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部現象級爆款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讓「都教授」金秀賢登上了「頂流」王座,火遍亞洲,成為無數少女的「夢中情人」。
時隔七年,退伍的金秀賢回歸熒幕,除了在《愛的迫降》中友情客串,還帶來了誠意滿滿的新作品——《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這部劇的收視率自開播以來,始終在韓國本土同時段節目中遙遙領先,即使是在零宣傳的我國,每周更新後,關於劇情的討論也能迅速登上熱搜,開播至今,豆瓣分數也穩定在了8.8分,可謂是收視、口碑、話題度三贏,妥妥的「年度爆款」預定。
目前劇集已經更新到第八集,為什麼桃子這麼晚才來推薦,主要是擔心它後勁不足。這其實算是韓劇的通病,許多紅極一時的劇,都是開篇「王炸」吸足眼球,劇集過半邏輯崩壞,最後爛尾收場,白白浪費了觀眾先前的喜愛。
但這部劇追到現在,每一集都相當精彩,演員全員演技在線,劇情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不得不感慨,金秀賢真的太會挑劇本了,他出演的劇,總是會給人驚喜。
第一重驚喜:你永遠無法判斷劇情的走向
韓劇在選材和人物設定上一向大膽,總裁與秘書、士兵與醫生,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不敢往一塊兒湊的。這次也是同樣如此,故事的主要人物聚焦在一個特殊群體——精神病人。
女主高文英,表面看是個事業有成的兒童文學作家,出版的童話書備受歡迎,但私下,她卻有反社會人格,極易爆發,一言不合就用尖銳刀具來對惡人「行使正義」。
男主文康泰,日常工作是精神病院的護工,要面對病患隨時崩潰的情緒,處理滿地狼藉,還要提心弔膽照顧自家自閉症哥哥,解決他隨時惹出來的大小麻煩。
這樣女霸總加男美強慘的設定,新鮮是新鮮,但還是陷在套路裡——命中注定,相互救贖。
但妙就妙在,他們或家人有著不同程度的精神病,行為不可預知,無法用常人的思維判斷故事走向。
比如幼年時的男主和媽媽吵架,離家出走,哥哥緊隨其後,卻不小心掉進了冰窟裡,男主第一反應是,要是哥哥死了就好了,媽媽或許會多看自己幾眼,於是狠下心離開現場,但走了沒幾步,放不下哥哥的他迅速跑回去,從冰窟中拽起了哥哥,沒想到自己卻意外滑入水中。
按照一般的套路,此時被救上的哥哥會立刻對弟弟伸出援手,兄弟倆通過這次互救,消除了隔閡,從此親密無間。很可惜,並不是這樣的故事走向,你忘了嗎,前面說了男主的哥哥是自閉症。
自閉症哥哥落入水中,受到了驚嚇,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被救上岸後只會語無倫次地自言自語,完全聽不見也看不見弟弟在水中的掙扎,徑直離去了。
這樣的結局讓人意外嗎?是,也不是。
它沒有按照一般的套路走,給出一個暖心的轉折點,讓人意外;但從人物設定來說,無論是哥哥還是弟弟,在那個情境下做出的種種反應都是情理之中,甚至更過激一些,你也覺得沒那麼意外,因為有人是精神病人嘛。
就是這樣的設定,打亂了固定套路,讓人的心情時刻在「怎麼可以這樣」和「這樣好像也正常」中無縫切換,你摸不清劇情的走向、人物的反應,於是不知道的驚喜瞬間就變多了。
第二重驚喜:演技全員在線,即使是配角,也不會讓你出戲
題材和人物設定新奇,更考驗演員的演技了。
男主金秀賢的演技自然不用說,無論是《來自星星的你》,還是《隱秘而偉大》,金秀賢的表演細膩內斂,早就徵服了評委和觀眾。在這部劇中,他的表演依然穩定,無論是面對病人時的耐心引導,還是面對哥哥時的隱忍矛盾,他都處理得相當自然,尤其是嘴角帶笑,眼裡滿含悲傷的樣子,像極了哥譚市的「小丑」。
女主徐睿知,完美的的身材和長相,輕鬆hold住了劇裡種種復古又誇張的造型,將「魔女」的氣質拿捏得死死的,不管她是霸道、張揚、腹黑還是歇斯底裡,你都不會覺得突兀,仿佛她生來就該是這樣的。
