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以為老家把這種樹叫「黃牛頭樹」,是因為這種樹幹有些像黃牛的頭。無意中知道了故鄉的「黃牛頭樹」就是「黃連木」,於是就到百度上去查,有以下的說法:
黃連木別名楷木、楷樹、黃楝樹、藥樹、藥木,為漆樹科黃連木屬植物,落葉喬木。中國黃河流域至華南、西南地區均有分布。抗風力強,生長較慢,壽命長。枝密葉繁,秋葉變為橙黃或鮮紅色;雌花序紫紅色,能一直保持到深秋,也甚美觀;宜作庭蔭樹及山地風景樹種。木材堅硬緻密,可作雕刻用材;種子可榨油。
還有:
楷(jiē)樹是自然界中實有的一種樹,俗稱「黃連木」,其木質地柔韌,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瓏剔透、木紋如絲而不斷,名曰「楷雕」,是一種很出名的工藝品。
還查到:
關於「楷模」一詞的由來,北宋人孫奕在其所編著的《履齋示兒編》一書的卷十三中說:「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後世人以為楷模。」而明人葉盛在《水東日記》中則載:「吳正道,東隅人,明六書,許慎《說文解字》有不足者補之。臨川吳文正公澄問曰:『楷模二字假借乎?』曰:『取義也。』曰:『何以取木為義?』曰:『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餘枝疏而不屈,以質得其直也。若正與直,可為法則。況在周、孔之冢乎,曰:『出何書?』曰:『出淮南王安《草木譜》。
其實,「楷樹」的「楷」(jiē)與「楷模」的「楷」(kǎi)是兩個同形異音異義詞,二者並無意義上的聯繫。生長在孔子墓上的楷樹傳說為其弟子子貢所植。相傳子貢奔喪回來後,將一棵楷樹苗栽於其師墓旁,後成大樹。清康熙間子貢所植的楷樹遭雷火焚死,後人遂將枯乾圖像刻於石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又於石上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與碑今都完好。但模樹卻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來的一種樹木,因為「模木」之名除在淮南王安的《草木譜》一書中有記載外,其他古籍及近現代植物學著作中都未見有這一樹名,而淮南王安所著的《草木譜》一書除了在上述筆記小說中被提到外,在其他史籍中也未見提及的,故極有可能這本書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按照以上的說法,「楷(kǎi)樹」和「模樹」都是子虛烏有的。在我的老家故鄉,與「楷(jiē)樹」形影不離的是「清香樹」,百度中有「清香木」的解釋:
清香木漆樹科灌木或小喬木,高2-8米,稀達10-15米;樹皮灰色,小枝具棕色皮孔,幼枝被灰黃色微柔毛。核果球形,成熟時紅色,先端細尖。產中國雲南、西藏、四川、貴州、廣西;生於海拔580-2700米的石灰山林下或灌叢中。葉可提芳香油,民間常用葉碾粉制「香」。木材花紋色澤美觀材質硬重,幹後穩定性好。可代替進口紅木製作樂器,家具,木雕,,用其烏木製成的工藝品更是價格極高等。園林綠化,枝葉青翠適合做整形、庭植美化、綠籬或盆栽。全株具濃烈胡椒香味,有淨化空氣,驅畢蚊蠅作用。
「清香木」拿來作盆景的很多,網上查到的都是以下的樣子:



而我老家的「清香木」至今還在的都長成了參天大樹,是這樣子的,一年四季的長青不落葉。


我喜歡故鄉的大樹,也喜歡以下大樹的故事:
「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闢,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從我出生到現在,故鄉的很多東西已是變得面目全非。還未變的就是這些大樹,且故鄉最顯眼,最美麗,最古老的就是這些參天的「黃連木」與「清香木」,我感覺它們就是故鄉的「楷模」。反正「楷(kǎi)樹」和「模樹」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我不妨大話「黃連木」為「楷(kǎi)樹」,大話「清香木」為「模樹」,從此「楷模」不再是傳說中的子虛烏有。



我很喜歡故鄉的這些大樹,正因為它們「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所以大話它們為「楷樹」與「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