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在國外烤成麵包,到中國卻蒸了饅頭,Why?

2021-02-14 晉行記少年童行

北方人兒時都有的一個記憶,就是放學回來被大人叫去家門口的鋪子裡買饅頭。那個時候,一到中午和晚上的飯點,熱氣升騰的饅頭鋪周邊就排滿了等著回家吃飯的街坊鄰居。麵粉揉成麵團,再蒸成饅頭,作為主食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個記憶也一直伴隨著直到成年。
小時候一直把麵包當作是點心一類的存在,雖然同為小麥麵粉製成,我也很喜歡吃,但從未將麵包作為主食,哪怕是後來在國外生活期間也是如此。而從小就以麵包為主食的本地人,則以中式面點為小吃類的食物,同樣覺得好吃則好吃矣,卻替代不了麵包在他們心目中的主食地位。一樣是以小麥麵粉製成的食物,為什麼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起源和地位?其實,正如小時候的記憶會影響長大後的習慣一樣,一個民族最初的共同記憶,也會影響著後世的選擇,這個影響可以大到文明信仰,小到吃喝偏好。蒸還是烤,饅頭還是麵包,人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受著各自文明的早期記憶影響而有所抉擇。而中國人對小麥的烹飪方式,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大米和小米的影響。面包起源

小麥最早馴化於西亞地區的兩河流域,有兩個品種,即一粒小麥(Triticum monococcum)和二粒小麥(Triticum turgidum),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小麥遺存距今約為10500-9500 年間。在距今大約8000 年前後,二粒小麥向東傳播到伊朗高原北部與裏海東南部之間的河谷地區,並與當地野生的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雜交,然後形成了現今廣泛種植和食用的六倍體小麥(T.aestivum),也被稱為普通小麥或麵包小麥。

栽培小麥出現之後向四周傳播,並逐步成為世界幾個主要古代文明的農業生產的主體農作物品種,例如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古代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後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等,這些古代文明都是建立在以種植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的農業生產基礎之上的。當時的人們利用石板將穀物碾壓成粉,與水調和後在燒熱的石板上烘烤,這就是原始的麵包。公元前3000 年的古埃及人最先掌握了製作發酵麵包的技術,製成了遠比「烤餅」鬆軟的一種新麵食,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麵包。隨後,麵包製作技術開始在種植小麥的環地中海和西亞地區流傳開來。小麥傳入中國至遲在距今4000 年以前,小麥已經傳入到中國境內,並且廣泛地分布在中國北方地區以及西南地區。小麥傳入中國的路線可能是多樣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出土的早期小麥可能來自歐亞草原通道,而西北地區的小麥來自綠洲通道。小麥傳入中國之後,很長時間內並沒有被大面積種植,原因可能受到東亞氣候特徵的影響。小麥是夏收作物,冬(秋)播夏收。春季是其生長時期,最需要水,但東亞地區的季風氣候使得春季普遍缺少雨水,這種狀況不利於小麥生長期中的拔節和灌漿。而夏季頻繁的降雨又影響了小麥的成熟和收穫。所以,如果缺乏人工灌溉的話,東亞地區實際上是不適合小麥生長和種植的。直到秦漢時期,小麥種植才在中原地帶得到了較大發展。有學者認為, 從西漢中葉到南北朝, 黃河兩岸已經過渡到以粟、麥為主食, 原因是冬小麥冬種夏收, 正可與當時的主要農作物粟等輪作, 從而解決了青黃不接時節的口糧問題。由此可以推斷, 西漢時小麥已經是一種主食作物之一。隨著西漢中葉小麥的普及化種植,配套麵食加工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也被提上了日程。