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是一種適合男女老少,年齡層相當廣泛的運動,屬於低危險的運動,而傷害的發生大致是因過度使用所導致之傷害。
較常發生傷害的部位是足與踝;
而男生較女生易發生傷害,推論原因是男生的關節活動度較大、速度較快。
以羽球運動為休閒的人較專長運動選手容易受傷,原因是優秀運動員是因較長的運動與練習時間而受傷,而休閒球員則由於訓練、適能、技術、裝備等因素較差,故有較高的受傷率。
而羽球傷害的平均復原期相當長,約48天,其中許多是因過度使用所導致之傷,因為可以忍痛繼續練習,如此可以解釋為何傷害的修復期較長。
業餘愛好者的運動損傷結果和專業運動員相比多為急性損傷,大多數是由於打球中動作技術不規範而引起的,且易發生的部位多在於手腕和肩袖處。
二、傷害種類
(1)熱病的介紹與預防:
由於羽球運動為避免風及氣流之幹擾,是在較為密閉式無風的室內比賽。
比賽時選手流汗,汗氣無法蒸發,或蒸發後缺少氣體流動,導致室內悶熱,容易發生皮膚乾燥、臉紅、排汗機能受幹擾,導致四肢無力、頭暈、目眩、嚴重者會想嘔吐、下瀉或食欲不振、精神不振、傭懶。
處理方法:
在炎熱天氣下,缺乏訓練者不做或少做持續時間長,體力消耗大的訓練活動。
尤其在中午時刻,夏季中午12至下午15時陽光最強時。
若感覺頭痛、頭昏則要到陰涼處休息。
注意水份、盬份的攝取。
每日至少補充30-50克盬,可服用盬水或含盬飲料非比賽時,可於通風對流處休息。
不要一直在不良環境下"適應"。
治療時若患者清醒,將患者迅速移至陰涼處,用冷水冷敷頭頸部並補充飲料。
(2)肩部傷害
肩、肘、腕之間有相互的關連,在前手擊球和後手擊球時,屈曲、伸直的運動須加上肩部的內轉/外轉旋轉,才能產生最大力量之活動。
所以訓練時宜將這些所使用的肌群之肌力訓練及伸展列入考慮。
殺球時過度使用,會導致肱二頭肌拉傷或發炎。
另外,三角肌、斜方肌、旋轉肌群、菱形肌等肩部肌群易因揮拍擊球動作之過度使用且無適當之休息及治療,而導致發炎。
①夾擊症候群
起因:
由於擊球時,肩關節常要做向前、外展、過頭的動作,致使肱骨大結節撞擊到肩胛骨的肩峰,引起不適。
症狀:
棘上肌、肱二頭肌長頭和肩峰前緣的肩峰下黏液囊和喙突肩峰韌帶損傷造成肩外展60-120度時(90度時最痛)會有肩峰下疼痛的現象,觸診亦會痛。
處理方法:
漸進暖身、緩慢伸展,急性期休息、冰敷、壓迫,慢性期可做熱療。
②習慣性脫臼
正確的肩關節脫臼處理至少應固定一個月,且其周圍的軟組織也需治療癒合。
若未完全癒合,而再繼續活動會造成關節腔未完全癒合且局部產生不良之結痂,使關節腔空間變大、活動空間變大,形成活動到某一個角度即發生脫臼現象。
若無完整正確之治療,情況將持續,久而久之會引起局部血液循環不良。
起因:
內轉、外轉之肌力不平衡、關節囊過度鬆弛或關節囊不夠鬆弛,大抵是指後關節囊。
症狀:
劇痛,肩關節不穩定。
處理方法:
冰敷控制出血,固定視同骨折處理法;
在後期肩膀穩定後,要做肩之等長伸展,在可忍受痛的程度下做肌力復健;
運動前做預防性貼扎。
(3)運動傷害相關數據
調查的756名愛好者中,發生運動損傷的人數有538人,患病率為84.4%。
與專業羽毛球運動員相比(專業運動員的患病率為83.47%),兩者的運動損傷發生率差別不大。
從總的患病率來看,羽毛球是一項受傷率較高的運動。
因此,在進行羽毛球運動中,應注意預防損傷工作。
經調查受傷部位大致有:
手腕損傷
肩袖損傷
踝關節扭傷
腰肌扭傷
足跟痛
大腿肌肉群拉傷
膝關節韌帶扭傷
網球肘
手指受傷
眼部損傷
小腿骨肉群拉傷
骨折
跟腱斷裂
三、 預防建議:
1 掌握規範的動作技術 ,對預防手腕、肩袖、踝關節處的損傷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因此,請專業的羽毛球教練指導或翻閱相關的書籍了解和掌握好正確的動作要領將有利於愛好者掌握好規範的動作技術。
2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特別是幾個容易出現損傷的部位,手腕、肩關節、腰部、踝關節、大小腿等部位。
一般準備活動在15-20min,但在秋冬季氣溫較低的情況下,人的關節活動幅度減小,韌帶的伸展度降低,就更應該做好準備工作。
因此,準備活動的時間也應延長。
3在身體疲勞或已經帶有傷病(如:輕微的肌肉拉傷)的情況下,應該停止運動。
等身體狀況恢復後在進行運動。
運動完,要養成進行放鬆活動的習慣。
有助於加快運動後疲勞的恢復。
4 運動時應選擇好的場地,並在打球特別要注意場地上有沒有球或別的物體,避免運動中不注意而產生不必要的損傷。
5 加強對運動創傷的認識,平時注意運動損傷知識的積累。
發生運動損傷後不能認為無所謂而繼續打球,這是造成重複或多次損傷的主要原因。
(原文源於網絡)
(歡迎各位羽迷,索迷加入我們的會員群:201606623)掃掃更
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