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麼|走進中國照相館拍張全家福:方寸眾生,瞬間永恆

2021-01-08 澎湃新聞

央視新聞客戶端1月29日消息,位於王府井大街的中國照相館距今已有80年的歷史。80個春秋,小小的相機記錄了千百萬個家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相聚、別離,都在一張張相片中組成了日後難忘的記憶。

一直以來,照相館延續著春節不休息的傳統,照張全家福也成了很多家庭的一種儀式。今天的《家是什麼》,我們就走進中國照相館,聽一聽全家福裡有怎樣的故事。

春節臨近的中國照相館,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拍合影。在扶老攜幼的人群裡,一個特別的組合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這五位阿姨年輕時是清華大學無線電專業的同學,因為當年一個突發奇想的約定,同樣的五個人,同一間照相館,她們從花季走到花甲。

洪女士:

如果能夠走進你的生命超過十年,就可以成為你後天的親人。青春結下的這種情誼什麼也代替不了。

在中國照相館,有些人的全家福是為了記錄成長和變遷,還有人是為了紀念某個開始或結果,在劉玥涵的18歲生日這天,她和父母特意來到中國照相館,拍下了他們家的第一張合影。

因為一直專注給患有眼疾的丈夫治病,毛思華四十歲才有了女兒,就為心底一個隱隱的擔憂,她決定傾其所有,把女兒培養成才。

毛思華:

等她成人的時候,別的媽媽才四十,她成人的時候,我們兩個都快60歲了現在,是這樣的。

為了這個簡單的願望,毛思華放棄和朋友合辦的公司,全身心做女兒的「陪讀」,孩子每學一樣東西,她都陪她一起從零開始。

毛思華沒有想到,十八年後的今天,女兒的成績遠遠超出了她當年的期望,因為小提琴水平出眾,就在上個月,劉玥涵收到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邀請。

毛思華:

她摟著我跟我說,我想陪陪你們,我能在你們倆身邊多呆一年我就多呆一年。

劉玥涵:

主要是我爸媽年齡大了,我要是出去的話,一出去就是七八年,八九年的,等我回來肯定就照顧不了他們多少年了。我覺得沒有父母在不幸福的,人活著是要幸福的,你說對吧。

在中國照相館,常常能看到互相攙扶著來拍紀念照的老夫婦,當兒女成家,或遠在他鄉的時候,家又變成了最初兩個人的樣子。

姬之基 86歲 與妻子陸世美結婚60年:

互相關心啊,她有困難的時候你要幫她,我有困難她幫我,越幫感情越多。希望你們都像我們一樣。

何學文和王光彩今天來拍他們結婚四十周年的結婚紀念照,不同於大多數人的便服拍攝,他們選擇了最隆重的婚紗照,四十年前的他們,因為條件限制,不要說婚紗,連個像樣的婚禮也沒有。

何學文 67歲 與妻子王光彩結婚40年:

當年啊,家庭有點差距,但是她不考慮那些事情,對我堅貞不渝。

結婚後,因為王阿姨的哥哥是飛行員,不能經常回家,何叔叔主動提出搬到王阿姨的父母家附近,承擔起照顧兩位老人的責任,一晃就三十多年。

王光彩 66歲:

無怨無悔的照顧著我父母。下了班就進廚房做飯幹什麼的,從來沒有說累了或怎麼樣的,沒有怨言。一直到我父母去世,之前一直就是這樣。

互相感念,不忘初心,多年之後,他們依然為當初的選擇感到慶幸。

何學文:這40年我們風風雨雨在一起,在一起吃過苦,受過累,我說我們倆一定要好好地過每一天。

王光彩:

珍惜每一天,我說要再有來世,站在你背後的那個人還是我。

因為兒子長年定居在加拿大,為了紀念這個難得團聚的春節,李爺爺一家來照相館拍全家福,可拍到一半,李爺爺忽然提出要和老伴單獨拍一張照片,以此來紀念他們結婚第57年。

記者:爺爺想搭您肩膀,您還有點不願意是嗎?

石致敏:

不好意思。

記者: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石致敏:

怎麼說呢,老了,還要搭肩膀。

記者:那年輕的時候不總這樣嗎?

