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多家中甲、中乙、中冠俱樂部沒有遞交工資確認表,職業聯賽體系坍塌就成為了現實;然而未曾想,在工資確認表提交後,「災區」卻在近一步擴大,一年不發工資的「老字號」遼足退出已成定局;而沒欠薪,卻有一屁股疑似債務的天海,處境也很危險。隨著中國足協正式向天海俱樂部復函,留給天海解決問題的時候只剩最後4天。
中國足協最怕天海打到一半打不下去
天海副總,兼任一線隊領隊、教練組組長的李瑋鋒,此前一直表示天海會努力活下去;但是當天海俱樂部正式發布零轉讓公告時,所有人都很清楚,天海實際上已經有些山窮水盡了,轉讓可以被視作天海最後的自救機會。
為什麼天海要零元轉讓?所有人的反應都是俱樂部欠了一屁股債。至於天海到底有多少外債?很難說,有人說只有莫德斯特和索薩的違約金(這兩人要的賠償都在1000萬歐元左右,合起來1.5億人民幣左右)。也有人說天海手頭除了要付莫德斯特和索薩的違約金外,還有盧森博格,卡納瓦羅,崔康熙的違約金,甚至傳出了7個億的恐怖數字。除此之外,由於在投資方出現變故前,沒少給球員發現金;外界也在揣測,天海是否存在欠稅。
可以說天海的債務,已經確定在明面上的,或許不足以致他們與死地。畢竟天海俱樂部把所有應收帳款都給收回來,他們帳戶上剩餘資金,在支付完莫德斯特和索薩的違約金之後,應該還夠支付剩餘球員一年的薪水;然而暗地裡這些潛在的債務,或者說還沒曝光,沒被完全確認的債務,恐怕才是天海難以為繼的數字,導致天海很可能已經是資不抵債。
當外界都知道天海存在或這或那的問題,作為中國足球的主管部門,中國足協不可能不清楚天海俱樂部,運營不理想,財務狀況不健康的現狀。無論是此前要求天海提交徵詢函,暫緩天海的註冊,還是在回函中,所要求的必須在3月12日17時前提交的包括俱樂部資金狀況等多項相關材料,都足以表明——中國足協對於天海的狀況十分擔憂,他們非常擔心聯賽打到一半,天海打不下去的情況出現。
為了避免天海中途退出,中國足協在準入方面針對天海所採取的準入規定,跟此前聯賽註冊所設置一些規定已經有些不太一樣了。如今天海要想活下去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新的投資方入主,注入新的資金來源;另一種則是天海俱樂部要像足協證明,他們的銀行帳戶餘額足以解決逾期未付的國際足球糾紛案件、未賠付金額及可行的解決方案的同時,還得具備支付剩餘球員一年薪水的能力。如果以上兩條天海都無法做到,那麼中國足協不可能讓天海繼續註冊。
玩足球是虧本買賣,投資方的意願跟行政力量掛鈎
天海俱樂部在零轉讓公告裡,提到了俱樂部總資產約為6.4億——7.7億;考慮到任何一家中超俱樂部的資產,大體都跟球員身價掛鈎,如今天海已經放走了鄭達倫、裴帥、吳偉等人,資產自然是近一步縮水。當然再怎麼縮水,天海剩下這些人按照資產來變現的話,至少也有5億左右;就算天海的債務達到了7億,考慮到這是零轉讓,且中超受關注度這麼高,對於真正有實力的投資方來說,不是不可以考慮去接天海。但是放在中國足球特殊的市場環境,以及如今的大環境下,恐怕還真就很難有投資方站出來接天海這個「爛攤子」。
歐美成熟的足球市場,有很多俱樂部是可以自負盈虧的,像曼聯還在一定程度上「補貼」格雷澤家族。既然俱樂部本身就能賺錢,對於投資方來說,只要不瞎搞,就不存在太大的經營壓力。但是放在我國,沒有真正意義上可以自負盈虧的俱樂部;特別是最近幾年,看起來越來越多的大牌外援加入中超,提升了聯賽的品牌價值,中超公司的分紅以及各俱樂部胸前廣告的贊助都在不斷創新高;但這些分紅和胸前廣告的贊助,跟俱樂部的投入相比,只能用九牛一毛來形容。像恆大這種級別的俱樂部,一年虧損10億是正常的;哪怕是這幾年緊縮銀根,不斷清理高薪球員的富力,他們每年保守估計也得虧損兩三億。
