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福州的六月下旬,熱!
暑熱裹挾著滔天的熱浪,以八百裡加急之勢,風風火火而來。
七月將至,烈日灼灼。
納涼消暑,是夏天必需的消遣。
曾看到過一首米芾的《醉太平》,文字看起來特別清涼。
「風爐煮茶,霜刀剖瓜。暗香微透窗紗,是池中藕花。
高梳髻鴉,濃妝臉霞。玉尖彈動琵琶,聞香醪飲麼。」
現如今,天氣炎熱的夏天裡,若問聞香醪飲麼?
答案自然是,飲!
像湘雲妹妹說的,是真名士自風流,醉夏又何妨。
煮茶喝,是一件風雅的消遣事。
聽一壺咕嚕咕嚕的水聲,喝到的不僅是茶,更有一份閒適與溫情。
話說,六大茶類裡有這麼多的茶,究竟哪些茶適合煮著喝呢?
《2》
傳統的茶類裡,哪些茶適合煮?
煮茶,茶入水烹煮得飲。
藉助持續的加溫、高溫,促使茶味的不斷浸出。
煮茶的過程,有兩大特點。
一是水溫比較高,高溫沸煮。
二是茶葉和水的接觸時間相對較長。
故而適合用來煮的茶葉,它們擁有共性。
首先是苦澀物質不能含量太高,容易導致煮出來的茶湯味苦。
再則茶葉的內質要豐富,煮出來的茶湯才能清甜柔順。
最後,要選擇耐煮的茶,能經得起持續高溫的煮茶考驗。
從這些前提而言,適宜煮茶的茶葉,往往要有一定年份,或者是發酵程度較高,滋味要甘醇。
要不然,哪怕是直接煮了,也不容易煮出好味道。
傳統的六大茶類裡,按照分類的不同,有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紅茶的區分。
其中,可以嘗試用來煮茶的並不多。
從喝茶的經驗看,煮茶可以選以下的幾類。
老白茶、熟普、黑茶、個別的紅茶,泡開過的足火肉桂葉底……
《3》
煮茶,是衝泡方式的補充。
將茶葉煮著喝,能體會到不一樣的味道。
煮老白茶,近年來的茶圈熱門。
但其實,老白茶並非煮著喝最好,蓋碗衝泡能領略到的茶味層次更加佳。
至於煮白茶,除了新白茶外,上了年份的茶都適合煮著喝。
白茶歷經多年歲月洗禮後,茶味甘醇,能經得起沸水的煮茶歷練。
尤其是像壽眉這一類,葉片大,茶梗明顯的白茶,它本身含有的可溶性糖、膠質物更豐富。
在高溫的煮茶下,茶葉內部的深層次風味物質更好的被浸出,煮出來的茶湯能更加的清甜、順滑。
湯感圓潤、飽滿,口感獨到。
經歷渥堆後的熟普、發酵程度高的黑茶,它們可以長期儲存。
在特殊的菌類的帶動下,黑茶可以實現後發酵。
越存越陳,滋味越醇厚。
由於發酵程度高,黑茶內部的苦澀物質數量不多,煮出來的湯水不容易苦。
至於紅茶,它是全發酵的一類茶。
紅葉紅湯,茶湯內的苦澀物質有限。
在國外,在歐洲,英國人習慣在下午的時候,煮一壺紅茶。
不過它們在煮茶時,會加不少牛奶、糖、水果等進行調飲,從而豐富口感。
但在喝好茶時,不推薦採用調飲的做法。這會破壞好茶本身的滋味。
喝好茶,清飲為宜。簡單的清飲,更能品嘗到茶葉的原汁原味。
如果換成調飲的做法,反而會比較浪費。
優質的紅茶,香氣和滋味都很精彩,不推薦煮茶時調飲,簡單用蓋碗泡,更能品嘗到好茶本身的內容。
烏龍茶裡,嘗試過煮巖茶泡開過的葉底。
武夷巖茶是閩北烏龍的代表。包含了水仙、肉桂、大紅袍等諸多品種。
巖茶的加工工序複雜,要做青,要焙火。並按照火功的高低,有輕火、中火、足火之分。
煮巖茶,不推薦直接煮幹茶。因為市面上的巖茶,常見為8克/泡袋裝,直接將一泡茶放進壺裡去煮,容易讓煮出來的茶湯味道偏重。
平時在喝茶時,喝巖茶一般是用蓋碗衝泡。等到茶味被泡淡後,不好泡出味道的時候,再將葉底放進壺裡,還能煮出一兩壺湯水。
去年冬天,曾煮過一壺足火的流香澗肉桂。當時用蓋碗泡過好近八、九衝茶湯後,用茶夾將葉底撥進玻璃煮茶壺內,添入冷水直接煮茶。
煮出來的湯水,柔順,柔滑,綿柔。冬日裡喝幾杯暖乎乎的茶湯,感覺特別暖身。
《4》
六大茶類裡,哪些茶葉不適合煮?