石致敏:

年輕的時候我們那個年代,上大街都不拉手的。

李嘏曾:

在人面前不拉手,沒人的時候也就偷著拉手,實話實說。感覺這一輩子相伴不容易。所以就有一種從內心裡頭的感激。互相的照顧啊,你比如我有病的時候,她照顧我,是吧?這回想起來都是。

石致敏:

他住院我在那陪了他一個多月。

記者:是吧。這就是老來伴是吧?

石致敏:

對。責無旁貸。

記者:家庭意味著什麼?

石致敏:

最重要就能夠相濡以沫,不嫌貧不愛富,你多窮我也沒有想著要離開你,對不對?我既然嫁了你了,不管怎麼著咱們就得過一輩子。

記者:是不是到這個時候感覺心裡不光是愛人的感覺了,是嗎?

石致敏:

就是互相依靠。我有時候常說,我說你要走了我怎麼辦呢,沒了依靠。

一個個家庭,鄭重地拍一張全家福,辭舊迎新、守望團圓,年才過得更有儀式感。

(原題為《【家是什麼】拍張全家福:方寸眾生 瞬間永恆》)

相關焦點

  • 待疫情散去時,不妨去海馬體照相館拍張全家福!
    當疫情散去,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近期,這個話題頻頻出現於社交平臺。有人說,我要飛奔到最愛的美食麵前,一次性吃個夠;有人說,我要摘下口罩,大口大口呼吸新鮮空氣,在人群裡感受繁華與熱鬧;還有人說,我想和家人一起拍一張全家福,銘記家庭團聚的時刻。全家福,相信很多人對它的記憶是相同的。
  • 有一種甜叫「一起拍張全家福」!今天的杭州照相館,是幸福滿溢的味道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9月30日上午9點,杭州照相館裡迎來了第一批客人。「我臉上會不會抹太白了?」「在我們家,只要人能湊得齊,就會拍一張全家福。可惜,湊時間湊人頭太難了。」黃崢輝的姐姐,一個在紐西蘭,一個在鄭州,只能在春節時才能聚上。今年春節,一家人難得湊齊,說好找個影樓一起拍照。因為疫情,這個願望一直沒有實現。黃崢輝只能用單反,拍了一張全家福,也算彌補遺憾了。
  • 有一種甜,叫「一起拍張全家福」
    有一種甜,叫「一起拍張全家福」國慶期間,預約杭州照相館拍全家福的訂單爆滿本報記者 楊茜昨天上午9點,杭州照相館裡迎來了第一批客人。黃崢輝只能用單反,拍了一張全家福,也算彌補遺憾了。全家聚在一起比什麼都幸福「杭州照相館是個挺有味道的照相館,在國慶前一天拍全家福也很有意義。一開始父母還有點不願意,知道要換裝,覺得自己上了年紀,會不好意思,後來被我說服了,這也是我們全家真正意義上的全家福。」
  • 小區裡的幸福照相館 免費拍全家福溫情暖鄰裡
    ◀定格居民們的幸福笑顏。  蘇懷川是攝影志願服務隊隊長,也是玉錦苑小區黨支部書記,他笑著說:「馬上就要過年了,我們正準備組織小區每家每戶都來拍一張全家福,增加過年的氛圍。」  據了解,照相館免費為居民提供全家福、夫妻照、個人照攝影,為社區80歲以上的老人、殘疾人、孤寡老人、軍人、環衛工、志願者、金婚、銀婚老人、社區好人等提供攝影服務。現在照相館已經服務了部分居民,照相館的牆上展示著居民們一張張燦爛笑臉。
  • 北京市民照相館排長隊拍全家福 十幾名攝影師全部停休
    攝影師一刻不停地忙活著,為每個家庭留下最美瞬間  新春走基層  春節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按照北京人的傳統,春節要拍一張全家福,留住時光,定格幸福。今年春節,到老字號大北照相館拍全家福、紀念照的家庭爆棚,每天接單超過200個,是平時的一倍,十幾名攝影師全部停休。  拍一張全家福要等上3個小時  昨天上午10點,當北京青年報記者推開前門大街大北照相館的大門,被裡面的景象嚇了一跳,竟比外面前門大街還熱鬧。
  • 「理髮去時美,拍照去杭州照相館!」說出你和杭州照相館的回憶,我們...
