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我想對你說
文/孟燕
九月八號,新高一開學,蔚縣一中迎來又一批學子。
我站在校門口參加迎新,看著那些青春靚麗的臉龐,除了感慨時光流逝,自己又在歲月的年輪裡加了一圈,便是感嘆青春真好。看他們,稚嫩的臉龐閃著光彩,拔節的身材亭亭玉立,就連走路,都是跳著的。
是啊,青春真好,讀書真好,新生活真好。
值此新學季,新開始,我想就自己在迎新過程中的見聞說幾句。
第一句,那些為人父母者,請把肩上的包裹分一些給孩子。
九月開學季,送行和離別是主題。「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父母的心跟著兒女遠行的腳步,最後一站就是送你進校門。
重新打造一段新生活,物品一定要齊全。厚墊子和薄褥子都要有,棉被子和毛毯子哪一樣也不缺,洗臉盆洗腳盆要分清楚,暖水壺得有,喝水杯不能少,男生要拿著心愛的籃球,女生兜裡揣了小鏡子……林林總總幾大包,都要搬進校園裡。
誰來搬?
我看見一個個子矮矮的媽媽,還不到兒子的肩膀頭,頭髮亂蓬蓬的,臉龐紅彤彤的,身邊是一個比她體格還粗壯,比她個子低一點點的包裹。她怯怯地跟在兒子後面。那兒子是有幾分瀟灑的,瘦瘦高高,穿著乾乾淨淨的衣服,背著雙肩包,抱著手機,不管不顧地走著。
到檢查口稍事停留,媽媽放下包裹,黑紅的臉龐堆滿笑容,兒子則一臉無所謂,甚至現出對檢查很不屑一顧的神情。金屬探測儀幾聲「嘀嘀」之後,母子繼續前行。
那兒子一直沒有抬頭,向前走了。那媽媽把包裹拖上門衛室外的小臺階,彎下身子,展開雙臂,攔腰一抱,唇齒間發出不易察覺的一聲「嚯」,就把那長而粗大的包裹扛上肩膀,雙腳倒換幾下站穩,緊跟著向前走去。
「看,這媽媽呀!」身旁的夥伴一聲輕贊,一聲長嘆。
「那學生,站住,和你媽媽抬一抬。」我一聲喊。
孩子錯愕地回頭,一臉茫然,一動不動。母親尷尬地看看我,笑笑。母子就那麼走了。
我還看見這樣一位媽媽,整體看來有點怪怪的。上身是一件校服模樣的衣服,又寬又大;下身是一條運動褲,下邊的鬆緊口卻完全不能收束到腳踝,而是寬鬆地垂到腳面;腳上平底的小白鞋很時髦,可是也很髒。拖了兩個特別大的編織袋。
怎麼帶這麼多行李?我暗忖。
「老師,我先把這一袋放這裡,小的念初一,還不到時間,我先和老大進去,等會來取。行不?」
「行行行,趕緊進去吧!」我滿是同情。
那媽媽來來回回好幾次,一腦門子汗,寄放的那個大包裹看著自己的主人走過來走過去,在秋陽的照射下慵懶地等著被搬走。
終於,那媽媽又來了,身邊換了一個小一號的男孩子。又是幾遍來來回回,身邊的包裹沒有了,那媽媽的身形卻一直在我眼前穿梭。
我還看到姥姥送孩子的,穿著農村老人常見的暗花的像秋衣一樣的上衣,灰黑色的褲子,黑色的老婆鞋,頭髮有些亂地掖在耳後,卻總有那麼幾縷灰白凌亂地飄在前額。眼神是茫然而不知所措的,不知道你要她幹什麼,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不知道手機交費如何操作,逮住門衛問一句,逮住執勤的問兩句,甚至搭訕著再問穿著紅馬甲的志願者幾句。
「快走吧,別問了。」身旁那個外孫女一臉不耐煩。
我還遇見很多。
我其實應該見怪不怪。
因為送行的雙方十之九以上是這樣的——
送人者肩扛手提,拖著最大最重的行李,大包裹上摞著小包裹,行李箱上馱著編織袋,一手拎著兩個三個,還不忘前前後後招呼兒子或者女兒,陪著謙卑的笑臉,送上寵愛的眼神;被送的,一律瀟瀟灑灑,一律乾乾淨淨,一律的雙肩背,一律的抱手機。
當然,也有另類的。和媽媽一起抬著重重的行禮,有說有笑;一個胖男生個子不高,皮膚黑黑,抱著胖胖的大包袱,小山一樣移動著;一個小姑娘肩上背著,胸前挎著,手上拉著,汗涔涔地走進來,問她家長呢,她說後邊呢……但這樣的太少了。
所以我想說,家長們,把手裡的包裹分一個給孩子吧,要不外人看著多難過呢!
