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新「器官」。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93.1%的的未成年人使用網際網路,國人每天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接近6個小時。
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機時長達到84.87分鐘,且青少年兒童日活量也逐漸增加,手機儼然成為全民新的「器官」。
案例
對於成年人來說,手機是移動工作端、是休閒小樂趣、是通訊必備品,但對於兒童來說,手機可能卻會帶來一定的危害。
童童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本來在班裡還算名列前茅的他,放完這次「超長假期」之後,就產生了大變化。
上課不是在發呆就是在睡覺,總是心不在焉,成績也一落千丈,老師忍不住電話家訪了一下,童童家長這才急壞了,在家一頓盤問才終於知道了背後的「罪魁禍首」——手機。
為了上網課,家裡才給童童買了手機,但沒想到童童跟開了閘一樣,沉迷手機遊戲,作業也都是用搜題軟體,復學之後也一直心不在焉想玩手機,不願意上課。
氣得童童爸直接摔了手機,父子倆關係也僵化了很多,童童甚至連家都不願意回了。
事實上和童童一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但很多家長都直接把錯誤歸咎在手機上。
事實上專家稱:手機本來沒有錯,是使用手機的人過於沉迷,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遊戲軟體、直播軟體,導致了孩子的過度沉溺,影響了正常學業和生活。
手機裡有這3種軟體,可能會帶壞孩子,家長們速查
1、直播軟體
近年來各路網紅粉墨登場,不少的未成年人也成為了觀看直播的大軍,而直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刷禮物」,這就會導致不少涉世未深的孩子受到蒙蔽,悄悄地用父母的血汗錢打賞主播,鬧得家裡「雞飛狗跳」。
一線護士孩子打賞主播10萬多;江門12歲「熊孩子」花23萬多打賞主播;許昌10歲男孩將父親的喪葬費、直腸癌母親的救命錢5萬多全部打賞主播;......
這類事件不勝枚舉,「未成年人打賞門」不斷刷新認知,如果家裡有礦,興許還能承擔,但要是普通家庭的救命血汗錢,真的是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如果發現孩子手機裡有這類直播軟體,還是儘早刪除,將孩子引回正道。
2、遊戲軟體
「你的隊友,可能還在喝奶」,是遊戲界調侃的話,但確實很多遊戲越來越低齡化,中小學生成為遊戲的主要群體,即便設置了「防沉迷模式」,也有很多孩子用家長的身份證偷偷註冊。
《變形記》裡面就有一位睜眼手遊、起床端遊的「熊孩子」,經常因為遊戲和父母吵架,甚至打架。因此家長在發現孩子手機裡有遊戲軟體的時候,就需要嚴肅認真的和孩子溝通一下了。
3、解題輔導軟體
這是近年來風靡學生群體的軟體,初衷是為了幫助孩子們解決難題,輔導學習,但在使用的過程中,就體現出了弊端,對於自制力不強的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個電子抄作業對象,完全代替了思考解題的過程,導致孩子在學業上越來越敷衍,完全背離了設計初心,讓幫手淪為「槍手」。
但也有很多孩子利用手機學習新的知識,交到很好的朋友,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孩子對於手機使用的自律性和選擇性不足,來到了錯誤的方向,這些都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家長應該如何讓孩子正確使用手機?
1、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如果你每天都沉迷於手機遊戲和直播軟體,那孩子也會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潛意識裡不會覺得沉迷手機不對。
因此想要孩子正確使用手機,父母最好從自身出發,嚴控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的時間和頻率,清華才女武亦姝的父親就是從她小時候開始下班就關機陪孩子看書。
2、給孩子制定規矩
手機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人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想要完全剔除非常困難,但家長可以制定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和規矩。
例如寫完作業後玩半小時,或者看看視頻,和朋友們聊天,如果超過就要受到懲罰,這樣就能從小培養出孩子對於手機的邊界感,知道是非好壞。
3、降低手機配置
學生的主業就是學習,大可不必配備高配置的手機,實用性重於功能性,這樣既能規避一些軟體使用,還能防止攀比之風,在他具備自制能力的時候再買手機,也更能防止沉迷。
【說】手機是一把雙刃劍,例如上網課的時候它就是好幫手,但沉迷的時候又是「大惡魔」,其實關鍵還是看家長如何進行正確引導。
網際網路的發達,從正向上來看,是幫助人們打開了看外面世界的窗口,所謂科技改變人類,既然出現我們就可以去選擇擁抱它,而不是把網際網路擋在門外。
不過由於孩子的三觀還沒有完全定型,而網際網路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再加上小孩自控力比較弱,很容易就沉迷網絡,進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因此父母就需要做好引導工作。
【小調查】你同意你家孩子玩手機嗎?你家孩子一天玩手機的時長是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