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華夏盛德禮商書院的金牌禮儀講師徐雅麗,今天為大家分享大學生禮儀素養提升課的內容,這次為大家分享的是《掌握動作下的潛臺詞,讀懂他人心》。
#成年人常見潛臺詞#
心理決定行為,行為是心理的體現。行為不同於心理,但又和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繫。行為總是在一定的刺激下產生的,而且引起行為刺激常常通過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心理現象是一種主觀精神現象,而行為卻具有顯露在外的特點,它可以用客觀的方法進行測量。
察言觀色是一切人情往來中操縱自如的基本技術。不會察言觀色,等於不知風向便去轉動舵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和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面對非常複雜的人群,我們必須練就一雙慧眼,能夠準確地讀懂他人的內心。
一、我們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人的頭部,它長在最顯眼的地方,頭部動作傳達的信息很多。
直豎著頭:中國古代哲學中有「不偏不倚謂之中」。意思是說,頭部的姿勢如果保持正常狀態,說明其對你提出的觀點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保持中立的態度。
斜偏著頭:一般來說,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或某個人感興趣,或者是對某一觀點表示贊同時,會有這樣的動作,還會伴隨著不斷點頭。因此,當別人在對你說話時,你只需要斜著點頭微笑,就會使對方感到溫馨的感覺,願意繼續和你交談下去。
向下低頭:這個頭部動作意味著否定。比如,你向領導匯報工作時,如果他聽到一半低下了頭,一定是對你的工作不太滿意,不願意再繼續聽下去。這時,你應該知趣地停下來,主動將工作完善。另外當受到批評時,人們也會下意識地低頭表示歉疚的感情。
二、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個人心理狀態和內心世界,都能通過眼睛傳達出來,想走入別人的心理世界,首先要看的就是他的眼睛。
不斷眨眼:很可能這個人在說謊哦!
下班前,主管吩咐秘書寫一份重要的報告。可是,因為這天是秘書的生日在和朋友們慶祝完之後,她竟然將這份重要的工作忘了。第二天,主管要這份報告時,秘書在包裡翻來翻去,最後假裝著急地說:「哎呀,我保存文件的U盤忘記帶了。」
主管一聽,就知道秘書在睜眼說瞎話。因為,秘書根本就沒有U盤,前幾天還跟他申請要買一個呢。而且,他發現,秘書在說話時,一直在用比平時快的頻率不停地眨眼睛。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正常眨眼次數是每分鐘30~ 50次,當人感到重壓,內心難以承受時,眨眼次數明顯會增多。而人在撒謊時,會使自己的心理壓力不自覺地增加,所以,眨眼的頻率就會加快。由此,主管肯定地判斷出,秘書是在撒謊。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快速地眨眼,還能避免與對方的目光直接對視。人們在撒謊的時候,也會有心虛的心理,不敢正視對方的眼睛,生怕對方看穿自己內心的恐慌。可是,如果將頭別過去,說謊人擔心這個動作太過明顯,會被對方看穿,而快速眨眼睛,就能不動聲色地躲避對方的眼神。
在電影或電視劇裡,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個法官言辭嚴厲地審問犯人「你昨天晚上幹什什麼去了?」犯人低著頭,說:「昨天晚上我哪兒也沒去,就待在家裡看電視。「這是因為,當一個人說謊時,他是心虛的,會下意識地避免和對方眼神這樣,他能減少壓力,把謊言說出來。相反,如果他說的是真話,就敢直視對方的目光,仿佛是在挑釁:「我說的是真話,幹嘛要怕你,你要是不信,可以去調查。」
在生活中,我們通過觀察也會發現,一個人在醞釀謊言、說出謊言之後,都會有眨眼睛、低下頭等不自然的動作。比如,老師問學生為什麼沒做完作業,他可能會先低下頭想一想,或者眨巴幾下眼睛,然後再編個能被原諒的理由,妄圖逃避懲罰。
很多時候,就像前面案例中的秘書一樣,有很多人會當著你的面睜眼說瞎話,要識破對方的謊言非常容易,因為人的眼睛是無法騙人的。說謊的人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因此會選擇快速地眨眼,或別過頭去,下意識地掩蓋自己的眼神。
