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成長的記憶,鄉土的氣息。
9月15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蒼南縣為「中國童謠文化之鄉」,肯定蒼南在保護與傳承童謠這項民間文化遺產所作出的努力。這是我市獲得的又一張國字號金名片,也是蒼南取得的首張文化類國字號金名片。
如果說方言在捍衛文化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貢獻,那麼童謠則是傳承方言的生動載體。蒼南成功創建「中國童謠文化之鄉」,將對延續蒼南方言根脈、弘揚蒼南人文精神、促進文化蒼南建設,以及提升縣域綜合競爭力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也可為全國各地保護民間文化「基因」提供「蒼南經驗」。
蒼南何以獲得「中國童謠文化之鄉」殊榮,又將如何發揮好這個高含金量的文化新「IP」,在奮力打造「重要窗口」中交出文化建設的「高分報表」?就讓記者帶您聆聽蒼南童謠的新「歌聲」。
中民協專家組考察礬山福德灣童謠傳承情況。林元科
背景
多方言形成蒼南童謠獨特現象
日前一個上午,蒼南縣實驗第一小學,校園裡傳出了朗朗童謠聲。六年(5)班的學生支子倪,與其他10餘名同學一道在操場上向大家展示童謠吟詠表演。節奏明快、韻律十足的一首首閩南語童謠,經過他們結合舞步的展示,變得另有一番風味。「小時候長輩有給我傳唱童謠,現在學校也有教童謠,我們已經會唱很多童謠了。童謠讓我們感受到了更多彩的家鄉。」
童謠,一種為兒童創作的歌謠,在全世界各個角落都存在,蒼南亦然!人們通過童謠汲取四季變遷、風土人情、前人智慧等生活知識,因此流傳甚廣、並不稀奇。不過,當童謠遇上蒼南這片土地,就變得格外與眾不同,其獨特現象在全國範圍都不多見!
翻開《蒼南童謠》一書,其收納的251首蒼南本土童謠,竟然涉及6種方言,且內容豐富多彩,讓人大開眼界。比如閩南語童謠《天烏烏》:「天烏烏,要落雨,何時落,初四五,阿公攑鋤頭耙水路,耙一尾鯉魚三斤五……」金鄉話童謠《相公奶奶》:「搖搖擺擺,相公奶奶;吃魚吃肉,吃蝦吃蟹;穿綢穿緞,赤手不幹。」蠻話童謠《阿爸丐娒買花呢》:「阿娒、阿娒,爾莫啼;阿爸走去賺銅鈿,賺來銅鈿丐娒買花呢……」
《蒼南童謠》主編之一的周功清說,蒼南地處浙閩邊界,是移民大縣,現有姓氏426個,少數民族37個,有閩南語、蠻話、甌語、金鄉語、畲話、蒲城話等6種互不相通的本地方言。多樣性的本地方言,形成了極富地方特色的人文風貌和風土人情,為蒼南童謠的創作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源泉和豐富的養分。在歷史實踐中,使用6種方言的蒼南百姓,都創作了各自方言的童謠,並且形成搖籃歌、遊戲歌、風俗歌、生活歌、勞作歌、風物歌、連珠歌、撞歌、童幻歌、謎語歌等十類童謠。
中民協專家組考察畲語童謠文化。林元科
這些童謠成為反映蒼南地方文化的一面鏡子,展現蒼南老百姓歷史社會生活「原生態」。金鄉話童謠《金鄉衛城》與蒲城話童謠《點腳歌》再現了昔日抗倭場景;閩南話童謠《天烏烏》印證了蒼南閩南部落與臺灣閩南部落的文化同源;甌語童謠《抬花轎》《阿奶八十歲》反映舊時江南水鄉特定的民俗、高度概括舊時蒼南人民人生儀禮;蠻話童謠《月令歌》展現了當地每個月不同時令的自然現象與代表性民間文體活動;畲族童謠《雞公上嶺》描繪一幅幅畲族人民山間田野的生活畫卷……透過這些童謠,人們可以管窺蒼南歷史和舊時文化。
挖掘
「守根」善舉保護童謠
9月18日,蒼南錢庫鎮項東村,57歲的錢庫鎮民間文藝工作者協會會長王斌,在濱水棧道一棵大榕樹下為觀眾吟唱了幾首蠻話童謠——一如他孩童時大家圍坐在榕樹下邊乘涼邊唱童謠那樣。