蒸還是烤?在中國,小麥食品的食用方式經歷了從「粒食」到「粉食」的演化過程。根據考古發現, 在新石器時代, 我國就已經有了穀物制粉的器具。西漢時期已經出現並普遍使用石轉磨,到東漢、三國時期更為多見, 這為麵粉製作提供了研磨器具。當然, 篩分工具也是麵粉加工不可缺少的。秦漢時期, 篩分工具已經出現, 到西晉初年已普遍使用。由此可見, 麵粉加工技術在西漢時期也已基本成熟。麵粉的出現,使得中國人面臨一個選擇(如果當初真的糾結過的話):怎麼做好呢?其實當時人們的烹飪選擇並不多,除了煮,大抵也就只有烤著吃和蒸著吃兩種選擇。從後來的結果看,當時的中國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蒸著吃。而看似工序和所用炊具更簡單的烤製法,雖然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胡餅之類的烤制食品,但卻從來都沒有成為過主流。為什麼同是麵粉,西亞、北非、歐洲人把它烤成了麵包,而中國人卻蒸成了饅頭?這個故事得從史前時期發生的幾件大事說起。汽蒸方法是中國獨創的食品製作技術。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原地區就已經發明了用於蒸製食物的工具——陶甑,並向關中和長江下遊傳播。考古學上一般將底部有箅孔的盆、缽、罐類器具稱甑。陶甑是完全使用陶砂燒制而成的, 在器具的底部刺出一些小孔, 以使蒸汽能從下面穿過, 將熱量帶到上面, 加熱食物。因此,陶甑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蒸籠。所以說,起碼在8000年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蒸製食物了,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傳統。饅頭的起源與中國這傳承已久的蒸製炊具、汽蒸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有直接的關係。而中國蒸製技術的產生,又與中國特產的大米和小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馬屁股的寬度今天所說的軌距是指鐵路軌道兩條鋼軌之間的距離。國際鐵路協會在1937年制定1435mm為標準軌,目前地球上約60%的鐵路用的是標準軌。選擇這個軌距的原因,據說是因為當時全球鐵路裡程最長的美國採用的是這個軌距;而美國人採用的軌道寬度是從英國人那學來的;那英國人為什麼採用這個軌距呢?1825年火車發明人史蒂芬森的第一條鐵路就採用這個軌距,因為當時拉煤的馬車用的鋼軌就這個寬度;而馬車軌距又是根據古羅馬時代一直流傳下來的車轍決定的;而古羅馬時代的車轍是戰車寬度決定的;而古羅馬戰車的寬度是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的。所以,歸根到底,跑著全球最多現代化火車的鐵軌寬度,竟然是由兩匹戰馬的屁股寬度決定的。這個不知真假的「軌距源於馬屁股」的故事,經常被用作路徑依賴理論的案例。中國蒸饅頭的選擇與傳承,大概就是路徑依賴的飲食版本,而這個故事裡最早的那倆「馬屁股」,就是大米和小米。大米小米與汽蒸在距今10000年前後,中國北方和南方同時出現了植物耕作行為,並逐漸馴化培育出了中國的本土農作物:小米和大米。與小麥不同的是,大米和小米幾乎不含麵筋蛋白(麩質),所以即使磨成粉加水揉捏,也因沒有黏性而不會像小麥麵粉那樣聚合成團。所以,小米和大米可以煮著吃,也可以蒸著吃,就是沒有辦法像小麥粉那樣直接揉成團烤著吃。在兩萬年前中國人就燒制出了陶器,用來盛放和烹飪食物,並且學會了在陶器裡加水,將食物用水煮熟。但是早期的陶器表面十分粗糙,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像大米和小米這樣的高澱粉食物,在煮的過程中經常會粘在陶器上,非常容易糊底,不僅浪費糧食,不好清洗,甚至還會導致烹煮陶器破裂。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與實踐,中國人創造性地發明了陶甑,用蒸汽烹飪食物方式的出現,解決了陶器糊鍋這個問題。因此,蒸這種烹飪方式,被中國人推廣開來,並不斷改進,後來還出現了更方便耐用的竹木質蒸籠。隨著銅器、鐵器時代的發展, 中國汽蒸炊具也越來越豐富多樣地被用於食品烹飪與加工。