    ▲徐彥 攝說起杭州照相館,是很多老杭州滿滿的回憶。今年春節前夕,住在杭州市郊的一個大家族人聚齊了。老父親給杭州照相館打來電話,想給這個30多個人的家族拍張全家福。這是他這輩子的一個心願。照相館有些犯難了,因為館內攝影棚比較小,容納不了這麼多人拍全家福,「要不我們上門來拍吧?」老父親很堅持,一定要全家人聚到杭州照相館拍攝。這一天,一輛大巴車開到了位於青年路上的杭州照相館門口,真的就從大巴車上下來了30多個人,一個大家族老老少少,全都到齊了,隊伍浩浩蕩蕩。
  • 鄭州一照相館已開61年 見證無數家庭「全家福」
    「添了孫子要來拍張全家福」、「我們的三胞胎今年一起『小升初』,得留下個紀念」、「孩子明天就要去外地上班了,又是一年不見」……或是見證一種開始,或是紀念一種結果,或是給即將出門的遊子留下一份家的思念。趁著過年,全家人湊在一起拍上一張全家福,是不少人在過年期間一種共同的選擇。春節期間,大河報記者專程來到豔芳照相館,為您尋找一張張「全家福」背後的那些故事。
  • 老人想照全家福 湊齊家人不容易 你家多久沒拍全家福了
    今天路過這家照相館,先預約一下,春節想拍個全家福,快十年都沒有拍過了,人總是湊不齊。」昨日中午,66歲的徐師傅在大差市一家照相館,向記者道出了多年沒有拍過全家福的原因。那麼,你家有多久沒拍全家福了?你在外地我在忙 家裡沒一張全家福照相館老闆說,過去拍全家福是老一輩人為了濃縮親情瞬間的老風俗,可由於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回不來,家人湊不齊,現在走進一個個家庭,像模像樣的「全家福」已經很難找到了。那麼,現在還有人拍全家福嗎?記者來到曾經給眾多人留下深刻記憶的東大街西安照相館了解情況。
  • 杭州照相館老店新開 8天假期迎來上百組全家福
    「這幾天,我從上午9點要拍到晚上8點,中間幾乎不停歇。」杭州照相館攝影師鄭大為說,「有幾件全家福的服裝穿得多都穿壞了,新的已經在運來的路上。」10月9日恢復上班的節奏,杭州照相館的全家福拍攝量減少。「我才能緩口氣。」鄭大為笑笑說。
  • 91歲的杭州照相館搬家啦!老店新開,老杭州人回憶滿滿
    老父親給杭州照相館打來電話,想給這個30多個人的家族拍張全家福。這是他這輩子的一個心願。照相館有些犯難了,因為館內攝影棚比較小,容納不了這麼多人拍全家福,「要不我們上門來拍吧?」老父親很堅持,一定要全家人聚到杭州照相館拍攝。
  •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誰都知道中國照相館有名,是個老字號,但它位於王府井大街,如果要想有張中國照相館的照片必須到王府井去一趟才行,這對於居住較遠的居民和出門不便的大爺大媽們真成了難題。但現在不一樣了,老字號也放下了架子,中國照相館向小區開出了"社區攝影直通車",將照相館搬進了小區,您就在家裡等著就能照相,就能享受到中國照相館的高檔服務。
  • 春節期間大北照相館把團圓定格成時尚 拍張全家福得排三個小時
    在春節假期期間,不少家庭選擇全家老少聚在一起,到照相館裡和和美美地拍上一張全家福,將團聚的瞬間永遠的定格下來。今天早上10點,記者來到位於前門大街的大北照相館二樓,館內的座椅被等待拍照的市民佔據。有不少帶著孩子在節日前來照相的父母,也有提著行李箱自帶衣服前來照相的。
  • 70張全家福70個故事,「我們的新時代我們的全家福」影像展開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段偉朵 攝影 張琮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70載風雨徵程,70年休戚與共,誰家沒有拍過全家福?誰家的全家福背後沒有故事?70年來,一個人從全家福中的「小朋友」角色,變成了居中的長者角色;70年來,一個家從3口之家,變成了4世同堂;家族裡的人來了,走了,聚了,散了,但每逢節假日或者老人生日,中國人還是習慣聚在一起拍一張全家福。
  • 人民照相館為老顧客拍婚紗照 引爆老上海人浪漫情懷
