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綜藝螢屏火藥味十足。各大電視臺紛紛不惜重金推出「季播」大製作,搶奪眼球之戰日趨「瘋狂」。與此同時,由電視臺綜藝節目衍生出的諸多新職業,也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大牌明星紛紛變「導師」3月20日,湖南衛視正式宣布國際影星章子怡將加盟《中國最強音》節目,與羅大佑、鄭鈞、陳奕迅共同組成導師陣容。消息一出,有網友驚呼這是「神一般的導師組合」,兩岸三地的歌壇前輩巨擘,再加上國際影星章子怡,讓這檔欄目「高端大氣上檔次」。章子怡雖名聲在外,可仍舊有許多網友不買帳:「影星也來教音樂?學如何炒作還是學如何表演?這比跟霍金學踢足球都還要不靠譜。」
其實,明星登上選秀節目的舞臺擔任評審導師,悄然中已有風行之勢。席捲2012年暑期螢屏的《中國好聲音》憑著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的超強評委陣容賺足了眼球;音樂人高曉松在《快樂女聲》、《向上吧,少年》等選秀節目中頻頻露臉,妙語連珠;舞蹈家楊麗萍擔任《舞林爭霸》評委感性點評,溫情貼心……時下,《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等真人秀節目,節目主持人的「戲份兒」都已十分淡化。有的綜藝節目甚至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持人,全靠評委引導話題,掌控節奏。
選秀節目秀的不僅是選手,同時也是導師言談舉止、藝術修養的集中展示。許多音樂類節目現今常邀請歌手、影星、網絡紅人做評委,導師或紅臉或白臉。氣質親和的,負責煽情;「毒舌」評審負責製造話題;比較活潑搞怪的,則負責炒熱氣氛。對於明星導師來說,擔任評委可以增加曝光率,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在節目中的麻辣點評還很有可能登上娛樂頭條,導師與選手相互配合,更是名利雙收。因此,擔任明星導師,成為許多過氣藝人煥發事業第二春的一大法寶。
「綜藝咖」們愛秀敢玩輕鬆搞笑的綜藝節目是各大電視臺搶佔收視率的角力重心,而其中一群愛秀敢玩的「綜藝咖」也成為備受青睞的娛樂圈新職業。「綜藝咖」的說法源自臺灣,「咖」是臺灣俚語,指藝人。《康熙來了》中的陳漢典,《天天向上》中的歐弟等是較為出名的「綜藝咖」。
參與綜藝節目時,因為影視明星往往有偶像包袱,不願自損形象;許多歌星性格內斂,沉默寡言,難以配合綜藝節目的設計,這時候「綜藝咖」的表現就成為烘託節目氣氛的有力道具。「綜藝咖」往往以「放得開,玩得起」為特點,他們負責在綜藝節目中插科打諢、參加遊戲、爆料嘉賓,以此增加節目的豐富和搞笑程度。
一般而言,有模仿、唱歌等特長的「綜藝咖」更容易走紅。時下火爆的明星模仿節目《百變大咖秀》,就捧紅了不少「綜藝咖」,其中大張偉、沈凌、瞿穎、賈玲、白凱南更是正式組成「百變五俠」,以團體身份進軍綜藝界。但做「綜藝咖」並不比做單純的影視歌明星輕鬆,在節目中,「綜藝咖」不僅要賣力演出,還往往是主持人調侃、挖苦的對象。《康熙來了》中的助理主持人陳漢典就時常遭到主持人的無情「諷刺挖苦」,以此博得收視率。許多遊戲類的綜藝節目需要「綜藝咖」身先士卒,參與明星不願上陣的遊戲,或是接受「懲罰」,博觀眾一笑。
觀眾粉絲也有「職業的」如今不少綜藝節目中的「觀眾」頗為搶鏡。《我是歌手》節目開播至今,就因不時冒出「哭泣姐」、「陶醉哥」等過於投入的觀眾,而遭受網友非議。儘管湖南衛視一再澄清這些都是觀眾的真情流露,但質疑聲依舊不絕於耳。 綜藝節目錄製現場遠沒有播出時的精緻緊湊,許多綜藝節目都是周播形式,錄製頻率高、時間長,一個鏡頭經常需要重錄、補錄許多遍。一場兩個小時的節目往往要錄製五六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節目組很難找到穩定的現場觀眾群,普通的觀眾也難以保證持久的參與熱情,如果觀眾提前退場、精神不振,則會影響節目的錄製效果。因此,節目組往往會引入一部分「職業觀眾」,帶頭鼓掌,適時歡呼,適時流淚,配合節目,展現臺上臺下的良好互動。有的嘉賓根本算不上知名藝人,但總有觀眾會舉著寫有名字或暱稱的燈牌,尖叫吶喊,為節目活躍氣氛,其「職業觀眾」的身份令人一目了然。網絡上更有不少此類招聘信息,條件是能歡呼、尖叫,表情生動、適合上鏡即可,其薪資一般是50元至100元一天,有媒體稱「能哭能喊、表現力強」的觀眾或可達到日薪七八百元。
比「職業觀眾」更高級的要數「職業粉絲」了。許多選秀藝人剛出道,尚沒有培養出粉絲群,其包裝團隊就會找人高舉海報、燈牌,去相關活動現場助陣,去熱門網站發帖,扮作狂熱的粉絲為選手造勢。「職粉」中的高層則能與選手、主辦方都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他們組織後援會、製作宣傳品,用虛擬人氣培養新粉絲,打造真正的鐵桿粉絲,從而使選手的人氣在真真假假中不斷提升。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