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江山圖》 又名「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是宋代王希孟書畫作品。該畫作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後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於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於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淨清麗,於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因此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千裡江山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且展出的機會並不多。想要一睹真容實在太難。而網絡上儘管有相關圖片,但一來不全,二來清晰度不夠,今天筆者遍分享一下比較清晰的全圖完整版。
作者介紹
王希孟,北宋畫家(1096——?),生卒年代不詳,他十八歲便顯示出不凡的繪畫天賦,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被一代藝術帝王宋徽宗趙佶慧眼識珠,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經悉心教誨終成大器。半年後即創作了《千裡江山圖》,惜年壽不永,20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千裡江山圖》是王希孟的「千古絕唱」。王希孟可以稱得上中國繪畫引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時系圖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獨具:「其性可教」,於是親授其法。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後,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於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裡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此外再沒有關於他的記述,不久英年早逝。
筆者聊一聊這幅畫
說來慚愧,我對於我們的古代繪畫了解的不多,遠不如對西方藝術的了解。介紹西方藝術史的書零星看過一些,至少知道一個大概框架,但對於唐宋繪畫,我真的兩眼一抹黑。
所以我肯定談不出深度,但有一點我覺得,哪怕是想我這樣不懂畫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點,那就是這幅畫很好看。這是不是很奇怪,難道繪畫不就應該好看嗎?我們不去論印象派之後的西方美術,從東方來看。唐宋之後興起的文人畫,在我眼中,其實很難稱得上好看。就我比較狹隘的眼光來看,文人畫追求寫意,原因不光是文人們有更高級的審美,其實還在於論繪畫水平,文人們畫不過畫匠們,只好彎道超車,美其名曰追求寫意,順便附庸風雅罷了。
王希孟是個年輕人,據說十八歲時候便完成了這張畫,這是十八歲的氣魄呀,何等雄偉啊,我看後來老而彌堅的董其昌,也畫不出這樣的氣勢。據說王希孟在完成這張畫之後便過世了,天才便是這樣,事了拂衣去,便如虯髯客一般消失在歷史煙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