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誰說自汗只是氣虛?專家稱,自汗有三大病因

2021-02-07 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

進入霜降,廣州的白天氣溫依舊堅挺在30℃左右,早晚寒氣卻並不含糊,所以有的人被穿衣熱、脫衣涼的境況所困擾,還有的人因為感受風寒後,猛冒汗。因為動不動就一身汗,大家總感覺是氣虛,需要進補了。

針對這些誤區,近日,固生堂海珠分院聯合羊城晚報品牌運營中心舉辦了一場健康大講堂活動。在活動中,中醫卜正祥指出,自汗的原因常見的有三種,並只有氣虛這一個原因,不能盲目進補。

我們常說的出汗,在中醫看來有自汗和盜汗之分。在活動現場卜正祥提問:「大家知道自汗和盜汗的區別嗎?」街坊們紛紛回答,睡下去出汗就是盜汗啊。「沒錯,睡覺時大汗淋漓就是盜汗」 卜正祥接著解釋,「自汗就是極易出汗,稍微動一動就大汗淋漓。而中醫說的自汗就是清醒的時候出汗,而盜汗則是在睡眠中出汗。」

近日由於天氣的原因,忽冷忽熱,溫差較大,不少人穿衣服熱,脫衣服涼,在這一穿一脫之間,就很容易出汗;還有的人覺得秋高氣爽,正好甩開膀子去運動,結果稍微一動就大汗淋漓;當然還有人要進補,吃完辣椒或辛辣食物,就會出一身汗。這些情況看似正常,實際上,從中醫上分析,這些自汗正是身體出現問題,需要進行調理。

李先生最近老愛出汗,他覺得自己身體有點虛。於是在講座現場,他就覺得自己的氣虛,需要吃一點黃芪。

卜正祥說,很多人第一次來固生堂就診時,就覺得自己是由於氣虛導致的出汗,但是一把脈才發現並不是氣虛。臨床上發現,自汗有三大原因:肺氣虛弱、外感風邪和腸胃燥熱。

三種自汗的鑑別

如何鑑別自己是哪一種原因導致的自汗呢?卜正祥娓娓道來。

(1)肺氣虛弱

卜正祥指出,肺主氣屬衛,肺氣的作用就是顧護肌表,是人體的保護傘,為我們遮風擋雨,這就類似於西醫說的抵抗力,防禦外邪的入侵。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汗孔開合正常,機體不易受外邪的侵襲。當肺氣虛的時候,衛外之氣不足,肌表不固,人不該出汗的時候老是出汗。所謂,肺氣虛而表不固所致自汗。

值得注意的是,凡是氣虛,不會突然出現,一般都是氣血虧損,日積月累的結果,特別在疲勞時更為明。因為勞則氣耗損陽氣,勞動之後,肺氣虛弱,有的人上兩層樓都會胸悶、氣短,這就是很典型的

肺氣虛損,稍微活動一下就出很多汗。

(2)外感風邪

肺這個保護傘破損,那麼人體的抵抗力就比較差。卜正祥說,在季節轉換之時,天氣變化,人體就會出現寒熱不調,突然比平時更怕冷,更怕風吹。但是穿了衣服之後,卻又伴隨燥熱之感,會出一身汗,那麼此時很可能感受風寒邪氣,只是沒有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而已。

有了這些症狀,表明個人的體質比較差,平時容易因為感受風寒而自汗。

(3)腸胃燥熱

腸胃燥熱將體內津液蒸出,這就好比在加熱一壺水,腸胃裡燥熱,汗液自然如蒸氣一樣被排出體外。也就是說,身體裡有太多的熱量,由熱導致出汗,

卜正祥說,這種情況多見於吃完辣椒或辛辣溫燥食物後導致自汗。有的人還會出現便秘時稍微一動就易出汗,這也是腸胃燥熱的另一種表現。一般這類情況,胸口有很多汗,溫溫熱熱。


由於肺氣虛弱所致的自汗,需要補益肺氣。常用的一個經典方就是玉屏風顆粒,其主要成分就是黃芪,其有固表止汗、補益肺氣的功效。但是黃芪性燥,平時不能亂吃,如若大便乾燥,吃這個藥會越吃越乾燥。只有出現肺氣虛,才可以用玉屏風顆粒。

屬於外感風邪時,尤其是那種低燒,感冒症狀不明顯,但是人體又怕風怕冷,此時最適合飲用桂枝湯。這是中醫特色方劑。卜正祥指出,桂枝湯是解表劑,具有辛溫解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效。

腸胃燥熱導致自汗,需要清除燥熱。卜正祥說,腸胃燥熱的人,往往會經常便秘。有的是因為過度運動,有的是因為過食辛辣溫燥食物。

中醫認為,血、汗均是人體津液精華。劇烈運動引起的大汗淋漓,就會讓人虛損,以至於腸胃不夠潤,大便難以排出來,所以,經常運動的人也會出現便秘。卜正祥認為,只有氣血平和的人適合做運動。

而胃腸燥熱的人自汗,只需要適當服用蘆薈膠囊就可以清除燥熱。

值得注意的是,蘆薈膠囊使用時見好就收,大便通暢就不必再繼續服用了。有些人長期服用反而導致習慣性便秘,不吃就無法排便。

切記,任何潤腸通便的藥物,只要大便通暢了,就要停藥,否則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那時治療起來就會十分棘手。 


卜正祥,固生堂廣州海珠、淘金、五山分院出診。人民衛生出版社籤約作家,國醫大師熊繼柏再傳弟子。 對咳嗽,溼疹,痤瘡,月經不調,月經頭痛,體虛調理等疑難雜症療效甚佳。




文/華章 楊廣

歡迎轉載,註明出處!