兩三億對於富力這種體量的投資方來說尚能承受,富力的投資人一直把俱樂部的虧損數字,算在了集團廣告費裡面。而像恆大此前通過進軍足球圈抓住了很好的發展契機,從一個區域性品牌上升到國內頂尖,乃至享譽世界的品牌,足球一直是恆大集團最好的一張名片的背景下,恆大自然會繼續大力投資足球。但是對於大多數俱樂部來說,他們既很難把虧損數字控制在兩三個億,又很難用虧損的數字實現品牌力量最大化,再考慮到大環境不太理想,很多企業都在開源節流,砍掉巨虧項目的背景下,很多俱樂部的投資方其實對於足球的興趣都在減淡,願意放手的絕不是一兩家。
當然有很多投資方投資足球處於巨虧的狀態,之所以沒有放手,原因雖各不相同,但大體跟當地有關部門的態度有關。區別無非在於,國企可以不求回報,投足球就當公益行為;但私企投足球光保級每年就得先花個十億左右,他們需要一些回報!對於天海來說,能否有新的投資方入主,其實決定權不在於俱樂部,而在於天津有關方面的態度。然而天津足球真正負責扛旗的是泰達,權健一度風光無限時,天津有關部門可以把資源向這支球隊稍稍傾斜;但是現如今權健這個企業都已經這樣了,天海俱樂部是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天津足球明明有泰達這塊招牌的情況下,恐怕天海早就成了可有可無的「玩物」。
中國足球要解決盈收問題,否則退出俱樂部只會越來越多
雖然今年冬天有很多俱樂部退出,但考慮到中國足球的歷史上,原本就有非常多的匆匆過客,有些俱樂部在中國足壇也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跡,再多幾個匆匆過客,大家也不會覺得太過意外。但是當擁有67年歷史的老字號遼足和兩年前還在打亞冠,在中國足壇曾經引發巨大轟動的天海(權健),很可能都會在今年冬天轟然倒下時,這既引發了廣泛的熱議,也再一次拉響了職業聯賽深層次的生存危機。
職業聯賽的生存危機,相關部門早就意識到了。從出臺引援調節費到四大帽,再到今年冬天的一系列舉措所釋放的信號,都為了控制中超俱樂部的運營成本。然而由於原本很多中小俱樂部的運營成本就沒有達到足協規定的四大帽量級,因此足協如今所採取的舉措,只是控制住了那些豪門俱樂部的投入,但是對於中小俱樂部的減負不會起到太大的幫助,至少現階段,想留在中超的球隊,一年的投入頂多也就是從10億降到7、8億。就算接下來條例越來越嚴苛,逐漸幫助到一些中小俱樂部去節約成本;但無論怎麼節約成本,按照外援稅後工資300萬歐,國內球員稅後工資550萬人民幣的標準來算,投入也不可能降回到10年前,投7、8000萬就能奪冠,投2、3000萬就能保級的年代;未來一家俱樂部想留在中超至少也得好幾個億。
當然保級不管是要花10個億,8個億,還是5個億,這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些俱樂部一年能賺多少錢。如果一個俱樂部,一年能賺10億、8億的,你讓投資人投10到12億,哪怕處於微虧,但能起到良好的品牌效應,他們肯定願意投;然而中國各級職業聯賽俱樂部的運營,基本上都呈現出投入非常大,但回報非常小的現狀。而足協所出臺的「中性名稱」,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各俱樂部會少一筆冠名費用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資方投足球的品牌效應。
一個營收能力低下的聯賽,根本就沒有建立起成熟的職業聯賽體系;為了讓聯賽的根基更為穩固,中國足協應該想辦法從提升聯賽的營收水平入手。如果營收能力提不上來,政策導向又沒幫助中小俱樂部真正的控制投入,雪崩或許只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