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孩子心靈深處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孩子心靈深處

12月4日,在烏什縣前進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學生放學後奔向校門。謝龍 攝

自17年前庫爾班·尼亞孜傾其所有在家鄉烏什縣前進鎮創辦新疆第一所民辦國家通用語言小學以來,他初心不改,堅持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根植孩子們心靈深處。

17年來,學校不斷創造著奇跡:第一批學生小升初時,參加考試的38名學生中,32名報考內初班的學生全部考上﹔學生穆薩·圖爾貢2016年被清華大學錄取,成為從烏什縣走出去的第一個清華大學學生﹔今年,學校獲得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如今,鄉親們爭先恐後地把孩子送到這裡,希望孩子從這裡起步,走向更廣闊的人生舞臺。

12月4日,記者來到烏什縣前進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感受不一樣的校園文化魅力。

夢想從這裡起航

「小墊步、大纏腰、二人交叉、馬步回移……」11歲的伊力扎提·艾力江搖晃著小腦袋,跟著節拍一邊奮力地舞動著,一邊變換著隊形,認真的模樣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在他身後,100多個孩子左蹦右跳、生龍活虎地敲打著腰間的小鼓。

4日下午,正是課間操時間,操場上鼓聲陣陣,一番運動下來,伊力扎提小臉紅彤彤,額頭也沁出了汗水。

課間操結束後,孩子們回到教學樓。「阿姨好。」看著記者跟了進來,學生們自信地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打著招呼。

「伊力扎提,你跳得真棒,看來平時沒少練習。」面對記者的誇贊,伊力扎提開心地笑著。「我經常跳給爸媽和親戚們看,去年我和50名同學代表學校去烏魯木齊參加文藝匯演了。」伊力扎提揚起下巴自豪地說。

去年,在「小小石榴籽——首屆自治區文明校園創建成果展演活動」中,孩子們表演的安塞腰鼓獲得滿堂喝彩,讓他們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除了安塞腰鼓,書法、剪紙、扭秧歌、彈古箏……學校開設的各種興趣班深受孩子們喜愛。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這所學校的理念。新校區大門至教學大樓中軸線上,擺放著一尊孔子銅像﹔教學樓裡120平方米的大教室裡充滿傳統文化氣息﹔校園裡隨處可見《論語》《三字經》等宣傳畫……這一切,讓孩子們打心眼裡熱愛中華文化,增進了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我在電視上看到過上海,有很多的高樓大廈,我要努力學習,上內初班、內高班,將來到上海念大學。」伊力扎提眼睛裡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改變不止一點點

下午18時左右,放學鈴聲響起,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整齊的隊伍在操場集合,一遍遍點名確認後,老師把孩子安全送到家長手裡。

一年級學生穆克斯娜·庫爾班的媽媽齊滿古麗·肉孜在人群中格外亮眼,齊耳卷發很是洋氣,紅色呢子短大衣搭配黑色修身長褲十分時尚,看見女兒出來,她笑著招手。

「天氣冷,今天我們去吃火鍋。」齊滿古麗抱著女兒開心地說。

齊滿古麗說,以前村裡風氣不好,覺得上學沒用,識點字就行。現在,大家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重視教育,也重視孩子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看著孩子一天天成長進步,我們做家長的特別自豪,心想我們也不能落後,要跟上時代步伐,倡導文明新風。」齊滿古麗說。

「學校是改變人生最好的地方。學生們通過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了民族團結,浸潤了時代新風,潛移默化中也會影響家長。良好的家風、鄉風、民風讓前進鎮變得更美好。」校長庫爾班·尼亞孜深有感觸地說。

用心用情傳播中華文化

這些年,在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下,前進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的辦學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樓、宿舍樓、餐廳一應俱全,學校被納入國家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範疇,學生也從當初的80人增加到700多人。

2019年底,庫爾班·尼亞孜把舊校區改建為中華文化大院,設有禮堂、活動室、圖書室、書畫室等,各族農牧民可以在這裡免費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和農業技術。

4日下午,中華文化大院內,濃鬱的文化墨香沁人心脾。

「農閑時我們都喜歡來這裡,我現在能說流利的普通話,去哪兒都能很好地溝通。等明年孩子放暑假了,我們一家人打算去北京旅遊。」胡希旦姆開心地說。

「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牢牢印刻在庫爾班·尼亞孜心頭。

這幾年,庫爾班·尼亞孜獲得了很多榮譽:改革先鋒、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道德模範、最美奮鬥者……外出宣講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每次宣講時,他都不忘宣傳黨的好政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滴水隻有匯入大海才能獲得永久的生命,一個民族隻有融入祖國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續的發展。我會繼續用心用情傳播好中華文化。」庫爾班·尼亞孜說。(米日古力·吾)

(責編:楊睿、韓婷)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