(責編:陳映平)

相關焦點

  • 自汗、盜汗怎麼辦?
    汗證分自汗、盜汗、戰汗、脫汗及黃汗等幾種,主要因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不利所致。本篇主要將雜病中有關自汗、盜汗的病因、病機與證治加以探討。至於傷寒的表實無汗,中風的表虛自汗,不在此限。自汗和盜汗的病因病機自汗、盜汗,實為臨床雜病中所常見的一種病證,常和心悸、失眠、眩暈、耳鳴諸症並見。
  • 經常自汗、盜汗怎麼辦?
    汗證分自汗、盜汗、戰汗、脫汗及黃汗等幾種,主要因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不利所致。本篇主要將雜病中有關自汗、盜汗的病因、病機與證治加以探討。至於傷寒的表實無汗,中風的表虛自汗,不在此限。自汗和盜汗的病因病機自汗、盜汗,實為臨床雜病中所常見的一種病證,常和心悸、失眠、眩暈、耳鳴諸症並見。
  • 自汗盜汗的剋星——黨參五味燉乳鴿
    一.什麼是自汗盜汗?自汗:是指在清醒狀態下無故出汗,稍動則汗出更多的異常現象。自汗是由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洩所致;盜汗:是指在睡眠中出汗,醒後出汗停止的異常現象。盜汗則是由陰虛內熱所致,陰虛則陽亢,陰不能御陽,於是津液化為汗液流出體外。總之,二者屬於因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洩失常的病症,所以在治療上應以調理陰陽,補益肺氣,鞏固衛陽衛手段。
  • 陰虛盜汗,陽虛自汗,天氣在變冷,為何你還是流汗不止?
    所以說適當的出汗可以排出毒素,對我們身體肯定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是不正常的出汗,出汗異常的話就需要引起注意了。在中醫裡面,出汗異常常見的有兩種情況,為「自汗」與「盜汗」。所謂自汗,指的是不因外界因素引起的出汗,比如運動、天氣等。
  • 經常自汗、盜汗、多汗,是身體警報!用這2個方法,三天明顯緩解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自汗、盜汗要如何調理?
    在三伏天出汗是個很正常的事,外面的天氣溫度比較高,如果再趕上個大晴天,那是誰也不願意出門的,在外面走一會兒馬上就會一身汗,不舒服。
  • 手汗、腳汗、自汗、盜汗...全解決,汗多的人一定要了解
    話不多說,下面咱們就來詳細地聊一聊。第一種,自汗白天,沒有劇烈運動,天氣也不怎麼炎熱,汗液就一茬一茬的往外冒,這叫自汗。自汗是因為氣虛,在人的體表有一層氣叫衛氣,衛氣主司汗孔開合。氣虛了以後,毛孔一直處於開張的狀態,開著開著,汗液就流出去了。而且氣虛氣虛,除了汗出的特別多以外,還會有虛的表現,比如疲勞乏力,怕風怕冷,反覆感冒等等。
  • 兩味中藥,既治自汗又治盜汗,奇效
    心之陽氣虛,則因氣虛不能固攝,就算不熱不累,不服用發散藥物,也會在白天自然汗出,簡稱自汗。 故而無論自汗盜汗,都是身體虛弱之表現。久病正虛,久虛多瘀,血運無力,以至肢體酸軟,運動能力變弱,而人的運動能力屬於筋,筋屬於肝掌管。 由此,急需一味既工作於心又工作於肝的中草藥出現。 丹參當得此任。
  • 生活百科:脾氣虛、腎氣虛、肺氣虛、心氣虛
    多見於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醫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心病等疾病。  2、《內經》論述了肺氣虛的病因病機。隋代《諸病源候論》 闡述了汗出病候與肺氣虛損,衛陽不固的關係。宋代楊仁齋(即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認為肺氣虛進一步發展即為肺陽虛證。明代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指出肺氣虛的主要症狀是虛喘。
  • 自汗、盜汗、多汗,暗示有病在身?不同的汗,要用不同的應對方法
    這種就是自汗。經常出現自汗的人很多都是因為身體內氣虛造成的,很可能是腸胃虛弱,很難維持身體的水分平衡。特別是一些肥胖但是虛胖的人,很容易坐著就流汗。這都是體虛的表現。像經常出現自汗的人,應該注重滋補身體,補充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這些食物能夠補充身體所需,還能夠幫助虛胖的人將體重減下來。
  • 跟著古籍學中醫系列:自汗與盜汗
    本次更新內容為清朝醫學大家陳修園的《醫學實在易》,全書共八卷,本次節選第二卷《自汗盜汗詩》和第五卷《陰虛盜汗症》《盜汗、自汗》《汗出不治》。       陰虛盜汗為素稟不足。夜間發熱,睡時發熱,醒即漸收,故曰盜汗,宜當歸六黃湯。常畏。若時常畏寒,一動則汗出,或不動而汗亦自出,名曰陽虛自汗宜芪附湯、參附湯、術附湯。
  • 天氣炎熱流汗多,自汗、盜汗、黃汗、脫汗……你的汗屬於哪一種?
    有正常的生理之汗,也有非正常的病理之汗。有病之人,汗亦是人體最常見的病理生理表象。正常人在天氣炎熱、情緒緊張、激烈運動、進食辛辣等情況下出汗,均屬生理之汗。生理之汗具有調節體溫、排洩機體廢物等保護性作用。
