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這個今天再尋常不過的小東西,在二戰之前可是日本的流行物。比如說吧,日本女性穿的和服,後面都有一個小背包狀的東西。這在日本被稱為「帶」。而那些走上戰場的日本士兵,則在背後背著一個小包。那我們就奇怪了,女性背個什麼「帶」好歹也算是個裝飾品,那男性背著這個包是做什麼的呢?
這是一個「百寶包」,用途非常廣泛
如果告訴你這個包是日本士兵的「百寶包」,你會不會相信呢?但它的真實用途似乎就是如此,因為這個小小的背包裡不僅有吃的、穿的、用的,還會有用來自救的急救設施。我們可以打開一個日軍背包來看個究竟。
首先,背包裡會有軍毯、帳篷、小圓鍬、飯盒等行軍所需的野外實用物資。這些東西說起來是必須的,打起仗來,在野外住宿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這些東西,是不是就很好的解決了士兵們的住宿問題?
其次,背包內會有士兵的襯衣、襯褲一套,還有襪子、雨衣、快速口糧,以及背囊、急救包。大致就是這些吧,反正一個人出門在外所需要的,吃喝拉撒都給備齊了。這倒是可以讓人理解日軍對於士兵的關懷,至少當他們在野外打仗無法回營的時候,這樣一個小包解決的可就是戰備物資的大問題了。
千萬別小看這些東西,據說分量可不輕呢。怎麼說呢,一一計算之後,背包的總重量已經達到了小嬰兒的重量。沒辦法,一條軍毯怎麼也要3斤重吧?而衣褲一套也有3斤多,食物、雨衣、急救包、背囊等加起來,總計要在8、9斤。所以,七七八八加在一起,有資料顯示它的總重為8.4公斤。
當然,日本昭和五年之時,這個背包的重量大概要輕一點,被稱為昭五式。但昭和15年之後,日軍改進了背包的內容及樣式,被稱為「九九式」背囊。這樣一來,裡面加入了新的內容,加之背囊自身的重量,所以總重就達到15、6斤了。這可比一個小孩子重多了,每天讓士兵背著作戰,也算是夠累人的了。
有人不解,為什麼日軍在那個年代就已經開始對這種軍備物資進行準備並改革了呢?而且,九九式背囊就出現於1935年,而昭五式則出現在1930年之前。這種準備都是有準備,有想法的。比如不昭五式的行軍背包與「九一八事變」離得非常近,這其中不無一定的關聯:日本方面已經為著侵略作足了準備。
而事實證明,當日軍的身影出現在華中大地上的時候,第一個掠奪於中華大地的日軍都曾用這樣的背包拿走我們國家的東西。這本質上就是侵略的一種前瞻考慮,要侵略別人,他們必定要保證自己的生存,其次便是在搶掠了東西之後,必須要有一個能夠存放的地方。
在這個背包裡,還有一種讓普通人看不懂的東西
當然,我們講日軍背這樣的背包是為了侵略我們做的準備,非常小家子氣地說他們是為了存放侵略之物。這其中有一部分感情用事,或者說我們因為對侵略本身理解的能力不足,自然想像空間有限。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日軍的這一背包,除了用來存放自己需要的東西之外,其侵略之事實是不可迴避的。
為什麼這樣說?這絕對不是誣陷。比如日軍背包中,有一個工具包,裡面裝的是什麼工具你知道嗎?小鏟子、便攜刀具、指甲刀以及防毒面具。這下是不是就明白了一些?小鏟子、刀具、指甲刀等物,說起來都是為了自己生存所留的物資。這個可以理解,畢竟行軍打仗需要一些自救的工具。
那麼防毒面具呢?這是日軍自己對侵略所預留的生存空間。以我們國家當時的能力,不要說用毒氣攻擊對方,就是應對侵略都還手能力不足。他們為何會準備這樣的面具?當然是為了在侵略我們時使用毒氣,對我國進行更大程度的傷害!
其實,只要多了解一些日軍的心理,就能明白他們為什麼要背這樣一個不輕的背包上戰場。通常情況下,不是野外行軍,不是執行秘密任務的時候,日軍是不會背上這個背包的。這也就是說,背上這個背包,那就是一場硬仗,它除了跋山涉水,更有可能使用毒氣來攻擊對手的準備。
可以想像,在城市之戰中,使用這種毒氣不是很現實,畢竟他們也要在戰後生存。但是野外戰就不一樣了,他們本著打完就撤的心態,直接將對手置於死地。其心之毒可想而知,如此將他們的背包視為侵略的根本,那就一點也不為過了吧?
在二戰時期,德軍也是有這樣的背包的。他們使用的樣子可能與日本不同,但裡面放的東西卻是相差不多的。這就是一種工具,一種利於自己作戰,利於戰爭取勝的工具。雖然背著他很重,但在萬不得已時,有它就可以保證自己隊伍的轉敗為勝。
而且,日本士兵的這個背包平時都是集中安置存放的,他們會在長官下達命令時背起來出戰也會在命令下達時解下背包歸於軍庫。這就更給了它另外的名字:武器,它的存在既是一種對外的防禦,更是一種對外的攻擊。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年日軍在我國土地上的肆虐,就是仗著這個「武器」有恃無恐的。
當然,到了今天這個時代,背包已經是每一個軍人必須的裝置了,只不過,這個裝置是為了更方便作戰的前提,不像當年日軍那樣打著侵略的旗號,公然對他國進行佔領與掠奪。所以,這個背包本身不是什麼大事,但認識這個背包背後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