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餅春膳齒留香
宋子牛
三月春膳中,春餅最為人們稱道。因卷菜後,餅皮出現鱗狀凸起,故又叫龍鱗餅、荷葉餅。它由燙麵烙成薄餅,卷上新鮮蔬菜而成。春餅材料簡單,製作方便,味道鮮美,口感多樣。柔韌而有嚼頭,卷菜而食,老少稱善,成為春天裡舌尖上的一道美味。
吃春餅的食俗歷史悠久。最早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裡,叫「春盤」。晉代的「五芋盤」即「春盤」。流傳下來的有晉人寫的關於春盤的詩: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到唐宋時春餅已很普遍,不僅民間互相饋贈,也很受兄弟民族的歡迎。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西徵中,曾命廚師作春盤,並有詩句曰:
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 軍馬倥傯中,馬背上的英雄也不忘嘗吃春餅,可見飲食文化的魅力。
《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食蘿菔、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 明《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 (皇帝 ) 於午門賜百官春餅。」翠縷紅絲,金雞玉燕,極為講究,體現出皇家飲食的豪華奢糜。而詩人杜甫有句雲: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
詩人心懷憂患,由春餅想到黎民之流離,帝都之盛衰。
北宋文豪蘇東坡有次吃到一位老婦人做的環狀春餅,不由題詩道:
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由民間這款春餅的勻細、色鮮、酥脆特點,聯想到美人環釧的形象。他同代的章甫對春餅也記憶猶深:「玉盤生菜亂青絲,三歲公家吃春餅。」陸遊應是有經驗的食客,他寫道「春餅吾何患,嘉蔬日可求」,這正中其下懷,不用擔心春餅的配菜,因為每天都是新鮮蔬菜,可任意選擇。相傳宋朝年間,有個另類的「紅袖添香」的故事。書生陳皓與賢慧的妻子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志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做春餅的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後來果有所成。
清代詩人的《詠春餅》中也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
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
袁枚的《隨園食單》這樣記述春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他記的應是春餅之一的菜餅或菜盒吧,這在農村頗為多見,所夾之菜多為帶有鄉野清露的岌岌菜、馬齒菜、覓菜、麵條棵等。傳說吃了春餅中的芹菜、韭菜,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春餅由春盤發展而來,而麵餅卷上葷素拌餡油炸之,便發展成了南方的春卷。春卷應是春餅的後生支流,各美其美,各有食眾,沒有可能相互替代。
春餅形制因地而異,一春天都可食用。有烙制、也有蒸製;大如團扇,小如荷甲,各具獨特風味。兩小塊燙麵或發麵,中間抹油,用擀麵杖擀成薄餅,擀得越薄越好,上鍋幹烙,烙熟後兩面起花(泡泡),可揭成兩張。備上各種時令「和菜」,可熟吃如韭黃、淖過的豆芽、香乾絲等,香油調拌即可卷而食之。也可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香乾絲、水粉絲、菠菜或韭菜入鍋炒熟。有條件的可加海參絲、肚絲、香菇絲、玉蘭片絲或冬筍絲、火腿絲,用餅卷著吃更有營養。春餅卷什麼菜,隨興順意,全憑口味。梁實秋先生愛吃春餅但少不了一碗「罐兒湯」(與酸辣湯近似),撲一個雞蛋就成,加些金針木耳更好。但他喜簡厭繁,認為一張餅配十多樣「和菜」,太麻煩了,常削減菜數。僅備一盤熟肉切絲,一盤攤雞蛋,一盤豆芽,一盤粉絲,名之曰「簡易薄」。兒孫輩輒歡呼不已,有吃六七張春餅的,無不齒頰留香。
戶外春光正濃,新鮮蔬菜多樣,正是主婦們一顯身手的時機。春餅,俗而言之就是「烙餅卷菜」,老少皆宜,豐儉由人。時令的鮮蔬,用春餅卷了吃,能嗅到春天的氣息。它不僅是舌尖上的傳統,讓人大飽口腹之慾,也是為了留住春天的記憶。這一食俗更寄託了人們喜迎春天,祈盼豐收的美好願望。(載3月下老人春秋,另名)1500
(宋子牛,雜文家、詩聯家,中國作協會員,高級編輯,養老金領取者。有多部作品集出版。網名老牛。1332381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