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長勝科技」已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由CMC資本領投、軟銀中國跟投。本輪融資後,長勝科技將進一步完善其核心技術——智能轉移印染技術,拓展業務團隊,並正在與港股上市服裝生產企業聯泰控股成立紡紗織布廠、印染廠等合資企業,目前已有兩家工廠投入使用。
長勝科技是一家成立於2000年的紡織科技公司,由鍾博文先生創立於上海,其產品線涵蓋了智能染印設備、生產材料、供應鏈服務等內容。早期公司主力在研發能夠通過數位化智能精準印染、節能環保的染印設備,自2017年,長勝科技開始通過合資形成搭建服裝供應鏈體系,目前與聯泰控股成立的合資供應鏈,已經覆蓋染、印、布匹整理等環節,直接服務於服裝品牌企業客戶,未來還會將成衣製造環節納入體系。
據Datamonitor一項統計數據預測,全球紡織品價值鏈產值將達到5萬億美元,而在這個龐大的產業而複雜的鏈條裡,控制和標準化織物的染色與印花工藝是技術挑戰最大的環節。
本輪領投方CMC資本合伙人李川告訴36氪,織物印染的複雜度極高,但印染方式在過去數千年並未發生本質變革——染的環節主要依賴人工經驗根據職務材質來調配化學染料,但織物材質紛繁複雜,SKU較多,人類肉眼對細微顏色差別又難以識別,結果往往容易出現染色不均,與樣布有色差等問題,導致布匹作廢,而在印花工藝上,傳統圓網/平網印刷清晰度差強人意,色彩暗淡普通,且不支持雙面印刷。想要培養一位成熟且優秀的印染師傅,至少要耗費10年時間。
同時,印染行業是一個高能耗、高汙染、高耗水的政府重點關注行業,在多項環保政策的壓力下,行業亟需革命性的技術。
長勝科技的冷轉移印染技術,試圖通過將現代印刷技術跨界應用在紡織行業,在實現節能環保的同時,實現精準染色和印花。在技術積累上,長勝科技目前有70項境內外專利,還有40項正在申請。
據創新行銷長許嘉夫介紹,長勝科技的印染設備可以將耗水量降低70%以上,功耗能耗、汙染廢水、二氧化碳則都能降低50%以上,還能減少化學藥品的使用量。更重要的是,通過基於數字模型的工藝過程控制,能夠實現精準控制染色和印刷結果——色號、均勻程度和印刷效果。紡織面料的印染工期也從原來的14-35天,可壓縮至10-14天。而印染師傅的培養周期可被縮短至3-5年。
但如同紙品印刷,石墨印表機和雷射印表機對紙張、墨盒、染料的要求全然不同,長勝科技新式的印染設備也要求與之相適配的原材料和新式染料——耗材的供給一般是設備商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可佔據70%-80%。
但對於工廠而言,為了新式設備和技術更換整條生產線,無論是資金成本還是心理成本,都過於高昂。顯然,如果只用新式設備去推動印染行業變革,市場推廣阻力太強,許嘉夫表示,想要讓這項新的技術在全行業推廣,探索建設服裝供應鏈生態體系是一個必選項。
具體做法上,長勝科技會選擇通過技術設備或資金入股,為控股合作的工廠導入生產訂單,面向服裝品牌企業提供供應鏈服務、品牌服務和供應鏈產品等。而為了與服裝品牌的成衣製造供應商形成地緣優勢,目前5家工廠中有4家選址在東南亞地區。
據了解,長勝科技目前營收來源主要包括設備、耗材、面料銷售收入,營銷中心總經理賴彥男預計今年面料收入將實現超過1倍的增長,未來面料收入將成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關於面料定價上,許嘉夫表示,"面料價格與市面價持平,但交付周期更短、品質更高,也更環保。"
近一年多來,服裝紡織供應鏈領域熱鬧非凡,許多在行業裡潛行十餘年的科技企業,受到資本的助力紛紛浮出水面。除了長勝科技,秒優科技、巨細信息都屬於這類。相比主流的設計平臺、雲工廠、交易平臺,長勝科技的切入點較為罕見,核心原因正是印染技術的數位化和智能化門檻較高。而相比國外主流通過"過程工藝控制"對印染設備進行改造的方式,長勝選擇的這條路無疑更重,但也因此組建了一個連接上下遊的供應鏈生態體系,而非單純的技術服務商,或許這也意味著更高的市場壁壘。
據了解,董事長鍾博文早期在德資企業服務時將熱轉印技術引入中國,而後融匯紡織、印刷與自動控制的專業,開發出了冷轉移印染技術。營銷中心總經理賴彥男早期亦在德資企業服務發展亞太區紡織相關業務,負責建立長勝科技合資公司生態體系。創新行銷長許嘉夫早期於歐美與臺灣知名紡織企業開發創新材料與負責品牌服務,目前專注於智能轉移印染技術的市場應用和商業量產。
本輪領投方CMC資本合伙人李川表示,CMC資本從媒體領域起家,逐步布局到媒體、科技、消費三大領域,在這個過程中,CMC資本在鞋服領域依次布局了時諦智能和長勝科技兩家科技公司。本次對長勝科技的投資,核心邏輯包括兩個維度:一是長勝科技在印染技術方面的優勢,二是看好供應鏈體系這一商業模式推廣新技術,推動行業變革的潛力。
頭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