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基本上每個人都崴過腳,有些人經常還甚至經常崴腳,變成「習慣性崴腳」,導致踝關節的長期疼痛,那麼該如何保護踝關節,避免腳踝反覆受傷呢?
趙小姐很喜歡穿高跟鞋,下雨天她為了不溼腳,回家時就拐到了地下停車場。我們知道,很多地下停車場都刷了油漆,雖然整潔,但只要沾了水踩上去就會變得異常滑溜。趙小姐走著走著,右腳突然一崴,腳面外側直接貼地,瞬間疼痛難忍,趙小姐蹲下來手扶右腿,一步都移動不了,只好單用左腳一步一步跳回家。回到家一看,右腳踝又紅又腫,一點不能動彈。
綁上繃帶,在家休息了差不多一個月,趙小姐的腳踝才算消腫,慢慢恢復正常行走。不過,從此以後,趙小姐的右腳踝關節經常崴腳,她常常感覺自己的右腳要報廢了,每次崴腳都有休息好久才能恢復,這期間疼痛不已。
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許學猛指出,我們的腳踝在韌帶肌腱組織、皮層的包裹下正常運轉。當遇到不平坦的地面時候或地面滑溜的時候,走路腳踝部位很容易偏離原有位置,導致腳踝部位的韌帶拉傷,皮層出血,因而出現腫脹。
受傷之後的恢復期,腳踝部位的鬆緊帶因為韌帶的損傷而變得鬆動,如果此期間不做好保護,韌帶很容易出現二次損傷,以至於這隻腳就變成習慣性崴腳。
將冷水浸泡過的毛巾放於患處,每3分鐘左右更換一次,也可用冰塊裝入塑膠袋內進行外敷,每次20-30分鐘。許學猛強調,剛扭傷時,切忌用酒精、紅花油或者膏藥,因為這些都會使患處變熱。
將熱水或熱醋浸泡過的毛巾放於患處,5-10分鐘後毛巾已無熱感時進行更換。每天1-2次,每次熱敷約30分鐘即可。還可採用自我按摩。在踝關節周圍痛點上用手掌或手指揉摩10分鐘左右。然後左右搖動踝關節10一15遍。範圍由小到大,每日1-2次。按摩治療應在傷後24小時以後應用,以免增加皮下出血。
如果踝關節扭傷已超過24小時,則可改用熱敷療法。因為此時熱敷可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有利於患處淤血和滲出液的吸收。
在恢復期間,可抬高肢體輕輕活動踝關節,促進靜脈回流利於消腫。
當扭傷踝關節後,可以通過佩戴護具來保護踝關節,以減輕疼痛及預防二次損傷。專家表示,腳踝的韌帶需要時間恢復,而重新長好癒合,這期間還需要通過鍛鍊來強化自己的踝關節,從而減少反覆損傷的機會。所以,在恢復期間,可以力所能及得做一些鍛鍊:
提踵(踮腳)是訓練腳踝力量最基本也是最安全的方法,站立位,腳尖著地,上下踮腳,後期可負重鍛鍊;
彈力帶腳背拉伸,可以強化踝關節和韌帶力量,減少腳踝的運動損傷,並且增加小腿和跟腱的力量;
彈力帶雙腳外翻, 將彈力帶套在雙腳的外側,腳跟著地腳尖抬起,向外翻轉。這組動作可以提高腳踝的靈活度,避免因動作僵硬而受傷;
原地單腳站立,儘自己能力長時間保持這個姿勢,直到感覺肌肉疲勞並失去平衡。左右腳均重複練習3次左右。
許學猛,二級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名中醫、博士研究生導師及博士後工作站合作導師。創立「骨筋肉並重」學術思想,為「肌骨同治」學術流派的主要領軍人物,並成功將「肌骨同治療法」申報為廣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特色療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許學猛教授主要從事中醫藥防治退行性骨關節病的研究,擅長診治頸椎病、肩背痛、腰腿痛、四肢骨關節病、骨質增生症、骨質疏鬆症以及風溼性、類風溼性、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