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山水深處,有這麼一支如蘭品格的合唱團——巴朗之聲,從2018年至今,在米籮,巴朗之聲合唱團是徹底火了,原創歌曲《三變之源》拿下第十一屆「貴青杯」唱響校園好聲音歌詠比賽中學組一等獎;雲南彝族《敬酒歌》與《燭光裡的媽媽》再次榮獲第十二屆「貴青杯」唱響校園好聲音歌詠比賽中學組一等獎。如今又唱響了改編自央視經典詠流傳子榮、康震老師的原作《和你在一起》;由中社科城鄉(北京)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分院院長、貴陽振旅旅遊發展規劃設計中心主任楊炯蠡、貴州智遠琴行負責人楊再軍、貴州美曦方物文化藝術中心主任陳築梅原創的歌曲《夢江南》。
在備戰第十三屆「貴青杯」唱響校園好聲音歌詠比賽的日子裡,筆者走進六盤水,來到米籮,走近巴朗之聲合唱團。
巴朗河孕育巴朗之聲
六盤水市水城縣米籮鎮的「米籮」史名曾喚為「綺羅」,系彝語語音,但幾經輾轉發生音變後,遂更名為「米籮」。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古蹟、民族民間文化濃鬱,布依族蠟染、刺繡、谷花酒,嗩吶、銅鼓、酒令舞獨具特色。在米籮中學,大部分是來自於米籮本地的山裡娃組成的巴朗之聲合唱團正在緊張的排練著。
「我們沒有任何背景,有的只是一顆以音樂情懷傳唱家鄉文化的赤子之心。」貴州智遠琴行負責人楊再軍老師說,「水城縣米籮鎮有一條河叫巴朗河,這條河就像貴陽的南明河一樣環繞著這個由苗族、布依族和彝族聚居的小縣城,承載著多元、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也見證著西南少數民族淳樸的民風。我的師妹——吳莉莎便以『巴朗之聲』命名了這支來自米蘿鎮的合唱團,邀請我為合唱團編創聲樂作品。」
於是,兩位年輕音樂人合力運作下,「巴朗之聲」樂隊組建工作艱難地展開了。楊再軍因此機緣開始了自己音樂作品的編創生涯。處女作《三變之源》以合唱的方式在2018年第十一屆「貴青杯」唱響校園好聲音歌詠比賽中首次面世就一舉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
我們在萬畝國林下揮灑汗水
我們在巴郎河畔間沐浴陽光
甘於奉獻,敬畏教育
我們的生命在和諧中成長
踏實認真勤奮有為
我們的生命在燃燒中飛揚
啊......源於三變源於三變
你的未來
在越步中奮進
在你前行的號角中
我們永遠追尋你的方向
——《三變之源》
水城縣米籮鎮是中國「三變改革」的發源地,所謂三變改革,便是「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2014年,貴州省六盤水市創造性提出農村「三變」改革,引起中央高層關注。《三變之源》便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梵網經》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釋迦」。和諧、和合是根本,其表現形式又是如此多元多樣,萬物相生而不相害,萬道並行而不相悖,自是一種多元相容的「和」。禪意如同耳語,給我們以啟示——生活中的幸福感,來自我們內心的豐盈,「和」就在一茶一飯的滋味裡,吃盡禪茶心無塵,品味人間幸福事。因此,不論是對待改編還是原創的音樂作品,楊再軍老師都立足於「和」的幸福理念,反覆在現實生活中去錘鍊意志和萃取靈感,融入作品,提煉成形。
三杯兩盞熱茶下,在筆者孜孜不倦地求教中,貴州智遠琴行的楊再軍老師也打開了話閘子——
「《敬酒歌》的音樂文化元素源於雲南楚雄地區的彝族,因此帶有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特有的豪邁、質樸的風格。合唱歌曲《燭光裡的媽媽》則是為了呼籲時代的年輕人們——別為了酒桌上的應酬忘了家庭的港灣。美酒雖好,多飲傷身,家務雖瑣,但有母親、妻子和兒女的牽絆,你還在燈紅酒綠中忙碌應酬嗎?你還沉醉於旅遊文化的快消狂潮嗎?《燭光裡的媽媽》呼喚人們常回家看看。這一主題受到眾多評委老師的好評。於是在諸多參與比賽的隊伍中非常榮幸地脫穎而出,以最高分榮獲了2019年貴青杯歌唱比賽第一名。」
巴朗之聲踐行合和之道
「太給力了,『雞皮疙瘩』都聽起來了,我真的很激動,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那麼美的旋律了,陽春白雪在下裡巴人心中開了花……」排練過程中,合唱團的骨灰級發燒友,也是後勤總指揮、米籮中學副校長陳波勇眼中滿含淚光。
自從米籮中學組建了巴朗之聲合唱團,學生們乾淨的眼神裡多了一份希望,這是自強的生命之光,陳波勇倍加珍視。
「三變」之後的米籮中學附近有了半畝方塘水上別墅、巴郎莊園、十裡「芭蕉長廊」、百裡獼猴桃產業帶……但在米籮中學校長吳玉剛、副校長陳波勇心裡卻仍然有一個打不開的結——扶貧,更要扶志!