  • 中醫治療氣虛體寒方法有哪些?
    氣,是運動著的、看不見的精微物質,主要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即血液;氣若不足,就叫氣虛,若進一層會怕冷,就是陽虛,俗稱的冷底。血虛的進一步會陰虛,易生熱,俗稱的虛火。而氣虛與血虛簡單一點的理解,可以是一組症狀集合的症候群。像氣虛就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自汗畏風(活動時諸症加據)、舌質淡白苔白,脈虛無力的現象。
  • 溼盛自汗,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李東垣的一方,是法外之法
    主治溼盛自汗,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臨床上用於治療風寒溼痺,表虛自汗。陽明病溼勝自汗,汗多則衛外的陽氣弱,肌表虛疏,抵抗力差,不堪外寒的侵襲,容易感冒。汗證是臨床中常見的症狀之一,多由於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不固,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洩失常的病證。根據汗出的表現,一般可分為自汗、盜汗、戰汗、黃汗等。此方針對溼盛自汗而設。
  • 盜汗、自汗、虛汗……先分清再調理!
    每次小盧到醫院看感冒時,經常主動跟醫生說要輸液,認為輸了液感冒就能好得更快,這一次因為季節更替,小盧又因為感冒來看醫生了。小盧在輸液時覺得自己頭腦暈眩,冷汗直冒,輸完液下來摸一下背部全是溼漉漉的冷汗。在中醫看來,出汗除了盜汗以外,還分好幾種,待妙姐跟大家一一說清楚。中醫認為,出汗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出汗可以排毒,又能調節體溫,適當出汗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經常大量出汗,說明身體有異常,應該引起重視。因此,根據不同的情況,中醫將出汗分為了以下幾種類型:1、自汗。
  • 《慈悲素食》素食者如何解決氣虛和體寒
    首先先談談,氣、血是什麼? 氣血是中醫學的基礎,是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氣,是運動著的、看不見的精微物質,主要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即血液;氣若不足,就叫氣虛,若進一層會怕冷,就是陽虛,俗稱的冷底。血虛的進一步會陰虛,易生熱,俗稱的虛火。而氣虛與血虛簡單一點的理解,可以是一組症狀集合的症候群。
  • 素食者如何避免氣虛和體寒?
    氣,是運動著的、看不見的精微物質,主要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即血液;氣若不足,就叫氣虛,若進一層會怕冷,就是陽虛,俗稱的冷底。血虛的進一步會陰虛,易生熱,俗稱的虛火。而氣虛與血虛簡單一點的理解,可以是一組症狀集合的症候群。像氣虛就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自汗畏風(活動時諸症加據)、舌質淡白苔白,脈虛無力的現象。
  • 素食者,如何避免氣虛和體寒?
    血,即血液;氣若不足,就叫氣虛,若進一層會怕冷,就是陽虛,俗稱的冷底。血虛的進一步會陰虛,易生熱,俗稱的虛火。而氣虛與血虛簡單一點的理解,可以是一組症狀集合的症候群。像氣虛就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自汗畏風(活動時諸症加據)、舌質淡白苔白,脈虛無力的現象。血虛的症狀有面色無華或萎黃、爪甲蒼白、頭昏眼花、心悸,舌質淡白略乾苔薄白略幹,脈細無力。
  • 素食者如何解決氣虛和體寒
    氣血是中醫學的基礎,是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氣,是運動著的、看不見的精微物質,主要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即血液;氣若不足,就叫氣虛,若進一層會怕冷,就是陽虛,俗稱的冷底。血虛的進一步會陰虛,易生熱,俗稱的虛火。而氣虛與血虛簡單一點的理解,可以是一組症狀集合的症候群。
  • 素食養生——素食者如何解決氣虛和體寒?
    氣血是中醫學的基礎,是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氣,是運動著的、看不見的精微物質,主要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即血液;氣若不足,就叫氣虛,若進一層會怕冷,就是陽虛,俗稱的冷底。血虛的進一步會陰虛,易生熱,俗稱的虛火。而氣虛與血虛簡單一點的理解,可以是一組症狀集合的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