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劉禹錫作《竹枝詞二首》,當時劉禹錫任夔州刺史,就是當今的重慶奉節,《竹枝詞》本是巴蜀地區民歌曲調,描寫的都是當地風土人情,男女愛情,每逢年節人們還要舉行歌唱大賽,一邊唱一邊跳,劉禹錫到夔州後,採用了這種曲調,運用詩人的浪漫手法,創作出「新竹枝詞」。
竹枝詞二首·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是一首描寫愛情詩,從前兩句詩意可以看出,是一個妙齡少女,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聽到她心愛的情郎在岸上唱歌,產生了強烈的內心活動。
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寫景起興,我們說詩歌的創作手法有賦、比、興,賦是內心感發的力量直接傳達出來;比是比喻,內心先有了情感,再通過外界形象作比;興則是先有了外在形象,使內心有了感發的情感。這裡詩人雖然沒有明寫是何種情感,但接下來第二句「聞郎江上唱歌聲」傳遞出了一種情思,再回頭看第一句,春江楊柳正是少女春心萌動的象徵。
先用少女眼中所見的春景,暗含春心,再聽見情郎的歌聲,這可少女春心就快要噴發了。第一句寫景看似多餘,實則不可或缺,你不能一上來就聽到情歌、看見情郎,然後衝上去就抱著啃,那就不是少女含情了,是母豬發情,少了一分含蓄,就少了十分美感。
有春江楊柳,有情郎歌聲,萌發了少女青春期的悸動,心緒必然是起伏難平的,接下來該怎麼辦呢?詩人說「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是兩首詩的名句,歷來為人稱道,妙在哪裡?
妙在雙關,借春天多變的天氣,諧音雙關,以「晴」寓「情」,一讀大家都懂,但你一般人就是寫不出來。「東邊日出西邊雨」這是很常見的春日天氣,我還見過街對面下雨,街這邊放晴的「奇觀」。「道是無晴卻有晴」,那邊下雨這邊日出,你說是不是晴天吧,它又有晴天的陽光,你說是晴天吧,它又在下雨。少女心中非常糾結,你說情郎是對我有情吧,他的歌聲誰都能聽見,你說他對我無情吧,可我分明感受到他每一個字都是為我而歌。
這是一種非常含蓄的情感表達,取眼前所見之景,所聞之聲,把少女那種微妙的心思表達得十分活潑生動,每個人都會有青春期的悸動,面對喜歡的人,那種捉摸不透,過了十多歲的年紀,就再也不會有了。
你看劉禹錫的雙關真是非常巧妙,既寫了江上的天氣忽雨忽晴,又寫了少女對無情、友情的忐忑,那少女最終到底有沒有弄清情郎的心意呢?我認為是有的。道是無晴卻有晴,「卻」是轉折,從無情轉到有情,落到一個「有」字上,心中的忐忑不安、捉摸不定就全部解開了,所以我們讀這首詩,會感到歡快,別小瞧一字一詞,真是非常有講究的,你若把這句詩反過來,「道是有情卻無情」,有無兩個字調換個位置,情感就變了,重點落在無情上,就有了幾分悲愁。
在民歌中,包括一些俗語、民諺中,用諧音雙關的例子非常多,詩人也非常喜歡玩這種文字遊戲,每每讀來都會會心一笑。
比如李商隱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絲」諧音「思」,就說對一個人的思念,就如同春蠶吐絲,直到死去才會停止,這是何等的深沉的思念,不必你單純說「我想死你了」來得更含蓄,但是更美,更深嗎?
又如李白詩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柳」諧音「留」,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率最高的諧音梗,古人在離別的時候,都會折柳相送,表達不舍和思念。
再如陸遊詩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句詩「風雨」雙關,一是實指夜裡的風雨交加,二是暗指時局動蕩,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用諧音雙關的手法,用含蓄表達情感,非常符合中國人骨子裡的思想,劉禹錫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因為他把這種含蓄的技巧,使用得非常新穎,把少女情思描寫得淋漓盡致,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