    朱先生夫婦今年在人民照相館拍攝的婚紗照    東方網10月30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凡是25年前在淮海中路人民照相館拍過婚紗照的顧客,只要能找出當年拍攝的婚紗照,就能到上海人民照相館免費重拍婚紗照
  • 新時代照相館復古風格逆襲顧客主要看重儀式感
    生日和過年都要照相:「主要是儀式感和紀念意義」今年四歲的娜娜也是大北照相館的「老主顧」了,媽媽和外婆一帶她走進照相館,她便輕鬆爬上梳妝椅,讓媽媽給自己梳一個「小哪吒」的髮型,「我最喜歡小哪吒了,因為他有風火輪,我喜歡火」。穿著紅色衣服的小娜娜在攝影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拍照。
  • 蕩蕩淮海路8:人民照相館
    全市四家特級照相館,一半是在南京路上;東路有王開,西路有中國。另外兩家就是淮海中路上的人民,還有福州路西藏南路口的愛好者攝影室。 上海有照相館的歷史已過百年。有一說,上海為西方照相術首先傳入我國的地方;又說,「內地照相之人,亦大半學自上海。」說來,北京出現照相館與上海時間差不多,開在隆福寺和琉璃廠。
  • 中國照相館:人大代表今年不愛照相
    連日來只是有人詢問,沒人照相,照相館員工王桂芝猜測,可能是今年會期壓縮,代表們時間緊了,以工作為重。  擁有77年歷史的中國照相館不是第一次為兩會服務。在貴州團和福建團所在的金臺飯店,中國照相館副總經理、59歲的人像攝影家於方敏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已為全國兩會服務十多年,今年拍照的代表明顯減少,「受政治氣候的影響」。
  • 北京老夫婦重陽節到照相館拍「婚照」 留下美好生活紀念
    剛過去不久的「十一」長假裡,趁著女兒和女婿帶著小外孫外出旅行,耿大媽和老伴兒一下子閒下來,輕輕鬆鬆地一起去中國照相館重拍了張「婚照」。老北京耿大媽告訴我,說是「婚照」,其實算是40周年的結婚紀念照。「我們的結婚紀念日就在10月中旬,那會兒也趕上重陽節,我生日在11月,各種日子都聚集在了深秋時節,於是女兒讓我和老伴兒拍組紀念照。」耿女士說:「本來女兒給預定了穿著婚紗的那種攝影工作室,我和老伴兒覺得太誇張,很不真實。結婚30周年的時候,我們穿過一次婚紗禮服拍照,覺得並不適合自己。我們平平淡淡的在一起40年,都快70的人了,還是喜歡自己真實的樣子,就是那種歲月裡平凡相伴的感覺。」
  • 西藏山南這家「照相館」 免費為村民拍攝全家福
    中國日報網拉薩6月2日電(記者 達窮 華旦尼瑪)近日,西藏山南市瓊結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組織志願者到該縣瓊結鎮白日、雪康、仲堆、雪巴、東嘎5個社區開展「瓊結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全家福』照相館走進群眾公益活動」,為全鎮236戶貧困戶拍攝了全家福合影,用溫暖的影像定格廣大農牧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瞬間
  • 王開照相館
    1923年,廣東人王熾開在上海創設了王開照相館。通過兩件「出奇制勝」的事,他打響了名氣。    第一件事發生在1925年。這一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王開照片的開價不高,但附帶條件是在刊登的每幅照片下註明「上海王開照相館攝」字樣。這樣,王開的照片每天在上海報紙顯要位置亮相,連外省報紙也紛紛轉載。從此,王開成了聞名全國的名牌。    王開創辦者也很有經營的頭腦。當時,王開有一個規定:凡是上鏡漂亮的,就送一套照片,條件是照片被當作樣照放在櫥窗展示。眾多電影導演常通過這些櫥窗內的照片尋找合適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