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9月1日上午,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小學舉行開學典禮,開學第一課,從「勤儉」開始,學生家長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向大家分享自己關於節約的故事,呼籲學生加入「光碟行動」中,向浪費說「不」。
近日各地學校陸續開學,除了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要求外,「開學第一課」也成為了重頭戲。從各地發布的信息看,本學期「開學第一課」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包括防疫知識、抗洪搶險、心理輔導、勤儉節約等,其中勤儉節約是最為普遍,成為各地「開學第一課」的標配內容。值此全國開展制止浪費、節約糧食的活動契機,把勤儉節約做為「開學第一課」,在孩子的心裡樹立起節約意識,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益於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一代代傳承至今,很多家庭和個人也都堅持勤儉持家的理念。需知,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按照14億人口計算,每個人平均佔有的資源量非常有限,何況對資源的開採、生產,都要耗費不少成本,需要善加利用,如果浪費掉的話,就會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損失。因此,從節約資源、持續發展的立場看,厲行節約是不可或缺的,應融入每一個國人的心中。
目前,我國已經普遍解決了溫飽問題,如今的中小學生,成長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階段,沒有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除了貧困地區的孩子外,大都對缺衣少食的感受不深刻,也缺乏節約精神,在生活中經常出現浪費現象。因此,將勤儉節約納入「開學第一課」,由教師、家長、專家學者現身說法,給孩子講述節約的重要意義,傳授勤儉節約的方法,乃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改變孩子們的認知,並在生活中做到勤儉節約,不浪費資源。
需要注意的是,向學生傳授勤儉節約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生搬硬套。現在家庭裡的孩子數量較少,家長對孩子的成長也普遍很重視,儘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生活需求,包括飲食、衣服、玩具等,都很充足,基本上沒有匱乏感。顯然,如果採取僵硬的說教模式,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不好理解透徹,則就容易產生隔閡,難以接受勤儉節約精神。
因此,各地在「開學第一課」講授勤儉節約時,大都採取了多元化的形式,比如除了課堂講解、收看電視外,還通過主題海報、宣傳欄、手抄報、電子屏、網絡專題和移動新媒體等載體,營造制止浪費、培養節約習慣的良好氛圍,利用行為藝術、主題班會、徵文演講、讀書繪畫、設計公益廣告等活動,將勤儉節約教育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如此,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倡導節儉、拒絕浪費,為孩子們扣上人生的第一粒紐扣,從小樹立勤儉節約的意識,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和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