王斌喜歡童謠,儘管已經上了年紀,但是一名熱衷於蒼南童謠收集的民間人士。「蠻話童謠是祖祖輩輩生活在江南垟這一區域裡的人們對生活、生命深入細微的體驗與總結,是勞動者快樂的歌唱。」從2008年開始,王斌與老教師、民間藝人等通過兩年時間,對蠻話童謠進行深入的挖掘、收集,然後由他編輯出版《蠻話童謠》一書 ,收錄蠻話童謠70多首。該書被溫州市政府評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與王斌一樣,愛好文史研究的陳漢莉,近年來則為保護另一種本土方言——蒲城話的民間文化基因而努力。蒲城話只有蒼南馬站鎮蒲城一帶居民使用,流通人口僅約5000人。近年來,陳漢莉與在蒲城幼兒園當老師的妹妹一起,對蒲城話童謠進行收集、整理、完善。「很多蒲城童謠當時已經不完整,我們經過整理後,念給家裡人聽,念給鄰居老人聽,他們聽了以後就回想起來,慢慢地我們就把缺失的部分補足。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我們再唱給八九十歲的老人聽,他們記憶就開始清晰了,告訴我說這句應該是這樣唱,那句是什麼意思。」經過多年努力,她們共「搶救」了13首蒲城話童謠。使原來只有完整保存2首的蒲城童謠增加到15首。
群眾在全國文保單位--馬站鎮蒲壯所城傳唱童謠。林元科
這邊民間在行動,那邊官方也很重視。近年來,蒼南縣委縣政府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廣泛開展民間童謠搜集整理。2014年開始,縣文聯成立童謠調研小組,組織文史專家對各方言區的童謠進行再次調研搜集,精選其中251首結集出版《蒼南童謠》一書。該書該書2018年獲浙江民間文藝「映山紅」獎,2019年曾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榮譽「山花獎」。
周功清說,由於方言與地方文化淡出、童謠傳播載體形式單一等原因,童謠的傳播已經出現了「斷層」,富有價值的童謠漸漸退出我們的生活,挖掘整理收集就是為了「搶救」蒼南童謠,為後代守住珍貴的地方文化根脈。
傳承
「五進」行動推廣童謠
文化遺產,只有讓它「活」著,才能傳承延續。童謠的「活」法,就是被不斷傳唱。
近年來蒼南廣泛向社會徵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的童謠作品,構建蒼南童謠資料庫。在保持蒼南童謠現有特色的基礎上,拍攝製作蒼南童謠MV和童謠主題歌曲,用更富時代感和創造感的藝術形式賦予童謠新的生命力。並且,蒼南相繼成立童謠文化促進會、童謠傳承基地等載體,以童謠進校園、進家庭、進美麗鄉村、進景區、進文化場所「五進」行動為抓手,著力推進童謠傳承發展。
《蒼南童謠》MV製作與發布項目競標活動。孔祥君
蒼南縣實驗第一小學就是蒼南首批童謠基地學校之一。「童謠源於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不錯題材,也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學校教務處副主任陳甜甜說,他們開設了蒼南童謠課程、成立了學生童謠社團,通過開展一系列童謠學習吟唱活動,讓童謠深入學生腦海。目前,全校1至6年段已經實現童謠教授全覆蓋。
蒼南縣實驗第一小學學生吟唱蒼南童謠。林乃鵬 攝影
「方言孤島」蒲城這兩年在舉辦各種文藝匯演時,都有了童謠節目。2017年在蒲城舉辦630周年城慶時,蒲城話童謠《一粒星》成為大型文藝晚會上最受歡迎的節目。該童謠現身舞臺,並經過晚會視頻直播傳送到分布於五湖四海的蒲城遊子眼前,勾起了人們對純真童年的記憶,觸動了許多人的思鄉情愫。一些鄉親激動地說:「這才是我們的童年!」
