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洋】
自去年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簡稱「新型肺炎」)疫情在武漢蔓延,波及全國以來,鄰國日本的反應可以說最為迅速——
第一時間向中國捐贈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特別是一些藥妝店貼出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等標語和降價銷售口罩的做法,經過社交網絡的傳播,更是讓無數中國網友感動。由此不僅增進了中日民間的友好感情,而且也讓人感受到了何為「患難見真情」。
一月的最後幾天,我正好在東京出差,親身體驗到了日本社會對「新型肺炎」的高度關注。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與我們的媒體報導不太一致的地方。
日本媒體對「新型肺炎」的密集報導是從1月20日開始,也就是中國農曆春節假期前夕。在那之前,日媒也有關注「新型肺炎」,但不論是新聞數量,還是報導角度都較為有限。
在東京的幾天裡,我注意到報紙、電視和網站幾乎無時無刻全方位地報導「新型肺炎」,從中國政府如何應對、醫療救治狀況、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到不法商販哄抬物價、無良商家販賣二手口罩,再到採訪日本景區商家和普通民眾等。不同的媒體在報導框架和報導角度是不一致的,但我個人的總體感受是,日本主流媒體在「新型肺炎」報導上相對中立客觀。
印象比較深的是日本發行量第二《朝日新聞》的相關報導。和其他日本報紙差不多,《朝日新聞》在報導中會提及「新型肺炎」造成多少人死亡、新增病例以及目前在中國的擴散情況,但在一些報導中,《朝日新聞》會提及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比如因「新型肺炎」導致不少中國旅行團取消赴日,一些熱門景區的商家在接受採訪時就表達出了失落之情,期望中國遊客前來、期望疫情儘快結束;再比如,有些在華日企因「新型肺炎」而停工停產,日企高管在採訪中就表達出了擔憂之情,希望能夠儘早恢復生產等。當然,類似的報導在《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中也有,不過《朝日新聞》的最為明顯。
實際上,當我讀《朝日新聞》的這些相關報導時,就有一絲困惑——在「新型肺炎」不斷蔓延之際,日媒的報導傾向究竟是希望中國遊客來呢,還是不希望中國遊客來呢?一方面強調「新型肺炎」導致的感染者、死亡者數量不斷攀升,讓讀者對中國遊客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又突出日本商家的憂慮,向讀者傳遞若抵制中國遊客將使日本經濟遭受衝擊的信息。
後來,在與《朝日新聞》社會部記者山田見面的時候,我特意請教了這個問題。山田告訴我說,之所以在「新型肺炎」的感染者和死亡者數量上詳細報導,是為了讓日本國民儘可能多地了解相關信息、提升防護意識和重視程度,而強調對日本自身的影響,則是為了傳遞日本與中國是連在一起的,不能抱著觀望心態的信息,並且也是為了防止在日本國內形成「抵制、厭惡中國人」的情緒。我想,目前仍不斷有日本企業、地方政府和民間力量向中國捐贈口罩等醫療用品,除了源自內心的真誠真情外,日本主流媒體對「新型肺炎」中立客觀的報導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東京期間,我還拜會了有過駐華經歷的兩位日媒記者,一位是《日本經濟新聞》的上川,一位是《朝日新聞》的佐藤,我們聊天的話題自然都是圍繞「新型肺炎」。上川和佐藤每天都會關注疫情的最新進展情況,並且對微博和微信上的熱點話題也都十分了解。
儘管來自兩家不同的媒體,但上川和佐藤都認可中國政府在應對「新型肺炎」疫情方面的能力。上川說,習近平主席在大年初一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對疫情做出防控部署是非常罕見的,反映出了中央政府的迅速應對,這要比之前SARS時期快很多。上川還敏銳地發現,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後,中國社會迅速就被動員了起來,形成了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