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半年多,他自掏腰包數萬元

2021-01-12 荊楚網

楚天都市報11月5日訊(記者陳凌燕 通訊員李晗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

「疫情期間,我身邊的不少親友都有非常相似的情緒變化,一開始他們對疫情不是很在乎,後來又跳到另一極端,非常恐慌、害怕。」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煜敏說,這讓他強烈地感覺到,人們的情緒與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之間的關聯,是值得認真關注的。

這種關聯不僅存在於某一個人,而是會帶有共性。如今,當人們從疫情的籠罩下走出來,機體可以較快恢復,但心理上的陰影完全驅散,過程要漫長得多。

於是,劉煜敏決定用三年時間追蹤一批人,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你可以將他的項目理解為一項科學研究,也可以將其視作一種寶貴的社會心理參照。

劉煜敏在翻看隨訪記錄

自掏腰包數萬元「追蹤人心」

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劉煜敏一直在冷靜地觀察:「很多人跟我說睡不好,天天失眠,還有朋友讓我給他買藥,因為那會醫生要上班可以出門,就讓我給他放到他小區門口的樹底下,我走了他再來拿,像搞地下工作似的。直到現在,也有一些人不願意進醫院,迴避與疫情相關的任何信息。」

個體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一旦出現共性,很容易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今年3月,劉煜敏曾通過小程序發出1.3萬份心理問卷。在收到的回覆中,失眠、害怕、緊張的人非常多。當抗疫終於迎來曙光,他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人們遭受的創傷需要多久能撫平?在未來,他們的心理會不會有新變化?會怎麼變?

於是,他在4月初啟動了一項預期為三年的心理隨訪項目,從雷神山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新冠康復患者中隨機抽取了312人,再依據這312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等多種特徵,找到312名普通市民作為對照組,定期隨訪追蹤。

他組起十來人的團隊,與624人逐個建立聯繫並說服他們參與這個項目。他還自掏腰包給每名受訪人付「辛苦費」60元,在項目啟動後的第一個月,光這一項就花了近4萬元。

自掏腰包,已累計花了好幾萬

經常遭拒絕電話還被拉黑

「很多人以為隨著城市復甦,人們的心態也會很快恢復。」劉煜敏說,從隨訪中來看,人們的心理重建需要過程。

50歲的李先生是一名康復患者,至今仍受失眠的困擾,但他堅決不肯再進醫院,只在電話裡請劉煜敏開藥。劉煜敏給他開了藥,按他的要求把藥送到小區。每次劉煜敏都會先用保鮮膜把藥封好再裹上塑膠袋,「包裝」一番。因為對方仍然對「醫院裡出來的東西」感覺「不那麼安全」。除了康復患者,原本健康的受訪者也並沒有全部「走了出來」。經歷過密集的信息衝擊、身邊有人生病等不同情況,他們的內心也留有疤痕。「電話隨訪時,有些人一開始會說他挺好,沒什麼不開心。隨著訪問的深入,潛在的、被隱藏在更深層的情緒就顯露出來了。」

心理隨訪,常被人誤以為是「揭疤」。項目剛啟動時,經常是對方一聽來意就表示「不想提那個事」,經過勸說、了解後才願意參與。如今項目步入半年結點,劉煜敏遇到了新問題:人們變忙了。

工作、生活開始加速運轉,「跟我們說『沒時間』的差不多佔了20%-30%。」劉煜敏說到這裡有點焦急。對一項心理追蹤項目來說,連續性非常重要。

他的另一個困擾就是電話常被拉黑。他買了三部手機用於隨訪,動不動就被列為「騷擾電話」,這也讓人很頭疼。

劉煜敏表示溝通需要耐心

希望更多人回歸生活正軌

年初暴發的疫情是大家共同的經歷與記憶。如今,有些人很快走出了陰霾,有些人仍在與孤獨對抗。

60歲的楊太婆是一名新冠康復患者,她說了這麼件事:自己每天早上準點下樓出小區去買菜,鄰居們則會避開這個時間,大家似乎已經達成默契。在受訪的康復者中,這類情況並非孤例。有人感覺病過之後大家看他們的眼光都變了,也有人會主動拒絕邀約、遠離社交。對這種現狀部分人坦然接受,部分人鬱結在心。

劉煜敏介紹,最近的數據可見,在康復者中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問題相對集中;普通人群裡約10%存在輕度抑鬱。在隨訪中,如果發現對方存在嚴重情緒困擾的,劉煜敏就開啟疏導模式,「先幫他們把心裡最難的坎邁過去。」

