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孟郊,我們都是從《遊子吟》上知道這個「詩囚"的。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觀點認為這首詩是寫於五十歲,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同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
唐代著名詩人。先世居洛陽,少時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唐憲宗元和九年,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 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
孟郊這一生呢,挺不容易的。二次落第,家境也並不好好,但是他的老母親從史載中的隻言片語中,應該是慈母,而且還是那種很有賢母風範的。而孟郊對於母親是非常孝敬的。
而且從他的《遊子吟》也可以看出對母親的孝順。不過從這詩中也看出他經常出去遊蕩,在古代這個很好理解,有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出遊歷,不管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思想,還是出去開拓視野結交朋友也罷,這個在古代確實非常流行的。而且很多古代文學家詩人和著名畫家都是有類似的經歷。他父親是崑山縣尉,拿現在的話說就是管治安的,相當於縣公安局長吧,只是那時的縣尉只是吏,薪水不會太高,家境應該是清貧,至於其父親是否早亡也沒有什麼記載。只是記載孟郊從小生性孤僻,很少與人往來。青年時代隱居於河南嵩山,但關於這段經歷的起訖時間與具體情況,已不可考。他的這段歷史屬於空白。孟郊上任溧陽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老家,把母親接到身邊奉養照料。他是孝順的。
其三十歲到四十歲也是空白期,除了寫詩,在陸羽的那兒留了首詩,然後還給韋應物送了首詩。
《 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巖邊。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潔情,擺落區中緣。然後又給韋應物送了首詩:《 贈蘇州韋郎中使君》 謝客吟一聲,霜落群聽清。文含元氣柔,鼓動萬物輕。嘉木依性植,曲枝亦不生。塵埃徐庾詞,金玉曹劉名。章句作雅正,江山益鮮明。萍蘋一浪草,菰蒲片池榮。曾是康樂詠,如今搴其英。顧惟菲薄質,亦願將此並。這段歷史也是推測他是一直從中原到江南,行蹤不定,也算出去遊歷吧?
孟郊在四十一歲才參加鄉試並獲取入京參加科舉的資格,這才有了相對詳盡的歷史記載,也許是少年和青年的遊歷過程,給他積累了豐富的閱歷吧?也許可以稱上大器晚成吧?
延伸閱讀:在古代要參加科舉最常規的路數就是鄉試,至於舉薦制也存在的。這個就更複雜了。周代是地方選,兩漢到隋代是察舉制與徵辟制,舉「孝廉」就是其中一種。唐代科舉的應試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即「生徒」和「鄉貢」。生徒即官辦學校的學生。鄉貢即各地人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學成,到縣、州應試,經地方考試合格,再到京師應試。鄉貢每年十月隨地方向京師進貢的糧稅特產一起解赴朝廷,稱為「發解」。州縣預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當然唐代也有舉薦制,到了明代實際被舉薦的是被科舉選舉的看不上的,地位相對低。這四十一歲獲取資格,貞元八年孟郊四十二歲入京考試落第,不過幸運的是他結識了當時中進士的李觀和韓愈,得到韓愈的表揚推崇,才詩名大振,成為韓愈這一詩派的名士。貞元九年,孟郊四十二歲應進士試,再下第。
四十六歲終於中進士,這是他一生最為輝煌的時期,也是這一生最為快樂最為風光的:
貞元十二年 (796年),孟郊四十六歲,奉母命第三次來應試,才得進士登第,隨即東歸,告慰母親。
二次落第,終於在三次一舉中了,不要忘了韓愈也是考了六次才中的。心情中的壓抑惶恐,包括還有愧對母親的情緒終於得到釋放,他仿佛一下子從苦海中超度出來,登上了歡樂的頂峰,自然不能免俗的幻想「未來美好的幸福生活在向自己招手」,雖然後來現實給了他很大的打擊,所以這應該是他最開心最輝煌的一天吧?
於是寫下了《登科後》來抒發自己這種興奮之情: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以往不如意的處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採飛揚,興致高漲。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長安似錦的繁華。雖然一日看盡長安花,有點誇張,但是也恰恰證明詩人在苦海掙扎突然有了希望,用這個來釋放內心的壓抑和表達自己的興奮,恨不得騎馬縱情在長安奔跑一圈。在車馬擁擠、遊人爭觀的長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馬疾馳的,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是不能「看盡」的。但是正這樣的寫法才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和充滿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因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才會成為後人喜愛的名句,也是表達心情舒暢,在辛苦付出後終於得到回報吟唱這首詩最為應景了。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裡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於此」(《唐摭言》卷三)。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所寫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
但是現實卻同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
後面他的一生留了豐富的詩作,但是生活窮困潦倒。
按照唐制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猜測他應該是二甲,直到三年後才被授縣尉之職。現在也無法得知為什麼他才到縣尉的之職,也許同他性格過於另類有關係吧?但是他任縣尉實際是有希望做出政績然後再調任至少縣令職位的,畢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卻走了另一條路:他被任為溧陽(在今江蘇省)縣尉。貞元十八年赴任,韓愈還作《送孟東野序》說:「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可能理想與現實差別太大吧,讓他去做縣尉是與他的願望很相違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盡到一個縣尉的職責。但是我卻認為不管如何也應該做好這個職位,如蘇軾如白居易即使被貶也是在某一地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他卻選擇了自暴自棄式的路。溧陽城外不遠有個地方叫投金瀨(lài),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yì),下有積水,孟郊往往去遊,坐於水旁,徘徊賦詩,以致曹務多廢。於是縣令報告上級,另外請個人來代他做縣尉的事,同時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給那人,因此孟郊窮困至極。
韓愈詩云,「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閒。天恐文章渾斷絕,故生賈島著人間」,詩囚詩奴,天生耳。人總要留下些什麼,不然不是白白來了這人世一遭。歷史就是這樣存在很多的相同的人物,同為才華橫溢,有人遭受失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只是文學成就留青史,有人就是自暴自棄,雖文學成就留名,但是卻不是一個好官員。雖然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評判他們有失偏頗,但是我們應該從中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