而無生氣,但是「外枯而中膏」,在衰朽中透露出活力,在平定中飽含著智慧。

「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人生經歷再多繁華,也要回到淡泊中體會。拙,讓我們在最沉寂的狀態裡也可以尋到新的生機。

古拙平淡的美學風尚,推崇的是一種「老」的境界。然而,「老」並不代表額頭上的皺紋、鬢邊的白髮,而更意味著一種天成之妙,在成熟和淳樸中,透著天真與爛漫。

人怕老,但藝術不會。有時候,我們覺得一位藝術家越老越妙,其實真正的妙處並不在於他的學識更淵博了,而是人生到達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在返璞歸真、發自天性的「拙」中,恢復了生命的童稚氣。

人生之初,純淨無邪,無知無欲,至柔至順,卻蘊藏著無限的生命力。而當人被知識和欲望裹挾,卻難免失去了對事物的靈覺。

稚拙,是向童心的回歸。如初生的嬰兒,如初啟的朝陽,是洗盡鉛華後,復歸人性最單純、最真實的狀態。如此,便有了一雙鮮亮的、充滿活力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如其真,如其性。

李贄提倡「童心說」,以童心為先決條件,評定詩文寫作水平的高下。孩童的圖畫,往往在稚拙中有天趣。高超的匠人,用返璞歸真的器物,表現內心的乾淨與澄澈。童心即是真心,用一片赤誠,感受鮮活的生命,獲得自然的靈光。

不禁讓人想起畢卡索的話:「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是用了一生的時間,才能畫得像個孩子。」求拙,是境界的超越,不分時間和國度,總能遙遙相通。

在一個機械化的現代社會,也處於一個分外尚「巧」的時代,對「拙」的追求和審視,也有了反思的意味。

人們追求工巧,往往導致虛偽。投機取巧,容易適得其反;奢侈浮誇,常常意味著攫取無度。長此以往,人、社會與自然,愈難做到和諧共處。

拙,是人以天地的秩序,來實現自身。失去了拙,也便失去了內在的生命體驗。當我們只憑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那麼,就算拼到精疲力竭,也無法獲得超越的眼光,感受自然與天真的意趣。

先有絢爛之極,後有歸於平淡。「拙」是對技巧的超越,是一種升華了的境界,而非沒有根基的故弄玄虛。

真正的「拙」,是在藝術修為達到巔峰之後,不再依賴手上的技巧,而是通過內心,對世界重新審視和感知。哪怕簡簡單單,平平淡淡,也能令人流連忘返,帶來內心深處的震撼。

拙,是以生命本然的真實去印認世界,而不是以知識去分別世界。

「拙」,通常被當作一個美學境界,而回到根本上,其實是人生的命題。

守拙之人,守的是生命內在的自然本性,守的是精神裡的天真與純淨。以拙心表現拙態,進而體味生命的拙境。在平淡而天真的生活裡,才能獲得內心的逍遙。

求拙不易。在浮華的世界裡,守拙更難。但也唯有「拙」於喧譁吵鬧的世間,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包圍下,做到寵辱不驚、淡泊寧靜,愉悅地生活。

