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蘆,在天津又叫糖墩兒,是我國北方的傳統小吃。它是把北京人稱為「山裡紅」(也叫「山楂」的小紅果兒)去掉中間的果核兒,用竹籤穿起來。在春節廠甸廟會賣的,是往上面刷麥芽糖稀,這是廟會大糖葫蘆的獨有做法。長長的大糖葫蘆,白裡透紅,吃起酸中帶甜,再加上只有廟會才有的超長相貌,也是孩子們逛廠甸必買的吃食了。
▌何大齊 文並繪
還有一種冰糖葫蘆,是把穿好的山裡紅蘸冰糖,這也是平日賣的小糖葫蘆的一般做法。這種冰糖是用白糖加水在銅鍋中熬製出來的。熬糖是最為關鍵的技術活兒。糖與水的比例是兩份糖一份水,倒入鍋中,熬到糖漿已經冒出細小的泡沫,顏色變成淺黃,用筷子蘸一下能拉出細絲來,這就表示已夠火候了。停火,把穿好的山裡紅全部浸入糖漿中輕輕轉動,裹上薄薄的一層,把蘸好熱糖漿的山裡紅串兒放在溼涼的木板上,或大理石板上冷卻定型。很快晾涼的糖漿變硬了,著板子那面兒的糖漿結成光滑平整的硬殼了,每一粒果實都穿上晶瑩剔透的冰糖外衣,透出果子的深紅色和上面的白色小點兒,真是色香味俱全,看上去就像個工藝品,拿在手裡得反覆欣賞,才從串尖兒一點點入嘴。有首詩形容得很確切:「晶瑩羅漢疊紅裝,美味流街走巷場。一曲冰糖葫蘆買,喚來婦孺喜相嘗。」
冰糖葫蘆在民國時期最為繁盛。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北方冬天水果少,而山裡紅正是土產,所以製作也就品種多,手工精緻了。例如主料除了山裡紅,還有採用海棠、荸薺、山藥、橘子,還有豆餡的、芝麻餡的、加瓜子仁兒的。各種不同花樣、不同口味的食材都可以做冰糖葫蘆。而且出了很多因賣冰糖葫蘆而出名的字號,如九龍齋、信遠齋等。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王府井東安市場南門的隆記食品店,迎著市場出口處,擺一長桌,幾個大瓷盤上擺放剛出鍋的、各種各樣的糖葫蘆,旁邊的支架上還插著很多,外扣大玻璃護罩,用一大燈泡照著,真像舞臺各種名角登臺亮相,五光十色,太吸引人了。現在想起來這就是很成功的商業廣告啊,極受逛街人的青睞,不看都不行,不買不忍去。
我小時候更多看到的是沿街叫賣的遊商。有挑擔子的,有挎著木提盒或竹籃子走街串巷的,還有扛著長木桿子,桿頭上有圓木託,木託上有無數的小孔,把冰糖葫蘆的竹竿插入孔中邊走邊吆喝:「哎——冰糖葫蘆喲,新蘸的!」這種小販所賣的品種少,大多是山裡紅的,製作水平也一般,但是價格比東安市場要便宜得多,所以也很受平民百姓的歡迎。
山裡紅營養豐富,含維生素C等十幾種營養成分,而且還具有藥用價值,中藥鋪賣的大山楂丸,就是以它為主材。但它本身太酸,所以蘸上冰糖就酸甜適中,香脆爽口,簡直是冬日北京街巷賣零食的一景了。有詩這樣讚美它:「漫道山楂老幼知,酸甜可口又消食。一竹橫貫千秋過,再塑冰身惹夢馳。」
冰糖葫蘆是季節性食品,原因是山楂成熟在深秋,從十月下旬到來年暮春,可以買到。而且在製作上,冰糖遇到高氣溫很容易溶化了,所以現在的冬末時令,正是吃冰糖葫蘆的好時節。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