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錯過白樺林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白樺林健康資訊」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
封 | GertKasteel與DolfPasker
GertKasteel與DolfPasker兩人最近剛剛度過了他們結婚二十周年的紀念日,他們還記得二十年前,與他們一道,有四男一女五對伴侶從阿姆斯特丹市長手上拿到嶄新的結婚證書。
這一張薄薄的紙,其實是沉甸甸的一面,作為可能是第一批拿到同性婚姻登記證書的伴侶,他們見證了荷蘭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因為COVID-19疫情的影響,他們在家中舉辦了紀念日派對,並邀請了各自的家人。
「對別人說『他是我的丈夫比他是我的男人』更好,」Dolf 說,他坐在Gert旁邊,翻閱起一張張婚禮照片和剪報,這些照片和剪報成為全球的頭條新聞。「它幫助我接受自己。」
一說到荷蘭,美麗與誘惑總是共生在她身上,除了鬱金香和風車,更有令人迷醉的大麻、夜夜笙歌的紅燈區,以及過去令人豔羨、如今卻已貫徹全地的同性婚姻制度。
二十年前的2001年4月1日,是荷蘭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日子。在一年前,荷蘭眾議院以109票贊成、33票反對通過了這項法案。
荷蘭雜誌《GayKrant》的前編輯亨克·克羅爾本周將同性婚姻稱為該國「最美麗的無形出口」。
社會上下在LGBT+議題上的包容與開放,與荷蘭過去的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繫。
作為曾經的神聖羅馬帝國地區,荷蘭孕育了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這裡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家國有銀行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在17世紀更是成為了「海上馬車夫」,控制了全球最大的貿易船隊,因此荷蘭人對自由與平等的嚮往早已刻在了這個民族的骨子裡。
1948年,正是二戰結束百廢待興的光景,當時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一家「莎士比亞俱樂部」。後來它更名為阿姆斯特丹文化休閒中心(Cultuur-en Ontspannings Centrum,簡稱COC),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存在歷史最悠久的LGBT+宣傳組織。
隨後幾十年裡,COC致力於為LGBT+群體提供必要的保護和幫助。此類活動在組織上的相對自由性使得阿姆斯特丹的LGBT+群體異常活躍。不久,阿姆斯特丹就贏得了歐洲「同性戀之都」的稱號。
20世紀60年代是個充滿變革的年代,除了COC的主席身先士卒在電視上出櫃以外,部分對LGBT+友好人士也開始行動。一名叫做阿列·克萊默(Alje Klamer)的牧師在一起廣播上聲稱「作為一個同性戀,你也可以得到上帝的愛。」
他的言論隨後引起了巨大的輿論風波,但牧師仍覺得自己可以再大膽一點,他跟自己的男朋友在一次彌散儀式後交換了戒指,人們的熱烈討論再一次把教會推向風口浪尖,也再一次引起了國際社會對同性戀話題的關注。
1969年1月,荷蘭一名同性戀學生組織發起了第一次同志遊行,儘管遊行只有百人規模,但時間上比美國的「石牆運動」還早了半年。
到了80年代,愛滋危機的出現讓荷蘭乃至歐洲的LGBT+群體比以往更加團結緊密,1988年,一些人向婚姻登記部門提交申請,在被拒絕後隨即把政府告上法庭,理由是「法律上沒有規定婚姻只為一男一女而設」。
儘管他們敗訴了,但同性婚姻的概念始為人所知。經過不斷努力,1995年荷蘭開始給同性伴侶發放「登記」,直到2001年通過立法,一切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為了紀念這鼓舞人心的日子,首都阿姆斯特丹樹立起了一個巨大的粉色充氣蛋糕,上面點著蠟燭,還噴著彩虹的火焰。
同性婚姻合法二十周年,對荷蘭社會的改變無疑是巨大且潛移默化的。在過去五年中,荷蘭平均有一千四百對同性婚姻,到2021年初,荷蘭已經有兩萬對同性戀夫婦結婚。超過1.9萬名男性和近2.1萬名女性與同性結婚。
阿姆斯特丹現已成為擁有最多已婚同性戀夫婦的地方,每千對夫婦中有45對是同性夫妻,而荷蘭平均每千對夫婦中有17對是同性。
在2017年,隨著難民危機的爆發,荷蘭也出現了問題。一對男同志伴侶在街上牽手遭人毆打,警方抓到6名嫌犯,他們都是不滿20歲的青少年,根據受害情侶敘述,攻擊者似乎全是「(北非穆斯林國家)摩洛哥裔少年」。
於是荷蘭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手拉手活動,從首相到市民,隨處可見兩個男人手牽手。以此來反擊對LGBT+群體的仇視和偏見。
如今全球範圍內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和地區達到37個。4月1日當天,荷蘭大使館在自己的微博上寫到: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要向所有主張普遍權利的人表示感謝和支持。無論國籍、性別、種族、膚色、宗教、語言或任何其他身份,我們所有人都應該享有普遍權利。
NBC:Dutch couples mark 20thanniversary of world's first same-sex marri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