在小麥大面積種植的漢代,把粉質小麥蒸著吃,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西漢末期,早期的饅頭(當時稱蒸餅)就已經出現了,這說明汽蒸方法已運用於面制主食的製作。由於中國大米和小米的起源地和食用地域一南一北,幾乎影響了中國所有的人口密集區域,因此雖說現在大家經常在粽子和豆腐腦吃甜吃鹹議題上大戰三百回合,但是由於小米和大米的特性相似,因此在最初的烹飪方式上中國南北地區有著難能可貴的統一意見。所以,當小麥傳入中國之後,雖然也有胡餅、燒餅之類的中國烤「麵包」,但是考慮到蒸製的種種便利條件和優點(省燃料,竹子易加工等),以及蒸著吃的習慣已經深入人心,最終小麥的主流烹飪方式是蒸,而不是烤。此外,中國人的主體是定居的農耕族群,除非行軍打仗,不然不需要像遊居族群那樣,用品儘量都要搞可攜式的,食物要簡單烹飪就能弄熟,且保質期長的。大部分時間內,中國人大可守家在地的做頓安穩飯吃吃。綜上所述,中國人傳統上是吃饅頭而非吃麵包,根源上還是受小米和大米的影響,後來也受自然資源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影響。這一點上來看,歷史慣性的力量是真實存在的,甚至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選擇和喜好。兼收並蓄,為我所用這種南北方中國人共同的記憶導致了外來作物到了華夏大地,也要按照中國人的吃法來試一下,這一試不要緊,就試出了種類繁多的中式面點。還利用已有的制粉技術,將麵粉中的麵筋洗去,創造性地發明了涼皮。由此可見,中國人對已有技術的整合和面對新事物時的創新精神,其實是古已有之。兼收並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這才是中國人一貫的文化傳統。趙志軍. (2015). 小麥傳入中國的研究--植物考古資料. 南方文物, (2015 年 03), 44-52.

——  END  ——



晉行記研學中心文創產品


雲岡研究院正版授權


識別二維碼獲取詳情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國外烤麵包,在中國則成蒸饅頭?
    放在薄石頭上隔火烤的方法從埃及時期開始變為送進烤爐,麵包的式樣、種類、口味也隨之開始遞增:圓形、立方形、麻花形、動物形……五十多種不同形狀的麵包讓人眼花繚亂。麵包製作在埃及成了一門手藝,麵包也成就了除金字塔外埃及人的特徵——留存的木乃伊中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牙齒普遍欠佳,現代醫學認為原因就在於他們吃了太多的麵包,造成了磨損和糖分殘留。
  • 同樣是小麥,為什麼西方發明的是麵包,而中國發明的是饅頭?
    就拿一頓普通的早餐來說,父母喜歡吃饅頭,配上稀飯與鹹菜。年輕人則喜歡吃全麥麵包,夾著培根火腿或者諸如牛油果、果醬等其他豐富的食材。所以,我們和父母長輩在思想觀念,包括生活習慣上有很多不同之處。因為二者年齡差距過大,單單從一頓早餐來看就有了「代溝」。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無論是麵包還是饅頭,都是用小麥與酵母製作而成。
  • 同樣是小麥,為何西方人烤成了麵包中國人蒸成了饅頭?關鍵在於水
    一、烹飪食物的媒介不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先後學會了將小麥磨成來粉再加工成食物,只不過西方人直接將麵團放進了火爐中烤成了麵包,而中國人則選擇用水作為媒介,通過加熱陶器蒸出了饅頭。饅頭不但蓬鬆柔軟,還不會像麵包那樣容易被爐火高溫烤焦,中西的飲食文化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 為什麼西方人不愛吃饅頭,只愛吃麵包?
    比如我們在超市裡隨手就能買到各種口味的麵包,這其實就是一種舶來品。然而如果你去過國外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在國外饅頭基本找不到。為什麼西方人不愛吃饅頭呢?從本質上講,饅頭是蒸出來的,而麵包是烤出來的,這兩種食物的基本原料是一樣的,那就是小麥。考古學家發現,最早在公元前8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就已經有種植小麥的歷史。
  • 為什麼中國人吃蒸饅頭,而歐洲人吃烤麵包?