巴朗之聲合唱團,在其主創成員貴州智遠琴行的楊再軍老師和米籮中學吳麗莎老師、陳波勇老師以及米籮中學的山裡娃們的耕耘下,唱出《三變之源》,唱出《彝族敬酒歌》,唱出《遠方的孩子》,唱出《燭光裡的媽媽》,唱出《和你在一起》,也唱出了《夢江南》……
「人們對於快樂最原始的記憶為手舞足蹈,而合唱帶給我的感受便是調和眾口的藝術。作品凝結的是大山深處的聲音,是貴州山水人文的信仰,更是幾代人對這份文化記憶的傳承。」在給孩子們介紹《夢江南》的創作背景時,陳築梅首先感謝了恩師楊炯蠡教授的啟迪,隨後又感謝了詞、曲編創人楊再軍老師和傾情組織排練的吳莉莎老師、任勞任怨做好後勤工作的陳波勇老師。她告訴筆者,她非常有幸參與了巴朗之聲合唱團編創作品的過程,孩子們的歌聲更讓她十分感動。
《夢江南》是以傳統文化宋詞詞牌《夢江南》的格律唱和方式作為音樂作品意識形態上的創作,選取了祖籍興義的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孕育於貴陽南明河畔的抗金(清)名士楊龍友(文驄)生平事跡為素材,以宋詞的格調作作詞,以高山流水之音,意在將承載英雄、名臣、家國的夜郎文化、巴蜀文化、武陵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中用「巴朗之聲」代代傳唱、繼承發展下去。有意思的是,《夢江南》作品的詞、曲作者與編排者分別來自40後、80後和90後,合唱團則是由來自米籮中學的00後組成。正是一場「貴山富水憶鄉愁」的文化傳承接力體現。
「《和你在一起》《夢江南》這兩首歌曲與巴朗之聲合唱團的創建初心十分契合,我們希望以致敬經典、致敬英雄、致敬文化的態度,為2020年的『戰役情』『脫貧攻堅』鼓勁助威,以人文精神扶智扶心的同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合唱藝術進行再融合、再升華、再創作,進一步提升合唱團的編創水平。」楊再軍老師從不落下巴朗之聲合唱團的每一次排練,在他看來,文化鄉愁需要傳承,而文化扶貧更應當從扶志開始。
「每一次比賽,都是對巴朗之聲合唱團作品的一次深度打磨。合唱,是調和眾口的藝術升華與再創作。在此過程中,從詞到曲,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與歌詞背後,都是時代饋贈靈魂的『巴朗之聲』,也是孩子們人生歷程中的一筆財富。」楊再軍說。
「偏遠的山村,竟然會產出這麼雄厚、和諧的歌曲。就像,山。」中社科城鄉(北京)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分院院長、貴陽振旅旅遊發展規劃設計中心主任楊炯蠡教授聽完作品後發出感慨。
是的,像山。推開教室門,展望一片山,這片山,是孩子臉上稚拙的堅毅,是他們以自信的笑容傳承了「黔山」的骨氣。
2020年是疫情肆虐的一年,也是戰疫情中宣告脫貧攻堅的一年,米籮中學巴朗之聲合唱團積極響應了由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精神文明辦、共青團貴州省委等單位主辦的第十三屆「貴青杯」唱響校園好聲音歌詠比賽活動。
「我們希望『巴朗之聲』能在第十三屆『貴青杯』唱響校園好聲音歌詠比賽中再次榮登桂頂,我們希望將貴山富水、情寄家國的好聲音傳承接力,代代延續。」在巴朗合唱團裡,這樣的心聲藏在每一個老師和山裡娃的心裡。(文/圖 周靜 王劍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