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集的懸疑故事,追了五集後,部分觀眾仍舊一臉懵逼:這劇到底在說什麼?
另一部分觀眾則給出高度讚賞:這也太精彩了,燒腦又抓人!
「看不懂」與「太精彩」,這是《失蹤人口》彈幕中兩種最常見的評價,兩批觀眾均衡之下仍舊打出豆瓣7.6的中上分數,讓本劇成為當下懸疑劇裡的潛力黑馬。
故事:從點到面說起
《失蹤》的敘事主視角與美劇《迷失》有相似之處,一輛大巴車意外翻下河谷,六名乘客生還,故事也通過他們的個人故事串聯成整體。
這六人分別是警察鄒志明、醫生盧敏、歌手李翹、小偷陶自友、記者馬鴻信與不明身份的劉長青,其中馬鴻信、劉長青兩人在等待過程中率先領盒飯。
所以,鄒、盧、李、陶四人的故事,是《失蹤》故事的首輪線索。
歌手李翹有兩段感情,前男友喬林捲走唱片公司老闆周軍的錢後消失,李翹後受周軍力捧走紅,並且與周軍發展成情侶關係。
回歸後的喬林突然富有起來,並以「某件事」威脅李翹與他複合,隨後喬林車禍身亡,李翹與周軍分手後登上出事的大巴車。
戶籍警鄒志明一心想調到緝毒崗位,偶然機會他被安排與毒販林強接觸,經過多方努力後他取得林強信任,但林強與他會面後卻在一個叫興雲巷的地方神秘消失。
小偷陶自友是一個木訥喜歡看直播的宅男,日常偽裝成快遞員與同鄉合夥入室行竊,某次他盜竊進了喜歡的女主播家,還被臨時回家的主播撞破。
事後女主播報警,同鄉為了永絕後患準備撞死女主播,陶自友關鍵時刻打偏方向盤,車子撞上喬林、李翹的車子,同鄉與喬林死亡,陶自友乘大巴車回鄉。
醫生盧敏的故事最為奇異,她受到前夫家暴過得很悽涼,但最讓盧敏痛苦的是她忘不了失蹤的戀人徐衛紅,一次自殺未遂後盧敏決定至河谷尋找徐衛紅失蹤的原因。
PS.徐衛紅的第一個鏡頭,養眼的有點犯規了。
點擊播放 GIF 0.6M
四人都有著自己的痛苦煩惱,乍看他們的故事是獨立的,但細節線索又將他們串聯起來,由點到面,一步步填充《失蹤人口》的完整故事面貌。
失蹤、紅河谷貫穿了前五集故事,每個人的遭遇不同卻都在一個點走向共通,並且被裹挾到同一個大巴事故,進入了神秘的河谷。
是意外還是人為?是巧合還是布局?在怪力亂神還是非自然現象?
洋蔥一層層被剝開,每一層新肉都刺激觀眾視覺,卻又因「眼睛」被辣到而無法看清它的全貌,只能在猜測中等待最終答案來證實對錯。
燒腦:通過謎題遞進
懸疑故事一定不能放棄燒腦體驗,《失蹤》將幾個的故事串聯到一起的目的是為了給觀眾故事的最終答案,但它又在給結果時一層層布置新的謎題。
第一層謎題來自環境。
河谷中等待救援的眾人遭遇了山洪,這個山洪與正常山洪不同,沒有暴雨沒有滑坡,只有開閘洩洪般的突如其來。
甚至,每一次山洪到來之時,河谷下遊就會出現預警聲,由指令操控的觀感撲面而來。
第二層謎題來自「領盒飯」的兩名生還者:劉長青、馬鴻信。
精神狀態不穩定的劉長青像一個先知者,在大巴行駛過程中他便突然向剛認識的李翹提及車禍問題,事故發生後他更看出陶自友也經歷過車禍。
甚至,他似乎能預見生命的終結時間,詭異的言行讓劉長青身上充滿神秘感,他的存在將《失蹤》向怪力亂神方向推進。
而精神狀態正常的馬鴻信同樣行為成迷,他的言行狀態像在知道並隱瞞了什麼重要的信息,並且在山洪爆發前他先跑至上遊。
上遊,後來被李翹等人猜測是離開河谷的路徑,但逃至上遊的馬鴻信卻被神秘的槍手擊殺,難道,是有人在阻止他們離開河谷?