    中國的饅頭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的大眾主食。人們常把中國的饅頭與西方的麵包相媲美,饅頭有「東方麵包」的雅稱。麵包是西方銷售量最大的食品,也是西方人一日三餐的主要食物之一。饅頭和麵包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選擇了不同的加熱方式:麵包使用「明火烤」,而饅頭使用「隔水蒸」。
  • 同樣是小麥,我們做饅頭,歐洲做麵包,是歷史的必然
    小麥最早產於西亞,位於我國與歐洲之間。因為其適應環境能力強、高產、耐旱,迅速傳遍世界。我國從戰國時期開始種植,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們用麵粉做饅頭、包子、餃子、麵條,主要用蒸或者煮的方式。歐洲也種植小麥,但是主要用來做麵包、餅乾之類的烤制食物。事實上,古代歐洲麵包品質很差,不鬆軟,也不美味,又硬又難以下咽。更為不方便的是,歐洲烤爐缺乏,很多家庭才能擁有一個,大多數人連烤制機會都沒有。東方文明是農耕文明,土地對人們的生活方式起決定性影響。農耕與土地緊密聯繫,不可分割。
  • 中國種植小麥有幾千年歷史,但是為什麼沒有發展出麵包這種食物?
    而放在中國歷史上,這個脈絡則不同。雖然作為「饅頭」「麵包」食材的小麥,在中國也有幾千年的種植歷史,但比起黍等農作物來,小麥的地位顯然「年輕」得多。特別是在「烤麵包」傳入希臘時,中國正是春秋年間,當時中國人的主要農作物還是「黍」與「粟」,這類農作物顯然不能「烤著吃」。
  • 老外吐槽「中式麵包」不精緻,網友曬圖:這樣的饅頭你捨得吃嗎
    在國外,外國人非常喜歡吃麵包,實際上他們大量的小麥麵粉也被用來製作麵包了,當然他們也的確製作出了很多風格不一,口味不同的麵包,其實我們從這裡也能看出來烘焙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在中餐裡我們也吃大量的小麥食物,比如饅頭、餃子、包子這樣的食物。
  • 蒸饅頭也有大學問,如何蒸出好吃的饅頭?
    其實,蒸饅頭也是有講究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蒸饅頭需要注意的幾點,只要掌握好,那麼蒸出漂亮、美味、鬆軟的饅頭就變得簡單多了。首先,就是麵粉的問題記得有一次,我做麵包時一不小心面弄多了,烤盤放不下,我就想著與其等下一次烤,還不如蒸熟呢。
  • 為什麼同樣的麵粉,在中國是包子饅頭,在西方人卻是麵包蛋糕?
    為什麼同樣的麵粉,中國人發明了包子饅頭,但是西方人卻做出了麵包蛋糕呢?我的吃貨小夥伴向我發出了這個靈魂拷問,我把腦海中的知識火速搜羅了一遍,認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麵粉的來源——小麥講起。《人類簡史》裡說啦,為了獲得更多的小麥,人類不得不困在一塊地上,為他鬆土播種施肥,有時候你以為是人馴化了小麥,其實搞不好是小麥馴化了人類而已。直到大約5000年前,小麥才傳入中國(在此之前中國吃得更多的是稻子和小米)。但是剛傳過來小麥有點水土不服,因為它的老家是地中海氣候,而中國是溫帶氣候,還時不時鬧個乾旱。
  • 麵粉別蒸饅頭了,教你做蒸麵包,不用揉面,不用烤箱,出鍋太香了
    麵粉別蒸饅頭了,教你做蒸麵包,不用揉面,不用烤箱,出鍋太香了大家好我是阿雅小廚,前幾天做了一次蒸麵包很多朋友都特別喜歡,不用烤箱和黃油在家就能做
  • 麵粉不要蒸饅頭包子了,教你做蘋果餡麵包,香甜柔軟,比買的好吃
    麵粉大家一般都是用來蒸包子饅頭吧!雖然不是每次都做這個,但是做的最經常的也就是包子饅頭了。麵粉的做法有很多,有些人嫌麻煩,不想去研究太多。今天就分享一道麵包的做法。麵粉不止是要用烤箱才能做,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最經常用的就是蒸,蒸出來的麵包外觀跟烤出來的一樣,顏色金黃誘人。
  • 從一咬掉渣到酥脆彈牙,一分鐘帶你了解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史
    到6月4日為止,全國小麥收穫進度已超四成。由於強筋麵粉的麵筋筋度強做出的麵包孔隙豐富,纖維綿密,不易扯斷強筋麵粉烤出的麵包彈性極佳緩緩用手壓扁,把鼻子湊上去一瞬間,麥香混著熱氣從每個孔隙噴湧而出手一放開,整個麵包迅速回彈隨手扯一塊放在嘴裡口感綿軟有嚼勁,香!