其實,外人難過不難過有什麼打緊,你們自己的心難道沒有那麼一點點受傷?
身邊那個孩子已經比你高比你壯,應該能夠和你分擔一份行李一份生活了。愛他,不是把他遮在你的翅膀下,溫暖舒適,無風無雨,而是給他肩上一份擔子,心裡一份責任。
第二句,父親們,請參與孩子的成長。
半晌午,迎著出出入入的送孩子隊伍,我發現一個怪現象——送孩子的十之九以上是媽媽,父親是極少的,若有,也多數有媽媽相隨。
我就覺得有點怪異了,孩子們的爸爸哪去了?是媽媽的感情太過細膩,一定要固執地跟到最後,還是父親們不適合出席這樣的場合?
和身邊同事聊了幾句,有一點恍然大悟的樣子了。
父親們忙啊!
公務員的父親公事忙,脫不開身;商人的父親買賣忙,顧不上;農民的父親正值秋收,地裡的活兒忙不完;外出打工的父親根本就沒回來……種種種種,都有理。
沒理的是媽媽。
是啊,中國的社會重男輕女,中國的家庭父親是頂梁柱,這種送孩子上學的小事不值當勞動父親大駕。
可是,父親的缺席不僅僅是送孩子這件小事吧!
作為頂梁柱的父親們,許多人認為頂起家庭的支柱首先是錢,所以,總是打著掙錢的旗號缺席家庭的建設和孩子的成長。
傳統觀念裡,拉扯孩子長大是女人的事,家裡吃喝拉撒一應瑣事是女人的事,孩子上學接送、輔導是女人的事,和老師溝通是女人的事……只要關於孩子,就理應是女人出手。
這,好像不太正常吧!
我這麼說,是有原因的。
父親是家裡的頂梁柱,掙錢養家天經地義,媽媽們難道是吃白飯的嗎?且不說那些一樣有工作能掙錢媽媽,也不說那些在自己的天地創下一番光景的媽媽,即使是那些做家庭婦女、全職妻子、全職媽媽進而全職保姆的媽媽,難道就應該承擔下所有教育孩子成長的任務嗎?即使她們願意,對孩子好嗎?
這就涉及到第二點理由——父親在家庭親子建設與孩子成長教育中缺失,是一件可怕的事兒。
孩子性格的塑造應該兼具母性的柔軟與父性的剛硬。你看,社會上一直都在抱怨校園裡男性教師的不足以致孩子們越來越娘炮,女孩子能有女漢子,男孩子卻難成真爺們兒。其實,男性引領者在教育領域的缺失豈止是在學校,更在一個個家庭。
我就想起前年看世界盃,看十九歲的姆巴佩長得黑壯而高大,突突跳動的肌肉帶著他奔跑成綠茵場上一道黑色的閃電。作為對比,我們許多許多孩子喜歡到瘋的鹿晗,或者tfboy,這些男孩子好像一個模子拓出來的一樣,瘦瘦的身材,白淨的麵皮,化濃濃的妝,說嗲嗲的話。兩廂對比,我怎麼也不會喜歡後者。
可是,今天一上午,我見的更多的男孩子是後者。身材瘦削的多,體格健壯的少;白面書生多,黑臉壯漢少;說話輕言細語的多,做事雷厲風行的少;抱著手機刷屏的多,扛起大卷行李的少……這,應該和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男性參與度越來越低有關吧!