但是,不是所有的眨眼睛都意味著說謊。如果一個人在你面前刻意延長了眨眼睛的時間,那只是說明,他對你的話不感興趣,希望交談早點結束。如果,他的眼睛會閉上兩三秒再睜開,則說明他真的不能忍受這樣無聊的交談,希望你快點從他眼前消失。這時,你需要調整一下說話內容,或者乾脆直接走開。
只有當眨眼睛的速度快於平時的頻率,才說明當事人是在撒謊。所以,我們在觀察時,一定要區分清楚。
瞪大眼睛:說明她對你說的話很感興趣,在認真傾聽,腦子裡也在進行積極的思考,如果眼睛圓瞪,嘴巴大張,則說明你的某些話讓他很吃驚,有點不敢相信,這時,你需要做出更明確的說明,或者進一步詳細的解釋,才能讓對方接受。
斜眸一瞥:喜歡拿眼睛瞥人的人,一般都內向害羞,如果這種行為伴隨著微笑,就是在告訴別人「我對你感興趣!」但是如果伴隨著撇嘴、眉毛下垂,則表示當事人發出的一種懷疑、輕視、敵意或者是批評的信號。
三、握手,能握出內心的秘密。
握手是人際交往中最常見的禮節之一。同時,握手也是一種交流方式,能傳達出尊重、熱情、鼓勵,或者敷衍、逢迎、傲慢等情緒,握手時下意識的動作,就流露出一方內心不為人知的秘密。
習慣用雙手握住對方的手:此類人待人熱情,品性溫厚,心地善良,對朋友能夠推心置腹,喜怒形於色,而且愛憎分明。
握手時大力握緊:這種人握手就像掰手腕,令對方疼痛難忍。其實,他們是想傳達真誠的情感,卻往往因為做得太過,給人留下虛偽的印象。尤其是第一次見面,很多人都不習慣這樣的握手方式。性格方面,這類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很強,但是往往偏於專斷專行,妄自尊大。另外,他們的組織領導能力都很突出。
握手時輕輕碰觸:這在社交禮儀中是大忌,只輕輕觸碰,不握緊對方的手,會給人留下敷衍、不尊重人的印象。一般來說,這類人性格比較悲觀,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頗有遊戲人間的酒脫精神。另一方面,他們為人比較豁達,謙虛及隨和。
不願與人握手:不會主動跟人握手,別人先伸出手時,他顯得很不情願。這類人大多向羞怯,性格保守,但是對人卻很真摯。
在禮儀中,最好的握手方法是,力度適中,直視對方的眼睛,這樣,才能既顯出你的自信,又能傳達出你的真誠。通過握手,為彼此間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
四、行走姿勢是個性的速寫
平時在路上,除了列隊行走的軍人,人們走路的樣子是各式各樣的,不可能完全一樣。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一個人的走路姿勢與他的性格、心理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可以總結成下面幾種類型:
標準步姿:腰板挺直,收腹收胸,步伐有彈力,手臂自然擺動,眼睛平視前方。這類人一般都樂觀、自信,對人友善且有遠見。
走路時兩臂在身後擺動:這類人有點自高自大,什麼都不怕,性格比較蠻饋,別人很難與其進行語言上的溝通。他們愛打抱不平,喜歡指揮別人,不願意被別人指揮。雖然如此,這類人思維敏捷,做起事來有條不紊,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具有做領導的潛力。
走路時兩臂在身前擺動:這類人往往膽小謹慎,唯唯諾諾,看上去沒有精神,非常柔弱。他們承受不住一點精神上的打擊,情緒很容易崩潰。但如果是故意裝出這樣的走路姿勢,說明此人油裡油氣,別人很難看清他的真實面目。
走路時大踏步:這類人一般都有強健的體格,自信心比較強,個性頑固且好勝,做事十分幹練,討厭別人拖拖拉拉。他們心地善良,別人有事相求一定會盡力幫忙。
走路時腳拖地:這類人走路不抬腳,鞋跟與地面摩擦嚴重。這類人常有疲勞、不快樂及苦悶的心情。做事沒有積極性,喜好墨守成規,沒有開拓性。也沒有突出的才能,常會在命運方面受阻或者受挫。
五、站姿最能反映一個人秉性如何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長輩們總是教導我們「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儘管如此,人們的站相還是千姿百態,不盡一致。人的站資其實和個性有著密切關係,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站姿。所以,人的性格千差萬別,站姿也就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站立姿勢。美國夏威夷大學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的「站姿」其實是由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決定的。
