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啟玉
九裡香,別名七裡香、千裡香、滿江香、過山香,系芸香科九裡香屬。原產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省區,目前國內長江以南諸省多有栽培,印度、日本、馬來西亞也有。
「天堂」 九裡香 鮑家盆景園藏品
九裡香為常綠灌木,高可達1~3米,奇數羽狀複葉,小葉3~13片,互生,卵形,全綠,有光澤。傘房花序頂生、側生或生於上部葉腋,夏秋開花,花朵細小,花數繁多,花瓣潔白,花香四溢,花後碩果纍纍,琳琅滿目,生者碧綠,熟者鮮紅。花、果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深受人們的青睞,是製作盆景的好材料。
九裡香性喜溫暖溼潤的氣候,要求陽光充足,通風透氣,土層深厚、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土壤;稍耐陰,不耐寒,根系發達,萌芽力強,耐修剪造型;材質堅硬,壽命長,樹姿優美,四季常青,香氣宜人;枝條柔韌,樹幹秀潤,清新飄逸,蒼勁古樸;切根盆控綜合效應良好,在惡劣的生態條件下有極強的耐受力和抗逆性。
九裡香的古樁頭多從野外挖取,因為古樁頭歷經人為砍伐,牛羊踐踏,風吹雨打,年代久遠。經移植栽培,反覆修剪造型,確實很快就能形成一盆比較理想的盤根錯節、清新飄逸、蒼勁枯樸的九裡香樹樁盆景。但為了拯救人類的生存環境,應該開展自培小苗。小苗的繁殖賴於播種、扦插和高壓。筆者實踐證明製作與養護好九裡香盆景,應著重抓好以下5點:
九裡香 劉仲明藏品
1、培育小苗。小苗的來源主要是播種,播種時間可於每年3~4月隨採隨播,摘下成熟的紅色果子,放在盆中用水搓去皮和肉,撈出晾乾,進行播種。播種宜疏不宜密,把種子撒在苗床,蓋上薄土,噴溼水,約經15~20天可發芽。待苗長高約10cm即可「間苗」(拔除病弱和過密的苗),開始月施稀薄餅肥或含氮、磷、鉀的「複合肥」液1~2次,促使苗木茁壯生長。翌年4~5月挖取粗大、強壯和形態好的苗木,截斷主根,促發側根,復栽於苗床。到第3年的4~5月再把苗木挖出,剪除過長的側根和多餘的枝條,進行修剪、拿彎和蟠扎,爾後,移植於宜興紫砂盆。
2、修剪造型。九裡香小苗生長速度快,大大有利於截枝蓄幹。它枝條柔軟,彎曲造型不易折斷。造型可採用蟠扎、修剪相結合,根據樹勢和作者的意願,可依形造景,分別修剪成球形、傘形、塔形。有的植株從小樹幹就自然(或人工)彎曲的,可因勢利導,進一步加工成臨水式或懸巖形盆景。要完善盆景造型,還應不斷地打頂(摘心),剪除徒長枝、過密枝、內膛枝以及影響盆景美觀的累贅枝,永葆盆景美觀。
3、土壤與光照。盆土可用腐葉土拌山泥,加些腐熟的有機肥和骨粉混制而成;也可用菜園土加細砂(淡水砂)或穀殼灰(煤渣、鋸糠)加些家禽幹糞攪拌而成。這兩種培養土既疏鬆、肥沃、透水性能好,有利植株生長。在植株上盆時土不宜覆蓋過高,避免產生多層根,影響原根部的觀賞價值。上盆後應放在陰涼處7~10天,再移放向陽的地方。最好每年翻盆1次,翻盆換土時間宜在春季的3~4月。翻盆應帶土球,剪除過長根、過密枝和無用枝條,復栽於紫砂盆。
九裡香喜陽,平時應注意擺放在向陽的地方(最好全日照)。光照不足,即使它有一定的耐陰性,也會生長欠佳,葉片徒長,而不能正常開花。閩中地區夏季需遮蔭,冬季可露天越冬。
「雍香」 九裡香 蘇健輝藏品
4、水份與肥料。九裡香萌發力強,需水量較大,春、夏、秋3個季節要保持盆土溼潤,但不能積水,積水引發爛根。炎夏應每天早晚各澆水1次,並向植株噴水(霧),向地面灑水,提高空氣溼度,以利植株生長。平時每天澆水1次,或隔日澆水1次。冬季盆土可偏幹,但不能斷水。
九裡香好肥,生長期可月施稀薄餅肥或含氮、磷、鉀的「複合肥」液2~3次,確保葉片深綠。在開花孕蕾前,要適當追施 1次速效磷肥(磷酸二氫鉀)。如果氮肥過多,磷肥偏少,會招致葉片徒長,使植株不能正常開花。休眠期不施肥,若能在立冬前增施 1次磷肥——骨粉,有利植株保溫抗寒,安全越冬。
5、防治蟲害。九裡香常見的蟲害有:蚜蟲、鑽心蟲(又叫蛀心蟲),可用45%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噴殺1~2次,效果甚佳。鑽心蟲,可先用金屬線插入蛀孔將蟲刺死,再用棉花蘸浸馬拉硫磷乳油塞住蛀孔,外用黃泥土封口。
九裡香的根、莖、枝、葉均可入藥,可治胃氣痛、久年痛風、溼疹、跌打損傷等。花可提取芳香油。
文字內容來源:《中國盆景賞石》2019-8#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盆景賞石」公眾平臺!「中國盆景賞石」為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唯一官方微信公眾號!
加入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
中國盆景賞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