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1月29日消息,位於王府井大街的中國照相館距今已有80年的歷史。80個春秋,小小的相機記錄了千百萬個家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相聚、別離,都在一張張相片中組成了日後難忘的記憶。
一直以來,照相館延續著春節不休息的傳統,照張全家福也成了很多家庭的一種儀式。今天的《家是什麼》,我們就走進中國照相館,聽一聽全家福裡有怎樣的故事。
春節臨近的中國照相館,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拍合影。在扶老攜幼的人群裡,一個特別的組合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這五位阿姨年輕時是清華大學無線電專業的同學,因為當年一個突發奇想的約定,同樣的五個人,同一間照相館,她們從花季走到花甲。
洪女士:如果能夠走進你的生命超過十年,就可以成為你後天的親人。青春結下的這種情誼什麼也代替不了。
在中國照相館,有些人的全家福是為了記錄成長和變遷,還有人是為了紀念某個開始或結果,在劉玥涵的18歲生日這天,她和父母特意來到中國照相館,拍下了他們家的第一張合影。
因為一直專注給患有眼疾的丈夫治病,毛思華四十歲才有了女兒,就為心底一個隱隱的擔憂,她決定傾其所有,把女兒培養成才。
毛思華:等她成人的時候,別的媽媽才四十,她成人的時候,我們兩個都快60歲了現在,是這樣的。
為了這個簡單的願望,毛思華放棄和朋友合辦的公司,全身心做女兒的「陪讀」,孩子每學一樣東西,她都陪她一起從零開始。
毛思華沒有想到,十八年後的今天,女兒的成績遠遠超出了她當年的期望,因為小提琴水平出眾,就在上個月,劉玥涵收到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邀請。
毛思華:她摟著我跟我說,我想陪陪你們,我能在你們倆身邊多呆一年我就多呆一年。
劉玥涵:主要是我爸媽年齡大了,我要是出去的話,一出去就是七八年,八九年的,等我回來肯定就照顧不了他們多少年了。我覺得沒有父母在不幸福的,人活著是要幸福的,你說對吧。
在中國照相館,常常能看到互相攙扶著來拍紀念照的老夫婦,當兒女成家,或遠在他鄉的時候,家又變成了最初兩個人的樣子。
姬之基 86歲 與妻子陸世美結婚60年:互相關心啊,她有困難的時候你要幫她,我有困難她幫我,越幫感情越多。希望你們都像我們一樣。
何學文和王光彩今天來拍他們結婚四十周年的結婚紀念照,不同於大多數人的便服拍攝,他們選擇了最隆重的婚紗照,四十年前的他們,因為條件限制,不要說婚紗,連個像樣的婚禮也沒有。
何學文 67歲 與妻子王光彩結婚40年:當年啊,家庭有點差距,但是她不考慮那些事情,對我堅貞不渝。
結婚後,因為王阿姨的哥哥是飛行員,不能經常回家,何叔叔主動提出搬到王阿姨的父母家附近,承擔起照顧兩位老人的責任,一晃就三十多年。
王光彩 66歲:無怨無悔的照顧著我父母。下了班就進廚房做飯幹什麼的,從來沒有說累了或怎麼樣的,沒有怨言。一直到我父母去世,之前一直就是這樣。
互相感念,不忘初心,多年之後,他們依然為當初的選擇感到慶幸。
何學文:這40年我們風風雨雨在一起,在一起吃過苦,受過累,我說我們倆一定要好好地過每一天。
王光彩:珍惜每一天,我說要再有來世,站在你背後的那個人還是我。
因為兒子長年定居在加拿大,為了紀念這個難得團聚的春節,李爺爺一家來照相館拍全家福,可拍到一半,李爺爺忽然提出要和老伴單獨拍一張照片,以此來紀念他們結婚第57年。
記者:爺爺想搭您肩膀,您還有點不願意是嗎?石致敏:不好意思。
記者:有什麼不好意思的?石致敏:怎麼說呢,老了,還要搭肩膀。
記者:那年輕的時候不總這樣嗎?石致敏:年輕的時候我們那個年代,上大街都不拉手的。
李嘏曾:在人面前不拉手,沒人的時候也就偷著拉手,實話實說。感覺這一輩子相伴不容易。所以就有一種從內心裡頭的感激。互相的照顧啊,你比如我有病的時候,她照顧我,是吧?這回想起來都是。
石致敏:他住院我在那陪了他一個多月。
記者:是吧。這就是老來伴是吧?石致敏:對。責無旁貸。
記者:家庭意味著什麼?石致敏:最重要就能夠相濡以沫,不嫌貧不愛富,你多窮我也沒有想著要離開你,對不對?我既然嫁了你了,不管怎麼著咱們就得過一輩子。
記者:是不是到這個時候感覺心裡不光是愛人的感覺了,是嗎?石致敏:就是互相依靠。我有時候常說,我說你要走了我怎麼辦呢,沒了依靠。
一個個家庭,鄭重地拍一張全家福,辭舊迎新、守望團圓,年才過得更有儀式感。
(原題為《【家是什麼】拍張全家福:方寸眾生 瞬間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