站立時,雙手叉腰:這類人多是領導,具有很強的自信心和權威性。如果他的雙腳分開比肩寬,整個身軀微微向前傾,往往表示其存在著潛在的進攻性,你就要做好對方要發火的心理準備。
站立時,習慣將雙手插入口袋:這類人一般城府較深,不會輕易向人表露心思,而是暗中策划行動。他們的性格偏於內向、保守型,凡事步步為營,警覺性很高,不會輕易相信別人。
站立時,雙手交叉放於胸前:這類人大多個性堅強,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輕易不會低頭。同時,他們過分追求個人利益,且有很強的戒備心,與人交往時,常常擺出一副自我保護的防範姿態,拒人於千裡之外,往往給人冷冰冰的感覺,令人難以接近。
單腿直立,另一腿彎曲或交叉在一側:這是一種持保留態度,或者有輕微拒絕傾向的站立姿勢。習慣這樣站立方式的人,往往自信心不足,性格比較靦腆,到一個陌生環境或者不熟悉的人中間,會覺得很約束。但是,他們待人很真誠,內心也比較火熱,喜歡幫助人。
習慣倚靠著物體站立:他們不是靠著牆,就是靠著桌子,沒有任何物體的時候,還會靠著別人。這類人比較好的一面是,為人坦白爽直,也容易接納他人。不好的方面是缺乏獨立性,做事總是喜歡走捷徑。
六、從打招呼言語中能看出人的性格
人的性格特點,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來。見面打招呼是人之常情,每個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打招呼方式和習慣用語。這和人的個性是緊密相連的。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一個人打招呼的方式,讀出其個性,為接下來的交往鋪路。
最平常的打招呼方式——你好:這是與人見面時,用的頻率和場合最多的一個詞。無論對陌生人,還是老朋友、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在辦公室,打招呼用「你好!」絕對最保險。通常,習慣這種方式的人頭腦比較冷靜,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喜歡大驚小怪。無論做什麼時,都是勤勤懇懇,一絲不苟,深得同事和朋友的信賴。對待他人比較實在,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很少與人發生正面衝突,人緣很好。
最直率的打招呼方式——餵:跟人打招呼,用這種方式開頭的人,為人比較坦率直白。他們精力充沛,活潑快樂,遇到事情比較樂觀,看得開。同時,這類人思維敏捷,富有幽默感,為人活泛,能夠接受反對意見。
最害羞的打招呼方式——嗨:這類人個性靦腆,多愁善感。做起事來,通常小心翼翼,害怕因出錯受到輕視。所以,不敢去做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事情。人際交往上,他們平時少言寡語,也不願意和朋友一起在外面玩耍,寧可陪同愛人待在家中。但是,面對熟悉的人,他們會表現出熱情開朗的一面,故意討人喜歡。
我們的種種行為習慣都和過去的經歷脫不開關係。不要小看「過去」這個詞對人的影響,我們現在的種種行為所反映的,都是我們過去未曾被滿足的意識。了解自己內在的小孩,我們可以了解自身,改正缺點,而了解他人內在的小孩,則更有利於深入人心,掌控他人。
一匹小馬被拴在木樁上,它年齡還小,非常調皮,不是想去追逐翩翩飛舞的蝴蝶,就是想去啃兩口路邊的青草,但是以它的力氣,卻根本無法撼動拴著它的木樁。因此時間久了,當小馬被拴在木樁上它就安安分分地不再掙脫。
漸漸地,小馬長成了大馬,它的力量成倍地增長,可以拖動幾百斤的大車,也足以拔起那根小小的木樁,但是,每當大馬被拴在木樁上時,它就會像小時候一樣安分,絲毫沒有撼動木樁的念頭。
習慣是一種恐怖的力量,特別是從小養成的、根深蒂固的習慣。而這種恐怖的習慣性,與我們要講的「內在小孩」有著很大的關聯。
簡單來說,內在的小孩就是父母在兒童幼年時,對待他們的方式、方法和行為上的問題,讓孩子們在內心中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在成年後,他們會不自覺地將這種模式套用在自己,甚至是他人的身上。基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人們「內在的小孩」的外在表現,來輕易推斷出他人的過去、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