煮茶,要想讓煮出來的茶湯更好喝。
找對方向,選好適合的茶,是重要前提。
平常在喝茶時,不少茶葉是不推薦煮茶的。
因為它們煮出來的茶湯不好喝,白白浪費了好茶。
通常這一類茶,包括了很多。
第一,綠茶
第二,黃茶
第三,新白茶
第四,生普新茶
第五,重香氣的烏龍茶
黃茶和綠茶,兩者之間的工藝相似。只不過黃茶要多經歷一道悶黃的工序。
這兩種茶發酵程度普遍不高,甚至綠茶是不發酵茶。
清香、清爽、清甜,是它們風味的主打牌。
如果將綠茶放進壺裡去煮茶,容易損耗自身的鮮爽風味。
與此同時,經過殺青,並且又不發酵的綠茶,內部保留的茶多酚含量豐富。直接煮茶容易煮出澀味。
所以,清新風味的綠茶和黃茶,宜衝泡,不宜煮。
另外剛完成加工不久新白茶,新生普,還未經歷一定時間的陳化,內部還有很大的陳化空間。
若是直接煮茶,會煮出較多的苦澀味道。
總而之,對這類可以長期儲存陳化的茶葉,放一放再去煮茶,更為適宜。
此外,大部分注重香氣的茶,同樣不適宜煮茶。
像是輕火的巖茶,茉莉花茶,清香型鐵觀音等等。
因為在較長時間的高溫煮茶,會破壞茶葉的清香。
清香四溢,花香馥鬱的茶,直接用於煮茶,會影響茶湯的本味。
煮出來既不好喝,還會影響到本身的優勢發揮!
《5》
喝茶,是泡茶好,還是煮茶好?
從風味體驗,消磨時光的角度看,煮茶和泡茶的滋味各有千秋。
但論茶味完整釋放的角度看,當然是蓋碗衝泡更好。
喝好茶,煮茶僅作為泡茶的一種補充。
當蓋碗內的茶泡過了數次,味道自然變淡後,這時可以增加坐杯時間,促使茶味的釋放。
衝泡到後面時,若是不好泡出味道,那可以將泡開過的葉底,放進茶壺裡煮茶。
對一泡內質豐富的好茶,對優質的老白茶、老黑茶而言,先泡後煮,能不浪費任何一絲茶味。
蓋碗泡茶利於聞香,品嘗茶味的層次。
坐下來慢慢的喝一泡茶,像是逛蘇式園林那樣,移步換景。
每次衝泡出湯,感受到的味道都不大一樣。
在正確的泡茶方法下,蓋碗泡出來的層次是最多變的,可以客觀展現一泡好茶的本來面目。
而煮茶,如果是直接煮幹茶,那麼只需要少量的茶,便能煮出大量的茶湯。
茶少,水多。才能確保在高溫煮茶,茶與水略長的接觸下,不容易將茶湯煮濃、煮苦澀。
但在這樣的茶水比例下,那麼哪怕煮茶方法做得更好,煮出來的茶湯醇厚程度,也難以比及蓋碗衝泡的效果。
舉一個白茶的例子。
蓋碗泡茶,注水100-110ml,投幹茶5克。
茶壺煮茶,水量300-400ml,煮幹茶只需2-2.5克。
適用的茶水比例搭配不同,茶味的醇厚、飽滿程度自然不同。
蓋碗泡茶,能展現一泡好茶最美的一面。
煮茶,煮出來的茶湯順滑,清甜,但不比蓋碗衝泡的效果!
《6》
煮茶,並非所有的茶都適合煮。
物有天性,不可相違。
主香氣的,滋味清爽的,味道清新的茶葉,不適宜煮。
喝好茶,蓋碗衝泡更佳。
煮茶,作為衝泡的補充。
適宜煮性味溫和的,滋味甘醇的茶葉。
像老白茶、老黑茶、熟普等,煮出來就有不錯的風味。
品茶,是一件有講究的事。
泡茶也好,煮茶也罷。
選對了茶,選對了喝茶的方法,自能嘗到一杯雅致的茶味!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