除了男主主角,劇中的配角演技也全員在線。
桃子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精神病女患者,她出場的時候就一直披著一件皮草,自稱是某集團的二房,老是惦記著把男主介紹給自己的女兒當男朋友。直到有一天,女患者將女主誤認成了自己的女兒,被戳破後,才得悉她的故事——
媽媽含辛茹苦地將獨生女養大,女兒工作後攢了很久工資給媽媽買了一件皮草大衣,結果媽媽心疼太貴,與女兒發生了爭執,女兒負氣離開卻發生了車禍,媽媽無法承受喪女之痛,精神失常。
被戳破真相後,女患者情緒崩潰,沒有歇斯底裡的大哭和乾嚎,而是把對女兒的思念、懊悔以及遺憾,化成了無聲的眼淚,絕望的眼神讓人瞬間理解了一個母親的心碎與後悔。
除此以外,擅長觀察情緒的自閉症哥哥、大智若愚卻掌控一切的院長、心地善良的廚師長、愛哭的被家暴女患者、嘴碎暖心的炸雞店老闆、呆萌的助理等等,劇中出現的每一個角色,無論戲份多少,他們的表演始終都在自己角色中,符合人物設定,又各有各的特點。
第三重驚喜:你以為「精神病」設定只是噱頭,但其實不是
很多人一開始以為,不管是片名還是人物設定,只是為了吸引眼球,才選擇了「精神病人」這樣一類特殊群體,但一路看下去,發現製作團隊是真的在認真探討這些精神病人身上的「苦」。
就像上文提到的痛失愛女而精神失常的母親,她原本是一個正常的普通人,因為一次意外,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才不得不住到精神病院療養。她和女兒當初的爭執來源於生活的艱辛和對女兒的心疼,母親知道賺錢有多不容易,所以格外心疼女兒,不忍看她為自己添置貴重的衣物。母女爭執的核心是愛,母親生病的原因也是對女兒無盡的愛和愧疚。
再比如男主文康泰,在他的眼中,他的母親目光所及之處只有他患有自閉症的哥哥,從小活在哥哥身邊的文康泰,就像一個透明的工具人,連母親喝醉後對他的關懷也是叮囑他要對哥哥的未來負責,因為這就是母親當初選擇生下他的目的。文康泰的一生都是為了照顧哥哥而活,他壓抑自我,選擇用逃避面對一切。而在多年以後的某一個瞬間,再吃到幼時母親常帶他去吃的海鮮辣麵時,他突然發現自己誤解了母親,原來媽媽並非只愛哥哥不愛他——
「才不是,是你最愛吃,是你吵著說加了辣椒和紅蛤的湯超好喝,每天都要吃,所以媽媽每次去市場才買給我們吃。」
不被重視的文康泰,其實一直是被媽媽和哥哥愛著的,只是有些細節被自己忽略了。
還有女主令人窒息的家庭關係,一直嚴格控制她的母親、發病後差點掐死她的父親,複雜壓抑的童年生活,造就了女主跋扈、任性、異於常人的言行舉止。她雖然看似囂張自由,但她的脖子上始終套著父母給的枷鎖,困在自己童年的陰影裡。
初看這部劇時,你也許會覺得有些情節荒誕不經、無釐頭,但劇裡每一個人,尤其是每一個病人幾乎都有自己的故事,當你了解之後,你會發現所有的細節裡全是戲,每一個情節都非常治癒。
這不僅僅是一部講述精神病人經歷的故事,它更多地是在探討我們的生活,以及現代人的精神壓力,就像劇裡有句臺詞說的,「這世上不穿病患服的病患更多」,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全球每年都有數以億計的人,正在承受心理、精神疾病的折磨,稍不留神,就會墮入情緒的黑洞。也許是你,也許是我,這就是現實,需要我們承認並接受它。
比起這部劇的名字《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我更喜歡它的英文譯名《It's okay to not be okay》,翻譯過來是,雖然不夠好,但沒關係。
比起電視劇裡,每天的生活如同坐過山車一般的跌宕起伏,這個譯名更適合我們這樣的普通人——
當你承認並接受現實的時候,你就會變得更輕鬆和開心,雖然我們不夠好,但沒關係,我們不是因為被需要才存在的,每個人都值得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