媽媽們的愛,多是吃喝拉撒的瑣事,水一樣點點滴滴,潤物無聲的好處是有的,卻總是缺少暴風驟雨式的大氣磅礴。
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要有一個父親帶著他去打一場籃球,流一身臭汗,然後站在水龍頭下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要有一個父親帶著他,騎著自行車,走在山野裡,吹吹風,淋淋雨,感受自然的磅礴氣勢。要有一個父親,在他表現優秀時把他舉過頭頂,在他犯錯的時候對他聲嚴厲色甚至指掌相向。在他失意的時候坐在他身旁,默默無語,抽一支煙,吸完後默默離開,一切雲淡風輕。
而我們現下的生活裡,這樣的父親越來越稀缺了。
孩子們三歲前和媽媽或者姥姥奶奶一起生活,幼兒園是清一色的阿姨,小學老師都是女性,偶爾的男性在領導層,中學的老師也以女性居多,男性僅是點綴。我們要求一個接觸男性很少的孩子長出男性的氣概,有男子漢的擔當,仿佛才真的難為了孩子。
所以,我說,父親們,少幾次朋友聚會,多回家看看;少去去官場酒局,多陪孩子吃頓飯;有閒的時候,接送幾次孩子,帶孩子出去玩玩,陪孩子寫寫作業,看孩子怎樣度過他們的白天和夜晚,讓他們身邊多一點父親的剛硬氣。
總之,參與孩子的成長,給孩子男性的教育。這,是父親的責任,應該擔得起。
第三句,家長們,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努力。
教育,不僅僅局限於學校,它應該是屬於家庭、學校、社會,至少是三方面共同參與才能完成的一項大工程。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是老師,這個沒錯,但光有他們遠遠不夠,家長很重要,生活環境很關鍵。
為什麼這麼說?
我想找找理由。
儘管開學明白紙已經說的明明白白,可是進校的孩子們多數明目張胆抱著手機,進校門時檢查人員一遍遍地強調把手機給了家長,結果呢?
學生不願意,這個我們能夠理解。
家長不願意,理由卻可笑。有人說,自己抱著行禮,騰不出手——真是笑話,偌大的行禮扛得起,怎麼就不能再多一部手機?有人說,手機待會要用來交費,這和孩子拿手機有關係嗎?我有點理不清交費和孩子拿手機之間的必然的邏輯關係了。有人直接說自己玩不轉手機,更是笑掉大牙,看那花裡胡哨的手機,和媽媽時髦的穿著,搭配得很妥帖,怎麼也不像玩不轉手機,不會用手機給孩子交費的主兒。
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很無奈,或者跟你擠眉弄眼說管不了,或者湊到你臉跟前說自己管不了,老師說話才頂用,或者扭頭嗔怪孩子說,你看看,說不讓拿,你非要拿……種種理由,仿佛都有理,我看根子裡都有撇清自己的嫌疑。
說句難聽的話,你家孩子你都管不了,誰能管得了?自己的孩子,全權交給別人管,你放心?別人如果沒給你管好,你怨誰?你管一個管不好,老師管五六十個甚至八九十個個能管好?她說能,你信嗎?
說到底,我就想奉勸家長,孩子最終是自家的,父母才是第一責任人,任何理由的推脫都是不負責任的。家校共育,家在前,校在後,父母在前,老師在後。家長管不了,寄希望於老師,很有放棄自家孩子的嫌疑,那些「管不了」「全交給老師了」「該打打,該罵罵」的話少說為上,一則沒用,二則可能傷了孩子的心。父母都放棄了,誰還把他們放在心上。
當然,以上種種絕不是撇清教師與學校,畢竟,現當下,孩子在校時間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長,教師對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但這絕不意味著孩子一進校門就進了保險箱,老師就會按著模子給你塑造一個你理想中的品學兼優的別人家的孩子。教育同而人有異,環境同而心性異,孩子的成長是個未知數,要想達成理想的效果,必得付出心血,把自己家的地交給別人種,秋收的時候你確定放心?
所以,把孩子放在學校,才是第一步,想要摘取果實,後邊的心寬還很多。要知道,情感意志的教育多在家,知識技能的教育有學校,為人處世的教育看社會。要想孩子不被社會打臉,就別急著撇清自己,也別一味兒靠老師,靠學校。
家是避風港,學校是象牙塔,社會是大染缸,在家享受的安穩安逸太多,在社會受的捶打摔打就多,在校享受的輕鬆自由太多,在社會受的挫折磨難就多。人這一輩子,享的福吃的苦是既定的,我們應該都喜歡先苦後甜吧,都想跳出苦缽缽,掉進蜜罐罐,沒幾個願意先舔盡白糖,再嘗遍黃連,怎麼到了孩子這裡就分分鐘地拎不清了?
家長們,老師可以給你個定心丸,孩子到了學校,我們全力以赴教他知識與做人,你呢,別拆臺,別嗆嗆,好好配合,咱們兩好成一好,送他一程又一程。
路從您家鋪點到學校,又從學校鋪到社會,您盡心,我們盡責,社會才能稱心如意地對待他,您看我說的對嗎?
那就讓我們合起手,共育良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