  • 蒸饅頭
    文\江漢油田 王慧    饅頭,又稱之為饃、蒸饃,中國特色傳統麵食之一,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    饅頭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國時代,據《誠齋雜記》載:「孔明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則出兵利。孔明雜以羊豕之內,以麵包之。以像人頭。此為饅頭之始。」
  • 科學家建議多吃麵包或饅頭
    科學家建議多吃麵包或饅頭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葉酸屬於水溶性B族維生素(B9),是維持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重要功能因子,它參與細胞內許多重要的代謝活動,如果嚴重缺乏葉酸,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發生,損害身體健康。人類自身不能合成葉酸,主要依賴於從食物中攝取。一個健康的成人,每天大約需要攝入400微克葉酸,青菜、大米、麵粉等食物中均含有葉酸。
  • 蒸麵包像饅頭?30年麵點師:牢記3點,就和烤的沒兩樣,鬆軟好吃
    蒸麵包像饅頭?30年麵點師:牢記3點,就和烤的沒兩樣,鬆軟好吃前段時間,經常看到人們用蒸的方法做出麵包,而在我們的認知中,麵包都是烤出來的,蒸出來的都是饅頭。但看人們都用蒸的方法做出來麵包,許多人就懷疑人們在作秀,為什麼烤的非要說是蒸的,就為了吸引人們的關注嗎?
  • 【懷念老時光】想吃媽媽蒸的大鍋饅頭
    ,不但沒有一點香噴味,還沒有嚼頭,軟的一把攥成了團,熱的時候還好點,涼的時候根本沒吃頭,特別是經過微波爐加熱後,饅頭中間總有一個怎麼也嚼不爛的「硬心」。等到嗆好了,麵團就成了一塊光溜溜的面,再看娘的兩手,面盆,一點也沒粘面,乾乾淨淨的。        我最愛看娘蒸饅頭的樣子,站在她的旁邊,目不轉睛的看著她是怎樣揪劑子,揪的啪啪響,然後又一個一個的把饅頭放在面板上,撒點白面,揉來揉去,直到揉光了圓了才拿起來,團在手心裡,兩手掌合攏著摑,最後把剩餘的那個小「把把」塞進饅頭底部,這樣一個圓乎乎的饅頭就算蒸好了。
  • 黑麥麵包饅頭怎麼做好吃?晴天的減脂期早餐,分享了
    今天分享我的黑麥麵包饅頭,用兩種比例做,90%和50%黑麥粉,做麵包和做饅頭都可以,按自己喜歡。黑麥有豐富膳食纖維,還能補充維生素,黑麥食物升糖慢,老人也適宜【黑麥麵包饅頭】50%黑麥麵團食材:黑麥粉250g,高筋麵粉250g,酵母粉5g,食用小蘇打1g,鹽5g,牛奶300g(預留50g視情況加入)。
  • 麵包不用烤,1碗普通麵粉加2個紅薯蒸出來的麵包有顏值比買的健康
    猛然醒悟,已不再年輕,該要注意飲食健康了,此後餐桌上的早餐換成了饅頭、包子、雜糧薯類,做法更簡單,而我也始終沒變成胖子,這應該和我幾年來少油少糖、少肉多素、低脂多複合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結構有分不開的關係。
  • 蒸饅頭和面別只會放酵母,少了「這兩樣」,難怪饅頭又黑又硬!
    蒸饅頭和面別只會放酵母,少了「這兩樣」,難怪饅頭又黑又硬!北方人最愛吃饅頭,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人們總是需要吃一些麵食補充熱量,讓身體變得暖和,小麥麵粉裡面富含大量的澱粉和麥芽糖,碳水化合物含量也是比較高的,冬天吃麵食補充能量和熱量,身體才會變得暖和,因此麵食是北方人必不可少的一種主食。而饅頭就是北方人最常吃的主食之一。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家蒸饅頭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