第三層謎題只有上帝視角的觀眾能看到。
四名生還者故事是通過閃回倒敘插入主線故事,並且每一次的閃回都像是進入了無限重複的閉合環,重複是倒敘故事最大的觀感。
事發前陶自友每天看直播、睡覺、偷東西無限循環,鄒志明每天亦是與妻子吃飯、下樓抽菸、簡單溝通的閉合環。
閃回重複到讓觀眾懷疑導演在「注水」,但每次閃回又會給新的線索,將謎題一步步加大、一點點增多。
幾名生還者之間的聯繫也由小細節向大牽連上發展。
比如,陶自友最後一個盜竊的女主播剛好是李翹的粉絲,她似乎與喬林也有著某種隱藏關係,因為喬林死者開車載著李翹經過女主播居住的小區。
而將所有贓物放在背包裡的陶自友,鏡頭一次次特寫他包裡的東西,某一次的閃回中又顯示他在乘車前與一名記者通過電話。
陶自友身上,明顯還有著與李翹、喬林等人相關的重要東西,四人之間類似的關聯兩兩組合都有呈現,越看越有細思極恐的燒腦感。
第四層謎題是轉折變量。
第四集,在2015年的新聞報導裡已經失蹤一年的驢友陳建上線,他作為一個變量讓其他角色與觀眾都受到了衝擊。
先是意料之中的衝擊,救援人員到達車禍現場後卻找不到主角團,站在車禍現場的主角團又看不到救援人員,不在一個時空的猜測已經埋藏在觀眾心中。
陳健讓這個猜測被坐實的同時又帶來意料之外的轉折,故事另一變量:醫生盧敏。
車禍發生之前的盧敏是50歲左右的中年人,而進入河谷後她變成了20初頭青春女郎,回到了與戀人分別的年紀,陳健言談間又透露知道她外表變化的原因。
科幻世界觀開啟,閃回劇情裡一遍又一遍出現的「行者」號衛星以及暗特質研究,終於進入到了主線劇情,觀眾的疑惑被解答卻又有了更難猜測的謎題。
待發現這個剛剛現身的陳健是本劇番位排在首位的男主角後,《失蹤》的故事謎題更加複雜了,作為觀眾每一次看到新的劇情或閃回都能發現新線索。
可每一條新線索,又指向更難的謎面,觀劇體驗燒腦又讓人對謎底充滿好奇,看到此處,相信大家能明白為何有的觀眾看不懂,有的又覺得很精彩了。
因為,它需要觀眾不斷發現線索尋找答案的同時,又要挖掘出新的謎題,如果觀眾稍微放鬆了線索與謎題的思考,就難再get到故事的看點。
鏡頭:由閃回疊加推動
七話前面提到劇中運用了大量的閃回鏡頭,有些閃回甚至是重複內容疊加而成的,每一次閃回也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進一些新線索。
閃回,是《失蹤》最具特色的敘事風格,初看很多餘,但深入到故事之後,有些倒敘鏡頭的確要反覆看才能發現其中隱藏的線索。
然而,閃回在本劇中的大量運用卻夾帶了一個致命的缺點:節奏冗沉。
對想要弄清楚故事所有謎題的懸疑發燒友,或者如七話般的猜謎強迫症患者來說,可能慢慢適應《失蹤》的敘事節奏,接受重複倒敘。
但從純觀劇角度來看,這些閃回的疊加會讓一集故事給到的內容沒有明顯的爆點,又易產生視覺疲勞,難激發出觀眾的持續追劇熱情。
舉個例子,《失蹤》當下最精彩的是第四集,因為這一集有陳健這個轉折變量,當李翹將他踢進深井並揭露他已經「死亡」一年後,觀眾的雞皮疙瘩瞬間就冒了出來。
點擊播放 GIF 0.8M
這是能讓觀眾精神亢奮並且故事開始跳躍遞進的爆點劇情,前期關於陳健的新聞信息鋪墊也很精簡有力,只一個閃回鏡頭觀眾就能理解。
可這種有爆點又閃回不累贅的鏡頭在《失蹤》裡並不多見,一半以上的倒敘還是走的冗沉路線,這很容易讓觀眾在追劇過程半途而廢。
不過,《失蹤》還有6集劇情,第四集的大爆點加上第五集的小爆點明顯比前三集要給力得多,隨後劇情的遞進,能夠供鏡頭閃回的庫存信息已經不多。
如果它後續能每集都給出新的衝擊,並適當壓縮重複劇情,口碑大逆襲的概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