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令狐昌海,今年49歲,是貴州遵義新蒲新區新蒲街道三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3口人。
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內心來說,我並不以「貧困戶」為榮,更不想爭當「貧困戶」,但現實是我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深溝溝裡,自然條件惡劣,交通條件落後,加上沒什麼技術,外出打工只能幹苦力活,掙不到什麼錢,連解決一家人的溫飽都成問題,我的貧困是真實而無奈的。
2016年,為了早日脫貧致富,便有了想通過養殖業走出貧困的心思,憑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展養殖業,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我主動與幫扶幹部探討研究發展道路,同時得到了各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學習種植、管理和對接市場等經驗。在幫扶幹部的鼓勵和幫助下,思考如何發展扶貧產業。 2016年貸款20000元,2019年貸款20000元,2020年貸款30000元,通過小額信貸政策,我發展養殖業,2016年養殖了6頭豬,20餘只雞;2017年養殖了13頭豬,30餘只雞;2018年養殖了19頭豬,50餘只雞;2019年養殖了27頭豬,100餘只雞;2020年養殖了8頭豬,300餘只雞;2020年人均純收入達15000元。 、
現在能摘掉窮帽子,與全區其他建檔立卡戶一道實現脫貧,我內心別提多高興了。我心中有千言萬語,現在雖然已經進入了冬天,內心卻有一道暖流。 回顧奔跑在脫貧致富道路上的這幾年,我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各級幹部的真幫實扶,讓我家能夠迅速改變困境,實現脫貧。 交通條件的改善,住進了整潔亮堂的房間,從根本上改善了「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的局面。現在,我一家人住得安心,過得開心。現在什麼都那麼便利,平時十分羨慕「鎮上人家」的生活方式,現在我一家也成為了其中一員。同時,通過醫療扶貧,可以「先就醫,後付費」,享受比例很高的報銷。
田茂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孟錦群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