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AHTV第一時間"↑關注我們!
安徽經視《第一時間》爆料熱線:
0551—63416060
14歲的女孩小美(化名),身材消瘦,頻繁腹痛,到醫院檢查竟然在胃裡發現了一團頭髮。原來女孩認為父母偏心,對妹妹好,心情鬱結以吃頭髮來排解。日前,患者由家人帶到了安徽省立醫院就診,醫生用內鏡成功取出了頭髮團。
14歲的小美是名初中生,到醫院時體重僅74斤,表情冷淡,言語少,與人基本沒有溝通。家長告訴醫生,去年9月份發現孩子有異常,飯量少,哪怕吃個包子大小的東西都說肚子脹,後來說腹痛,日漸消瘦。今年2月份,家人帶小美到當地的醫院檢查,胃鏡檢查發現胃底可見大量毛髮樣瀦留物。
家人一下子慌了,趕緊將小美帶到安徽省立醫院,考慮到患者年幼,而且毛髮團緊實粘滑,如果操作時間長會有較大風險。安徽省立醫院消化內科醫生利用內鏡微創技術,分次電切將毛髮結石取出。據醫生介紹,在內鏡下發現,小美胃中的毛髮團較大,已經堵塞胃腔,胃黏膜多處潰瘍。
醫生多次嘗試與小美溝通,才了解到了女孩的「心病」,小美從小由外婆帶大,兩年前,外婆去世,小美被父母接回家。回家後,她認為父母只疼愛妹妹,不喜歡她,性格漸漸孤僻,也不喜歡和人交流溝通。升入初中後,成績開始下滑,母親又要求嚴格,於是小美悄悄開始吃頭髮,患上了毛髮異食癖。
經過醫護人員的疏導,父母也意識到問題癥結,改變與孩子相處方式,目前小美性格變得開朗起來,體重也有所增加。
專家提醒,異食癖的診斷較容易,關鍵在於病因診斷。兒童異食癖的病因的發病機制研究較少,可能的病因與發病機制有:
一、精神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髮育障礙,也有人認為異食癖是心理失常的強迫行為。二、鐵鋅硒等微量元素的缺乏:這些微量元素均參與機體多種酶的合成和代謝,缺乏時導致相應組織喝器官功能障礙導致異食癖。三、其他病因包括鉛中毒,寄生蟲病等。
異食癖的治療關鍵在於原發病因的治療,隨著原發病因的治療恢復,異食癖症狀可很快消失。但異食癖對學齡前和學齡期兒童造成的負性心理影響卻不容忽視,需給予相應的心理治療及心理護理。
河南平頂山市民董西安能把玻璃、磚石、陶瓷當蠶豆吃。一開始,是以試試玩的心情開始吃玻璃,發現沒事以後就經常吃,後來發展到磚石、陶瓷也吃。董西安是個孤兒,他的異食癖和孤獨、缺乏關愛的童年分不開。
她被朋友暱稱「吳寶寶」,7歲開始吃土,其他東西在她眼裡都索然無味,隨著年齡增長她的吃土量也越來越大,對於自己的「獨特愛好」,寶寶希望能找到原因。7歲的小孩,對世界缺乏認知,一旦這種什麼都往嘴裡塞的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就會形成習慣。
3歲女孩患異食癖,愛吃石頭木頭沙子等。小女孩Maddie Moore今年3歲,來自英國波恩茅斯,她患有嚴重的異食癖,極度渴望食用非食品級的物質,包括食用油、石頭、石膏、木頭、塑料、沙子、布基膠帶、顏料、鋼筆、泥土,甚至還有衛生紙。
異食癖是由於代謝機能紊亂,味覺異常和飲食管理不當等引起的一種非常複雜的多種疾病的症候群。從廣義上講異食癖也包含有惡癖。 患有此症的人持續性地咬一些非營養的物質,如泥土、紙片、汙物等。過去人們一直以為,異食癖主要是因體內缺乏鋅、鐵等微量元素引起的。目前越來越多的醫生們認為,異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但是對於其真正成因和治療方法卻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
「異食癖」多發於兒童時期,應引起重視,發現孩子患上異食癖後,要及時尋醫。作為父母,平時要多加關心,注意孩子的行為、飲食方面的異常。對於有「異食癖」傾向的孩子,應及早做微量元素檢測、心理評估,以幫助孩子徹底「戒掉」吃異物的行為,正面引導孩子擺脫不良習慣。
來源:中安在線,網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