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對標「天高地厚」:大恩大德莫若此,自驕自大莫知此

2020-12-23 學思觀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漢語成語的「天高地厚」,具有中華文化特有的價值意蘊。

成語「天高地厚」,本自早期儒家經典文獻《詩經》,原文為:「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脊。」(《小雅·正月》)

這一成語的本意,在於言天地的高大,後用以形容恩德的深厚。也指說事物的複雜、深厚,況謂關係的重大、嚴重。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天高地厚」之大恩大德,是人達致聖人氣象的人生價值理想,為追求最高的人格境界。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天高地厚」作為至極之名,就是評判一切事為和人生格局的最高標準。對照此一標準,就會令驕傲自大者清醒冷靜,讓人生充滿自強不息的精神。

人生之「對標」的思維,就是:以「天高地厚」為人生境界的標杆或標準,對照找差距,認清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格局和器量。

天高地厚,是人文所立的至極之名。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觀念中,天和地非只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烙印著人格價值理想的價值文化載體。古人講「為天地立心」,就是這一文化建構思維的反映。

天地的文化價值涵義,基於天地的自然屬性而得以賦予。相對地為最下者,則天為至高者。「天者,高之極也;地者,下之極也」(《荀子·禮論》)。地為至下存在者,又襯託出天的至高。

天至高則賦以至尊之名,地至下則配以至卑之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易·繫辭上》)有高下則有尊卑,有尊卑就有貴賤之序次。

以天為高之極,以地為厚之極,後來成為高下或高厚至極的代稱。由高厚至極之名,又引申為廣大之名。「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莊子·知北遊》)。在人文的價值上,就是 「廣大配天地」(《易·繫辭上》)。廣大,意味著人生價值的功德配天地。

天高地厚的廣大,又成為天下萬物高下、大小、尊卑和厚薄等數量或程度上的至極標準。「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莊子·天道》)天地為有形中的最大者,故聖人共以為大美。

與「天高地厚」至極之標準相較、比照,我們就會在對標的查找差距中自嘆不如,而有自知之明。人一經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就會消除自傲、自大和自恃的狹隘。

一切自驕、自大之認知,皆是坐井觀天。「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認知的提高和清醒,有賴於與至極標準的比較,在對標中看到差距,知所不足,進而保持謙虛態度。

天高地厚,是人道所立的至厚之恩。

天高地厚的大恩大德,就在於天地之道的「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中庸》)。在這一恩德之大中,天者高明,地者博厚。聖人與天地合德,就是「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天之德的高明,在於覆物,「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地之德的博厚,在於載物,「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天地功德,為人所體認和踐行就是參贊化育。

在《易傳》中,高明之天的大恩,就體現為「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卦·彖》)它既為「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又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博厚之地的大德,就體現為「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卦·彖》)它既為「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又是「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天高地厚之功德,成為人世間最高恩德的標準,也為聖人格局的功德境界。聖人藉由盡己性而盡人物之性,就能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

與天地合一,還是古代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乾卦·文言》),固能「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與天地合其德,則功德配於天地。

人生自強不息的價值實踐,就本自對「天行健」之恆久不已性的體認和踐履;人生厚德載物的價值體驗,就來自對「地勢坤」之博厚寬廣性的體認和踐行。

天高地厚,是人生所立的至大之性。

天高地厚的廣大、深厚,既成為高下、大小、尊卑和厚薄等數量或程度上的至極標準,就會為人所加以利用,進行人生價值上的比較和對照,成為對標的準則和依據。

說某某人「不知天高地厚」,就是說他不知到深淺,沒有自知之明。說某某人狂妄得不知天高地厚,就是指他不知自己有多大能耐,不覺自愧不如。說某某人心比天高,就是說他好高騖遠,而不能腳踏實地。

人若不知天高地厚,就往往自高自大,自驕自伐,自以為是。自恃於自我感覺良好,就會犯目空一切、旁若無人和妄自尊大的錯誤和過失。

人生的一大不智,就在於不知天高地厚。人生的一大智慧,就在於覺知天高地厚之大,對標而觀:

知量之無窮,就能見小而不寡,見大而不多,永遠保持客觀冷靜、自然自在的心態。

知時之無止,就能「遙而不悶,掇而不跂」(《莊子·秋水》),永遠保持與時俱進、隨遇而安的心性。

知分之無常,就能「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永遠保持寵辱不驚、鎮定自若的心境。

知終始不故,就能「生而不說,死而不禍」,永遠保持視死如生、達觀豁達之心智。

人有對標天高地厚的達觀,則必不自大,不自驕,不自傲。

人的一生,心當有對標「天高地厚」之博大,而不可有「不知天高地厚」之狹隘。

心中有「天高地厚」之準,就能自我校準,而放棄自大、自是和自矜之固執

心中有「天高地厚」之準,就能知所不足,而做到自強不息,保持謙虛謹慎

心中有「天高地厚」之準,就能豁達開朗,而堅持登高望遠,做到寵辱不驚。

人生能否對標「天高地厚」,就或格局大,或器量小,而判若兩樣。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相關焦點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十首經典古詩詞.
    05.溫庭筠《楊柳枝》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說不盡苦相思,唱不盡傷離別。天長地久,朝夕相伴竟也成了奢望。07.杜秋娘《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每天一首古詩詞|歐陽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玉樓春》這是一首寫離別的詞,在傷感的離別中蘊含著平易而深刻的人生體驗。上闋,尊前,即餞行的酒席前。餞別的酒宴前,莫要再演唱新的一闕了,只這清歌一曲,就足以讓人愁腸寸寸鬱結了。唉,此時唯有你我攜手同遊,將這滿城牡丹看盡,這樣才會少些傷感,淡然無憾地與歸去的春風辭別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一句,之所以流傳千古,就在於它將一己的情事推及到了對整個人世的認知。
  • 我的生活美學——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這是一首贈別之詞,對象應該是個青樓女子吧! 很特別的是,歐陽修在這闋與情人道別的詞中,卻提出了人生本質的問題!他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人為情所痴,為情所苦,與外在的環境(風、月)是沒有關係的,而是人生本質的問題!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詩詞裡愛情的八種狀態
    ——唐·李白《長幹行·其一》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清·納蘭容若《木蘭詞 擬古決絕詞柬友》心靈相通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眼約心同,空有靈犀一點通。
  • 【異之說《論語》】之三百三十八: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給人嚴肅之觀,只有走近他,才知他謙遜、溫和;與之交談,方知言辭犀利而準確,不苟和。其「儼然」似「驕」而「非驕」,「言厲」似「傲」而「非傲」,皆為安祥、寧靜,坦蕩通達,敦大老成,舒泰而不驕矜使然。(2)所謂「小人」之「驕」。「驕者矯誣為高,謂若同流合汙,故為賢人居之不疑者。」
  • 自信與自卑,自大與狂妄
    要相信,只要你能夠吃苦耐勞,只要你行得端走得正,只要你有足夠的自信,貧窮只是人生中的一段過程。貧窮會成為你人生中的寶貴財富,讓你懂得奮鬥會改變生存狀態的道理,讓你具有不可墮落不可忘本的清醒,讓你有了經歷過風雨磨礪後堅若磐石的成熟。如果因為地位低而自卑,這種自卑完全是自己想多了。
  • 「會員專列」石光明|豈知人面十分美,相映桃花一樣驕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投稿郵箱mm0127m@163.com關注詩人簡介石光明豈知人面十分美,相映桃花一樣驕。轉歲清明尋故地,未謀倩影嘆無聊。【楹聯】上聯:隱隱柴門,豈知人面十分美;下聯:亭亭少女,相映桃花一樣驕。
  • 《法華經》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闢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闢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
  • 《勸世良言》感悟人生真諦
    莫待白首日,頭昏兩手空。本是良言句,字字要記清。《立志篇》莫道年紀小,立志應圖早。風帆萬裡渡,始於岸邊錨。休學屋頭草,不耐北風嚎。千尺高樓立,根基要打牢。《知足謠》多欲多苦海,少欲少煩煎。知足人常樂,無病勝神仙。身長七尺漢,臥地一床眠。
  • 人人點讚的60句短語集錦,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4、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仁者不危人以要名23、仁莫大於愛人,知莫大於知人24、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餘事25、權重勿恃,名高勿寄,樹威以信也26、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31、人生結交在終始,莫為升沉中路分。32、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33、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