蒼南縣實驗第一小學學生吟唱蒼南童謠。林乃鵬 攝影
在進校園方面,該縣已經建立了十餘處「蒼南童謠基地」,蒼南童謠課程到目前推廣到全縣30多所幼兒園;在進家庭方面,蒼南通過童謠網課視頻進行居家宣傳,進一步加強親子教育;在進美麗鄉村方面,蒼南把童謠表演作為到農村文化陣地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的必備項目進行推廣,成為一道亮麗的鄉土文化風景線;在進景區方面,蒼南在漁寮、玉蒼山等景區植入蒼南童謠元素,讓大家在遊覽風景的過程中感受童謠文化魅力;在進文化場所方面,蒼南在非遺驛站、文化客廳等文化場所開展童謠展演活動,營造濃厚的童謠傳播傳承氛圍。
為了長效性地保護和傳承,蒼南把爭創「中國童謠文化之鄉」納入縣委九屆八次全會重點工作,成立蒼南縣「中國童謠文化之鄉」申報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擔任組長,研究制定了《「中國童謠文化之鄉」申報工作實施方案》,實現申報工作常態化運作,直至日前創建成功。
記者了解到,蒼南希望藉助創建中國童謠文化之鄉,不斷豐富童謠的保護與傳承途徑,解決當前童謠面臨的問題,通過家庭的傳承讓它富有延續性,通過學校的教育讓它富有教育性,通過社會各界媒體的渠道讓它富有廣泛傳播性,從而把童謠發展好,推動全國童謠文化的學術研究。
發揚
培育蒼南童謠文化「IP 」
「中國童謠文化之鄉」這塊金字招牌,既是榮譽,也是使命!
九月初中國童謠專家評審組在蒼南考察時,對蒼南提出希望:深挖童謠中蘊藏的地方風俗魅力,通過將童謠與文化產業、文創產品等相互融合的方式,將童謠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中國童謠文化之鄉評審會現場。林元科
蒼南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本鋒說,下一步蒼南將做好創成「中國童謠文化之鄉」的後半篇文章,讓童謠保護更加系統、傳承更加規範、發展更具活力,帶動全國童謠文化的學術研究,為中國童謠的保護發展提供更多蒼南經驗和蒼南做法,為民間口傳文學的傳承發展樹立「蒼南模式」。
記者在即將建成的蒼南書城見到,位於該書城核心區的童謠館也正在施工中。該童謠館將用於童謠的保存、展示、體驗,計劃於今年10月份對外開放。目前收集到的關於蒼南童謠的文字、圖片、音像、文獻等數據資料將移入童謠館進行存檔、展示。藉助這個陣地,蒼南還將吸引童謠人才,繼續組織收集完整的傳統童謠文本,及時更新各類方言童謠資料庫,保持童謠資料庫的動態更新,使這裡成為童謠這一民間文化「基因庫」。
結合「中國童謠文化之鄉」這張金名片,蒼南將加強童謠文化的推廣和展示,擴大童謠的公眾教化、鄉情維繫等效應。他們將積極探索弘揚傳統文化與常規教學相結合的新機制,把傳承蒼南童謠與學科教學相互滲透,讓學生深入理解童謠蘊含的豐富內涵,吸收先輩們獨特的智慧;舉辦形式多樣的童謠主題活動,加強各年齡段的互動,增強在外遊子與家鄉的情感維繫,進一步激揚新生代溫州人精神;計劃推出童謠研學基地,定期召開童謠研討會,組織舉辦國家級童謠主題論壇,深入研究童謠所涉及的民間文學、民俗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層面的學科,構建童謠研究體系,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文研究提供新的途徑;同時,開展童謠文藝創作,創編童謠相關的文學、音樂、視頻、遊戲、舞蹈等形式作品,全面培育蒼南童謠文化IP,讓童謠在新時期綻放新光芒、引領新風尚。
來源:溫州新聞客戶端
記者 林乃鵬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