劉煜敏說,對每一名參與者他都心存敬意與感激,並坦言自己做了會流失一部分參與者的準備,但還是希望參與者們能跟他一起把這個項目堅持下去。「或許大家覺得自己那點情緒不重要,可經過收集分析,就能得到一組樣本的真實呈現,也就有了社會價值,能幫更多人走出心理困境,重新擁抱生活。」

自掏腰包,已累計花了好幾萬

相關焦點

  • 【腦功能檢測與調控康復專委會】輕型新冠肺炎患者肺康復訓練方案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功能恢復的中西醫結合康復訓練指導建議之一輕型新冠肺炎患者肺康復訓練方案中國康復醫學會腦功能檢測與調控康復專委會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院一、 新冠肺炎患者主動訓練的重要性
  • 金銀潭出院新冠患者追蹤調查:超7成半年後仍有健康影響
    結果顯示,有76%的患者報告至少仍有一項症狀,63%的患者表示仍有疲倦或肌肉無力,26%有睡眠障礙,而23%的患者有焦慮或抑鬱症狀。這些人群的症狀存在重合,即一名康復患者可能同時有多重健康問題。 在348名完成了肺功能測試的前患者中,此前的重症患者有肺功能降低的跡象。
  • 新冠肺炎高齡患者回顧治癒經歷:康復過程中,中醫藥治療功不可沒
    央廣網北京4月17日消息(記者肖源 左艾甫)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自從發現新冠病毒以來,我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已經積累了成熟經驗,取得了重要成效。其中,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是中醫中藥在患者救治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逐漸被認可。
  • 湖北治癒3600多位80歲以上新冠肺炎患者——敬佑生命 用心用情
    4月9日,春光明媚,87歲的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王欣唱著歌,走出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我爸爸能有今天,多虧了醫護人員的照顧和治療!」他的女兒激動落淚。一個月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支援湖北的醫生劉凱在護送王欣做CT的途中停下來,讓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落日。這個畫面感動了無數人。
  •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新冠肺炎多學科聯合診療+遠程康復
    三、改善方法與實施過程為了更好地解決的康復需求,提升康復服務質量,抗疫前、後方互相聯動,根據前方反饋回來的病人呼吸、軀體及心理功能障礙等情況,我科後方人員積極聯合重症醫學科、呼吸與危重症學科、心理科及護理團隊等多學科,對新冠肺炎的康複診療進行討論。我們聯合多學科團隊協作,開展新冠肺炎多學科聯合診療+遠程康復服務工作。
  • 補肺活血膠囊用於新冠肺炎患者後期康復治療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機制
    結論 補肺活血膠囊中的活性成分能通過多靶點多通路抑制機體炎症,緩解患者的肺纖維化程度,加速恢復期患者的康復,有效的防治新冠肺炎。2月17日,《安徽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治療專家共識》中首次提出將補肺活血膠囊用於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的治療,緩解肺脾氣虛的症狀,加速患者康復。隨著各地防治疫情的深入,貴州省、河北省和北京市先後將補肺活血膠囊納入中醫藥診療方案,推薦肺部炎症吸收不良或有機化表現的新冠肺炎患者隨證加用補肺活血膠囊。由此可見,補肺活血膠囊可以緩解新冠肺炎患者餘邪未盡、氣陰兩傷的症狀,促進患者的康復。
  • 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康復訓練,要重視了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越來越多患者陸續治癒出院,但是完全康復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尤其對於一些重症患者來說,肺纖維化短時間內難以逆轉,會出現呼吸費力、容易疲勞等症狀。有醫生說,這些症狀通過呼吸康復訓練可以得到有效緩解。那麼,呼吸康復是什麼?該如何去做呢?
  • 多國報告又有新冠肺炎患者治癒 「鑽石公主」號郵輪確診人數上升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連日來,多國衛生部門發布本國新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和治癒情況。其中,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確診的多名新冠肺炎患者已痊癒出院。停靠在日本橫濱港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上又確診多名感染者。菲律賓衛生部10日說,該國首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治癒出院。
  • 新冠肺炎愈後如何做好康復治療
    目前,全國各地已在原有呼吸康復工作基礎上,開展了對新冠肺炎治癒後患者呼吸康復的探索。  介入康復越早對愈後越有利  「為及時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開展康復指導和健康管理,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了對出院患者跟蹤隨訪和健康管理的一系列要求。
  •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赴武漢指導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後康復和心理疏導...