  • 一個莫字,100句詩,寫盡人生悲喜!莫道不銷魂,人比黃花瘦
    人生本就是寂寞而始,孤獨而終。無論是鮮衣怒馬也好,還是閒雲野鶴也罷,未嘗愛恨情仇,相思離別,又怎知人生百態。悲莫悲兮生離別,樂莫樂兮新相知!一個「莫」字,100句詩詞,寫盡了人世間的悲傷喜樂,莫怨繁花不解語,世間已有解語花。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李商隱: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後清宵細細長。
  • 道德經:功成名就的是成功人士,全身而退的才是人生贏家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人自滿、自誇、自大,這是不對的,應該靜下心來保持沉默;喜歡顯露鋒芒,人越愛出風頭,便越容易遭到挫折失敗,銳勢不會長久存在;金玉滿堂,看似富有,但無法守得永久;富貴而驕滿的人,在得意忘形之際,很容易種下惡的種子,而招來災禍。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
    這樣逍遙似神仙的自古就有,追溯到北宋時代,左手一壺美酒,右手一株桃花,文學大佬歐陽修的傳奇人生也讓我欽慕不已。尤其他那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這句出自歐陽修的《玉樓春》,原意為人天生是多情痴情的,此恨(詞意中指離別之恨)和風月無關。
  • 早讀:變老時,才知道天高地厚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者:麥興平 來源:禪茶一味年輕時,不信天,不信地,覺得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動不動,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 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金榜題名,洞房花燭,步入仕途,歐陽修三喜臨門,妥妥的人生贏家。公元1031年3月,歐陽修調任西京推官。北宋時期,西京洛陽是僅次於東京汴梁的全國第二大城市,熱鬧繁華。時間可以醫治一切創傷,幾年後,這樁醜聞終於被人們淡忘,歐陽修又被調回京城,先後出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官越做越大。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公元1065年,58歲的歐陽修又遭遇人生一道坎坷,依然是生活作風問題,這回的更加勁爆,有人舉報,歐陽修與大兒媳吳春燕有一腿,民間俗稱「扒灰」。不會吧?!
  •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其三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嶽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末兩句,從「誠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說,落到「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別,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對於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來說,一旦永訣,是更為悲哀的。末句從上一句泛說推進一層,著力寫出自身喪偶不同於一般的悲痛感情。
  • 審時度勢、急流勇退方能暢意人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遭其咎,才合乎自然法則。因為事物在達到頂峰之後,勢必會走下坡路。漢朝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便毅然請辭。他向劉邦請求:」我蒙恩擔任軍師輔佐你拜領萬戶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務至此已經完成。從今以後,我想回歸山野,暢意人生。「劉邦答應了他的要求,因此張良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 戒驕戒躁,靜心前行
    本文為書報文摘原創,歡迎轉載 驕和躁是人生中最難克服的兩個缺點,這兩個缺點害人不淺,不少人工作生活中的事情都是被這兩個字搞砸的。 01 先來說驕,為什麼驕? 因為自滿,自大。 驕傲會衝昏人的頭腦,失去理智之後,再做任何判斷和決斷都會出現大小不一的錯誤,而一旦決策失誤後果自然可想而知。
  • 「疾風知勁草」、「腹有詩書氣自華」:60個名句出處,你知道多少?
    原標題:「疾風知勁草」、「腹有詩書氣自華」:60個名句出處,你知道多少?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疾風知勁草」,「語不驚人死不休」,「今朝有酒今朝醉」……這些名句,或演化成俗語,你知道出自哪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