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博大精深,對於取名非常講究,人名地名皆是如此。那麼,我國諸多省份的名字是如何取的呢?今天秀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我國各省名字的由來。
天津: 源於明成祖朱棣,據說朱棣起兵靖難時,曾從這裡乘船南下,最終打敗了自己的侄兒建文帝,奪得皇位。朱棣稱帝後,為了紀念自己曾從此處渡海南下,就將此地命名為天津,意思是「天子渡口」。天津也簡稱為津,這個津字本身就是渡口的意思。
河南、河北:都因黃河而得名,黃河在古代被稱為大河,大河之北被稱為河北,大河之南被稱為河南。當時的河北和河南都是泛指,其範圍遠大於今日的河北和河南省。明朝時期,設立河南布政使司,管轄範圍和今日的河南省差不多;清朝改河南布政使司為河南省,省名由此確定。
明朝因首都是北京,所以將北京所在的河北地區稱之為北直隸;清朝改北直隸為直隸省。1929年,民國政府改直隸省為河北省,省名由此確定。河北所在之地是古九州的冀州,所以簡稱為冀;河南所在之地是古九州的豫州,所以簡稱為豫。
山東、山西:都因太行山而得名,太行山以東被稱為山東,太行山以西被稱為山西。漢唐時期,山東和山西也是泛指,兩者以崤山為分界,和今日的山東山西省完全不一樣。崤山以東的所有地區,都被稱為山東,包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所以隋唐時期的山東士族並非指現在山東省的士族,而是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士族。
元朝曾在今日的山西地區設置山西河東道,明朝設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改稱山西省,省名由此確定。元朝曾在今日的山東地區設置山東東西道,明朝設置山東布政使司,清朝改為山東省,省名因此確定。山西因為是古代晉國的所在之地,所以簡稱為晉;山東因為是古代魯國所在之地,所以簡稱為魯。
陝西:因位於陝原之西而得名,宋朝曾設置陝西路,這是陝西得名的開始。元朝曾設置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朝設立陝西布政使司,清朝改名為陝西省,省名由此確定。取全稱中的陝作為簡稱,又因是秦國故地,所以也被簡稱為秦。
甘肅:省內甘州(現在的張掖)和肅州(現在的酒泉)頭一個字組成,簡稱甘。元朝曾設置甘肅路,明朝時期隸屬於陝西省;清朝設立甘肅省,省名由此確定。
寧夏:元朝滅西夏後,設立寧夏行省,寓意「西夏安寧」。明朝曾設置寧夏衛,隸屬於陝西省;清朝設立寧夏府,隸屬於甘肅省。民國時期,設立寧夏省,省名由此確定。寧夏省取全稱中的寧字作為簡稱。
新疆:古時候的西域,漢唐時期,曾在此設置西域都護府。清朝乾隆時期,平定準格爾之亂,將地名更為新疆,寓意「舊疆新歸」。清朝末年,設立新疆省,省名由此確定。取全稱中的新字作為簡稱。
青海:因境內的青海湖而得名,清朝時期,設立青海辦事大臣,青海因此得名。民國時期,建立青海省,簡稱為青。
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明朝稱之為烏斯藏。清朝時期,設立西藏辦事大臣,西藏由此得名。建國後,設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四川:川字,是平川廣野的意思。唐朝時期,曾設立西川和東川。宋朝時期,將這裡分成四個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元朝時期,設立四川行省。明朝設立四川布政使司;清朝改為四川省,省名由此確定。四川簡稱為川。
湖北、湖南:都因洞庭湖而得名,洞庭湖以北為湖北,以南為湖南。元朝曾設立湖廣行省,管轄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廣大地區。明朝設立湖廣布政使司,管轄湖北湖南地區。清朝拆分湖廣布政使司,設立湖北和湖南兩省,同時設立湖廣總督,管轄兩省;湖北和湖南的省名,由此確定。湖南省因湘江貫通南北,所以簡稱為湘。湖北因省會,古稱鄂州,所以簡稱為鄂。
江蘇:古稱江南、江東,唐朝曾在此地,設置江南東道;宋朝設立江南東路。明朝時期,因南京屬於兩京之一,所以稱之為南直隸。清朝時期,改南京為江寧,改南直隸為江蘇省。江蘇省的名字是以省內最重要的兩座城市,江寧和蘇州各取一字而得名。江蘇省簡稱為蘇。
浙江:因境內的浙江(也就是錢塘江)而得名,宋朝時期,設立兩浙路;明朝時期,設立浙江布政使司,浙江之名由此開始。清朝時,改浙江布政使司為浙江省,沿用至今。浙江省簡稱為浙。
安徽:以省內的安慶和徽州,各取一字而得名。古稱淮南,明朝時期,此地隸屬於南直隸。清朝時期,分南直隸為江蘇和安徽兩省,安徽之名由此開始,沿用至今。安徽簡稱為皖,因為安徽以前的省會是安慶,而安慶是古代皖國所在之地,所以簡稱為皖。
江西:古稱江右,以位處於江南的西部而得名。唐朝曾在此地,設立江南西道;宋朝設立江南西路,又稱江西路,江西之名由此開始。明朝時期,設立江西布政使司;清朝改為江西省,沿用至今。江西簡稱為贛,因為贛江是江西省內的主江。
雲南:因處雲嶺以南而得名。漢武帝曾大力開拓西南,在此設立雲南縣,這是雲南得名之始。元朝時期,設立雲南行省;明朝時期,設置雲南布政使司,令沐國公府世代鎮守雲南;清朝改為雲南省,沿用至今。因雲南是古代滇國所在之地,所以簡稱為滇。
貴州:宋太祖曾在給西南烏蠻首領普貴的敕書中寫道「惟爾貴州,遠在要服」,這是貴州得名的開始。明朝時期,設立貴州布政使司;清朝改為貴州省,沿用至今。因古代屬黔中郡,所以簡稱為黔
廣東、廣西:古稱嶺南、百越,宋朝初年,設立廣南路,管轄如今的兩廣地區。宋太宗時期,拆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簡稱廣東路和廣西路,這就是廣東和廣西的由來。明朝時期,設置廣東布政使司和廣西布政使司;清朝改為廣東省和廣西省,省名由此確定。廣東簡稱為粵,因為古代粵和越通用。廣西簡稱為桂,因為廣西地區在秦朝時,為桂林郡。
福建:唐朝晚期,設置福建觀察使,是以境內的福州和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宋朝設置福建路,明朝設置福建布政使司;清朝改為福建省,省名由此確定。因福建是古代閩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
海南:海南之名,是從南海二字演變而來,意為大海之南。元朝曾設立海南海北道,這是海南得名的開始。明朝時期,設立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清朝時期,沿用明制,設立瓊州府。建國後,設立海南行政區,仍然隸屬於廣東省,1988年升級為省。因古稱瓊州,所以簡稱為瓊。
臺灣:古稱夷州或流求,明末鄭成功收復此地後,設立東寧府。清朝收臺後,設立臺灣道,隸屬於福建省,這是臺灣得名的開始;光緒年間,建立臺灣省,簡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