    月15日起在武漢指導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後康復和心理疏導相關工作。、武漢市武昌醫院、武漢市漢口醫院、武漢市武東醫院、黃陂區精神病專科醫院、新洲區精神病院等20餘家綜合醫院和精神專科醫院調研新冠肺炎患者康復、醫療機構疫情防控、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和疫情相關精神心理服務提供的情況並對合併基礎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會診,制定了患者康復和心理幹預的方案。
  • 「疫線故事」血液濾過治療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助力
    【疫線故事】血液濾過治療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助力作者:姜曙光 山東省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血液淨化科護師今天到隔離病區接完班,就接到一項我最熟悉的任務,為10床危重症患者做血液濾過治療準備材料和相關物品。
  • 躲過了新冠肺炎,卻躲不過新冠腦霧……
    芝加哥西北醫學(Northwestern Medicine)的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負責人伊戈爾·科拉尼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前後共計數百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來到其新冠肺炎診所就醫。科拉尼克表示:「成千上萬人患了腦霧,這使得受新冠肺炎影響的勞動力市場遭受重創。」
  • 不是康復了就沒事,英研究:新冠肺炎可能導致潛在大腦損傷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可能對人體造成許多潛在影響,在最新一項研究中,新冠肺炎更進一步被發現與潛在的致命大腦損傷疾病相關。在《大腦》(Brain)期刊的最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一些確診患者會出現腦部腫脹並伴有譫妄發作。其他患者會出現如吉巴氏綜合症(GBS)等神經系統疾病,可導致癱瘓甚至危及生命。
  • 新冠肺炎中「特殊」的獻血者:他們也是醫生、患者和治癒者
    第一批倒下的醫護人員31歲的許德龍努力回憶了很久,腦海裡還是沒能畫出將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給自己的患者畫像——「每天接診的患者太多了」。1月15日,許德龍出現發熱、乏力,並伴有輕微咳嗽。作為一名資深馬拉松愛好者,他覺得自己身體底子好,這只不過是一場小感冒,扛兩天就過去了。沒想到,這次的病毒尤為頑強,扛了一周不僅症狀絲毫沒減輕,反而人越來越難受。
  • 自食苦果!不帶口罩、開「新冠派對」,美國新冠患者平均年齡下降了...
    根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多地出現年輕人舉辦起了「新冠派對」的情況,他們不戴口罩聚集在一起喝酒,海邊衝浪,甚至還玩起了比賽,第一個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就可以拿到獎金。
  • 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護士自掏腰包助力小患者備戰中考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3日訊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急診科主管護師姜萍已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連續奮戰了30多天。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她與16歲的患者小婕(化名)培養起了姐妹一般的深厚感情。
  • 市中心醫院護理團隊為患者制定「運動處方」,加快患者早日康復
    我市確診的25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已有24名患者治癒出院,出院後,治癒者仍需到醫學留觀點進行隔離觀察。記者從市中心醫院了解到,該院護理團隊將康復指導工作延伸到醫學觀察中,為患者制定「運動處方」,通過電話、微信和探訪等方式指導他們進行康復指鍛鍊,以加快其身體康復、早日回歸社會。
  • 堅守崗位 守護患者|透析患者|朱百奇|血透室|新冠肺炎|武漢兒童醫院
    在對抗新冠肺炎的這場戰「疫」中,廣大一線醫護人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越是艱險越向前。他們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在抗疫前線,身著厚重的防護服,守護轉動的血泵,守護著透析患者的「生命線」;他們透過層層醫學影像,爭分奪秒找尋毫釐之間的病灶,被譽為臨床一線的「眼睛」、新冠肺炎的「偵察兵」。
  • 一名武漢新冠肺炎患者的自述:我的命是中醫救回來的
    杏林君說假如你得了新冠肺炎,你會經歷什麼?很多人都好奇過,新冠肺炎患者在隔離治療的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杏林君近日採訪了武漢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陸雲峰老師,他同時也是紅杏林學院氣血疏通高級班第6期的學員,並且在隔離區成了中醫理療的紅人,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吧!
  • 新冠肺炎康復後多久可以水肺潛水?全球首批專業醫學建議已發布
    在他的文章中,哈蒂格博士描述了他對六名因新冠肺炎而入院治療的潛水員的治療經歷 -- 這些潛水員現在都已康復出院。幾周後,當他們回來複查時,外表看起來都很健康,但仔細檢查後發現情況並非如此。哈蒂格博士寫道:"這六名潛水員的第一次複查,是在康復後約5-6周,他們在臨床上都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