巧與拙,這一對辯證而玄妙的概念,已經被探討了千百年。在今天,如何更接近真理,既要回歸原初的簡單,又不失去生命的張揚與進取,全有賴對「拙」有更好的拿捏。

參考資料

《中國美學十五講》朱良志

《論大巧若拙的美學內涵》姚丹

相關焦點

  • 『拙』
    中國藝術講究「拙」:畫家迷戀枯筆焦墨,詩人以拙句為奇作,匠人以粗樸成雅器……那些看上去粗陋、欠雕琢的東西,在中國人眼中呈現出了獨特的美感。文人願以「拙」字來命名著作或居所,如林之奇的《拙齋文集》、王獻臣的拙政園。甚至連做人也追求「拙」,在為人處事上,主張藏巧於拙、以退為進的智慧。「拙」,成為中國美學精神的一個特色命題。
  • 星雲大師:拙
    但也有的人,故意表示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稱「老拙」,高僧大德自稱「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謙。拙,其實是一種深藏不露的智慧,所謂「大巧若拙」。「拙」之意,略述如下: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深懂處世哲學,知道不該出頭的時候不能強出頭,不該顯露鋒芒的時候不要鋒芒畢露。
  •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中文版出版
    震驚西方心靈世界的禪學經典《鈴木大拙禪學入門》中文簡體版,首次由海南出版社引進,於2012年3月正式出版發行。此書為海南出版社「鈴木大拙禪學經典作品」系列第一輯首本著作,同時也是大眾了解禪學的最基礎的入門書。
  • 拙步車神體驗場——東方城市幼兒園大班畢業趴
    六一兒童節是屬於孩子們的盛宴,恰逢東方城市幼兒園大班小朋友期待已久的畢業趴,拙步車神也第一次迎來了熊孩子的聚會。一大早拙步車神體驗場經過精心裝扮之後,現場五彩繽紛、童趣盎然。等待著給孩子們留下一個非比尋常的快樂回憶。小丑表演小丑一直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 走進日本鈴木大拙博物館:他將禪宗傳入美國,曾與魯迅文人交鋒!
    這座博物館於2011年在鈴木大拙出生的金澤區(Kanazawa)對外開放,距離日本著名園林園——兼六園(Kenrokuen,詳見:《除了日語,鈴木大拙還精通英語、漢語和梵語,並翻譯過各種宗教文獻和學術文章。
  • 傳統風水「巧拙萬金歌」注釋有哪些內容?
    「以上楊公論怪穴精髓,後人論述都是依據此發揮的,有個《巧拙萬金歌》看是如何發揮的?原文:夫怪穴者,異常之穴也。眞龍藏幸,穴多異常,人難測識,故曰怪穴。寔乃造化隱機,以俟有德。故凡大地,多是怪穴。但常穴易安穩,怪穴多僥險;常穴雖時師猶可知,怪穴非法眼不可辨。若識怪不眞,為害不淺。
  • 泡茶 沈倩如 三年級 拙•習作
    泡茶拙原水杉班 沈倩如 終於開始泡茶了. 爸爸跑到廚櫃旁,像變魔術一樣變出了杯子、茶壺,還有茶葉。他先把茶葉倒在小茶壺裡,用開水洗了一遍。他告訴我,這種茶葉叫鐵觀音,是來自福建泉州的。這種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人稱「七泡餘香」。泡了七次還有淡淡的餘香,我真的有點迫不及待了。
  •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菜根譚》精選五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原文】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大意】一個真正廉潔的人不與人爭名,反而建立不起廉潔之名,那些到處樹立名望的人,正是為了貪圖虛名才這樣做。一個真正聰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華,所以看上去反而很笨拙,那些賣弄自己聰明智慧的人,正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愚蠢才這樣做。
  • 隸書新作大智若愚大巧似拙(每日一品第952期)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出自《老子》《周訓》中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意是說,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都像是愚笨的,主要是由於德高望重,不事張揚,也不去計較別人如何評價;真正聰明、懂技術的人,不願顯露自己,從表面看來,好像笨拙的樣子。
  • 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都在「柔」字和「拙」字裡,悟透了將受益一生
    那今天就跟大家來聊聊,《道德經》中的「柔」字和「拙」字,其中這個「柔」字還在文中多次出現,這兩個字不僅是老子本人的處世方法,也是老子想要告訴我們的處世方法。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都藏在這2個字裡面,悟透了將受益一生。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柔」字。在《道德經》中,有一句關於「柔」的描述是這麼寫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手拙也可以做甜點!只需攪拌送冰箱的繽紛冰淇淋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健康美食資訊,ID:jkmszx88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小姐姐們是否也想做個美美的甜點送給另一半,還可以拍個放閃照片po上IG,閃瞎朋友的目光,卻擔心弄巧成拙?
  • 口拙嘴笨,不善於跟別人交談怎麼辦?鬼谷子:牢記這4句口訣!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不太會說話,口拙嘴笨的,總是一開口就得罪了別人,以至於生活過得一塌糊塗。在家裡被嫌棄,出門在外被鄙夷。有時候站在人中,卻放自己好似孤身一人,端是悲哀。在語言能力上,號稱「謀聖」的鬼谷子,古往今來也沒有幾個人能夠比得上他了。
  • 「新儒家三聖」馬一浮,精選15幅書法欣賞:拙中寓巧、氣格高古
    尤精行草及隸書,行草運筆俊利,章法清逸而氣勢雄強,橫劃多呈上翻之勢,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氣格高古;隸書取精用弘,形成用筆溫厚、結體瀟灑之特點。亦善治印,樸茂而富韻致。書者介紹: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後改名浮, 字一佛,後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
  • 給領導送禮千萬要牢記,別弄巧成拙
    但不是說,只要送了禮,就能達到我們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如果沒有掌握好這個尺度,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這樣反而就弄巧成拙了。送禮有5個忌諱你知道嗎?給領導送禮千萬要牢記,別弄巧成拙不要過度緊逼一旦禮物送去之後,千萬不要過分的去逼著別人,因為收了你的禮,就要替你辦事,這是大家都公認的潛規則,你只管裝作沒事就行了。
  • 人傻嘴拙,但是內心卻很甜的幾大星座男,只會傻傻的對你好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五大星座男,他們雖然人傻嘴拙,但是內心卻很甜,只會傻傻的對你好。第一名,天蠍座。愛情在天蠍座的生命裡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為天蠍座把愛情看得太過重要了。他們不願意過多的透露或表現出來,只想把愛深深地藏在心裡,假裝並不是很在乎的樣子。
  • 它是女人「一生巧拙之關,百歲榮枯所系」,值得好好對待
    在古代,手甚至關係到女人一生的命運:「為一生巧拙之關,百歲榮枯所系」。那女性擁有什麼樣的雙手看上去更好命呢?古代對於男女雙手的審美不同,講究「男子手如棉,女子手如柴」,意思是,如果男子手是軟的,女子的手細長,而不是胖嘟嘟的,就是長了一雙發財手。
  • 寶寶洗澡好處多,但是有3個時間段再髒也不能洗,爸媽別弄巧成拙
    寶寶洗澡好處多,但是有3個時間段再髒也不能洗,爸媽別弄巧成拙1、奶後不要立即洗澡其實不管是寶寶,還是大人,都不建議飯後馬上洗澡。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