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地下文明看陝西,地上文明看山西」。古往今來山西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有百種麵食爭奇鬥豔之說,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當然,山西也是華北地區知名旅遊大省,著名景點就有雲岡石窟、北嶽恆山、晉祠、懸空寺等。
其中還有一座神奇的寺廟,屢次被毀,卻被日本4500萬信徒奉為祖庭!這就是玄中寺,位於呂梁市交城縣石壁山中,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之一,在佛教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玄中寺始創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因寺廟四面石壁陡立,又稱「石壁寺」。
在北魏時期,弘揚淨土宗的高僧縣鸞曾住玄中寺傳播淨土教義,使玄中寺逐漸聞名於世。而在唐朝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曾施捨「眾寶名珍」,重修寺宇,並賜名「石壁永寧寺」。宋朝時,玄中寺成為律宗道場,建立「甘露義壇」,同西都長安的靈威壇、東都洛陽的會善壇並稱為全國三大戒壇。
在歷史上,北魏孝文帝、唐太宗、唐憲宗、唐德宗以及蒙古世祖曾多次敕封玄中寺。其中在唐代時期,日本高僧圓仁就來中國學習淨土宗教義,從此佛教淨土宗傳遍了日本。之後,日本高僧源空開創了日本淨土宗,其弟子源信又開創了淨土真宗,這兩個宗派的4500萬信徒都把玄中寺視為祖庭。
而這些信徒們來中國參觀、訪問,也都會到玄中寺進香拜謁。而日本佛教淨土宗菅原長老,一生曾八次到玄中寺拜謁祖庭,並取「玄中寺」三字分別為其三個孫女命名。1983年菅原長老圓寂後,部分遺骨也被安放在玄中寺,譜寫了中日友好的又一佳話。
不過,玄中寺也是個命運多舛的寺廟,因為在宋哲宗趙煦元祐五年(1090年)和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遭兩次大火,燒毀大半。到了金末,寺院再度毀於兵火。
而玄中寺真正迎來轉折的是在明朝永樂、嘉靖和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隨封建王朝興盛而興盛,寺廟多次得到重修和擴建。在2011年,玄中寺被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授予「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稱號,如今還是4A級旅遊景區。
玄中寺建築依山而建,在中軸線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從低到高,錯落有致,與山勢融為一體。除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的天王殿以及明代牌樓外,其餘建築均為近代重建。
其中大雄寶殿是玄中寺的主體建築,西側的院內,有祖師堂。堂內正面懸掛著曇鸞、道綽、善導三位法師的畫像。這三幅畫像是由日本淨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真宗本願寺、東本願寺分別繪製的。
而天王殿也是寺廟的山門,對佛教感興趣的遊客會發現,天王殿內明代泥塑四大天王手持的法器,與其它寺廟完全不同,原因至今成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