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段底色是現場較為常見的染色情況,進行做色時,由於底色存在一定的色度差,染色完成後易產生不均勻,或接口問題明顯,色差較大時,染後仍為多段色。
或因為色度不一致,底色基礎不同而引發的色調感受不一致,結果經常出現新生發偏棕,偏深或偏黃,偏淺,發尾偏色調偏重偏暗,或新生發達到預期效果,而發尾偏亮或偏深種種問題。
但多數人對於不同底色能夠形成多段統一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問其所然,一概不知。
那麼在面對多段底色時,除去「溫度」「操作」,我們還應當著重考慮哪些因素?
首先,多段色要實現統一,最大的困擾則是由於底色的色度差距,致使結果出現上下色度的不同,以及色調的差異。
而如何將底色最大化的拉近,再此之前,需對當前底色情況有清晰的判斷。
對於底色的實際認知是調配和操作的前提條件。只有對於底色有足夠的認知,接下來的調配、操作才能順理成章。
在觀察底色後,明白深底與淺底處於什麼狀態,才能去思考到達目標色效果需求哪些條件的介入。那麼多段的底色該如何去拉近兩者的色度差。
首先新生發部位為自然黑色狀態(天然色素狀態),可由雙氧奶去除天然色素,提淺底色明度,不同的雙氧奶提淺能力皆為不同。
常用雙氧:3%,6%,9%,12%。
常見發質為:粗硬,正常,細軟。
3%:多為半永久性,提淺差、存色較少、褪色較快,多用於染深或者染黑使用,便於後期改色。
6%:粗硬發質可提淺1度左右,正常發質可提淺1.5度左右,細軟發質可提淺2度左右
9%:粗硬發質可提淺2度左右,正常發質可提淺2.5度左右,細軟發質可提淺3度左右
12%:粗硬發質可提淺3度左右,正常發質可提淺3.5度左右,細軟發質可提淺4度左右
雙氧可直觀決定新生發基底明度(天然色度)、透光性,可見雙氧度數越高,提淺能力越強,滲透性越強。
天然色素去除越多,最終呈現的目標色效果會更加純正,但在多段底色時,並非高度雙氧奶就是絕對的最佳選擇,實際需考慮底色最深人工色度部位,最深部位幾度,選擇的雙氧提淺能力則不可高於此度數。
如:最深底色位置5度,雙氧奶選擇建議為6%。其次考慮發質,如:發質粗硬時可選用較高度雙氧使用。
現場運用,需靈活變通。而目標色明度與個人需求明度要在此範圍內進行考慮。(如若底色跨度較大,淺底明度高於7度以上,為考慮最大化拉近基底明度,一律選用12%雙氧奶介入調配。)
由雙氧決定新生發明度,也是控制新生發明度的方法之一。
而淺底部位的情況每個人都不同,多是由於之前的染色方式不同,所餘留的色度差或是一定色調差。但當前底色狀態、發質情況都是可以被觀測得到的。
不同明度的底色所含有的色素以及回填至目標色色素狀態所需的色素都是不同的,如何滿足當前淺底部分的色度需求,不僅需要我們對於底色有所了解,對於色膏的選用也必須考慮全面。
現場常用的色膏分為三類:基色色膏,加強色色膏,目標色色膏
基色:為仿照天然色素所生產的人工色素色膏,含人工麥拉寧色素。只有⾊度,沒有⾊調。
加強色:高純度,⾼彩度⾊膏,一定程度影響目標⾊度提淺,⾊板以0度表示,只有色調,沒有色度。
目標色:為度與調的結合物,可直觀理解為色度加色調 調配的色膏。
多段底色時,需求統一淺底色度,又該如何選擇合理的色膏回填發尾色素。
以往當中對於多段底色的調配方式,多以目標色調配,或結合基色進行調配。但目標色為度與調的結合結果,自身色度色素與色調色素為固定狀態,單獨使用難以滿足不同底色時的不同需求,若單獨調配使用,局限較大。
既然已經明白底色情況以及需求點,調配時就應該針對需求點去介入色膏。需求回填色度、確立明度,可以直接介入目標色同度基色來輔助色度統一,以人工色素來彌補底色所缺失的天然色素,給予頭髮更高的色素飽和度、光澤度。
若兩段色跨度較大時,同度基色無法滿足色度統一,可介入低度基色加重,以滿足發尾回填色度所需的色素。(可翻閱公眾號文章:基色對應色調的選擇)
而目標色與基色的選擇切不可一廂情願,由於人工色素無法被人工色素提淺,實際需考慮底色最深人工色度部位,最深部位幾度,選擇的雙氧提淺能力則不可高於此度數,如:最深底色位置5度,目標色色素、基色色度不可高於5度。否則易使結果出現一定的色度差。
基色可彌補底色所缺失的天然色素,給予頭髮更高的色素飽和度、光澤度。
但基色加重了目標色的色度的效果,就會相對淡化目標色中色調部分的呈現,結果會更偏向於色度,也就脫離目標色預期效果,此時該如何滿足色調需求?
加強色調感的呈現,可以直觀介入加強色,加強目標色彩度,給予頭髮更高的出彩率、色調飽和度。可根據自身需求效果介入不同用量。
但實際中由於新生發部位與淺底位置的明度差,所帶來的吸收點不一致,發尾的進色速度往往較快於新生發發部位,特別是調配色素較重或是冷色系時,經常出現發尾進色較快,結果偏重,或由於調配色素較淡或暖色系時,發尾難以沉澱,結果偏亮。那麼該如何做,才能完美統一上下的色調感受。
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操作解決,如上期公益課程所提及的量多、量少,貼合或聚攏等方式來避免。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調配的特性來調節這個問題。
調配為冷色時。可以介入微量暖色,柔和色素,延緩發尾沉澱,可避免進色過多。暖色微量介入微量淡化冷色的厚重感,並不影響最終的的色調傾向,僅為略微提明的作用。(用量參考:5-10%)
調配為暖色時,可以介入微量冷色,加重色素,幫助發尾沉澱。可避免發尾偏淺。微量冷色介入僅為略微加重整體色素,並不影響最終的色調走向。(用量參考:5%)
由於國內產品繁多,常會出現色素偏差,使之現場做色時,極易出現問題。所以平時建議測試好店內染膏色素。(可翻閱公眾號文章:如何測試染膏色素)
至此,關於色度、色調統一所需的條件已解釋清楚。多段底色可以完成統一的原因,究其根本需基於對於底色有足夠的認知,色膏的正確選擇,以及雙氧的合理運用,方能在底色處於不同度時,染出最大化統一的效果。
多段色未統一,是沒有考慮過多的因素,便直接調配,或是不當的操作方式所帶來, 聽完本期課程後,希望以後在染色過程中,大家能考慮全面,再進行調配與操作,這樣才可以完美的染出所需求的染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