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 由《蝸居》導演滕華濤自編自導,張嘉譯、朱媛媛聯袂主演的家庭情感劇《瞧這一家子》正在多家衛視熱播。作為滕華濤繼《蝸居》後的首部作品,全劇的焦點也從「房子」轉移到「孩子」身上,以「小升初」將一家七口的喜怒哀樂纏繞在一起。滕華濤表示,「每部戲的切入點、關注的角度不一樣,但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都很重要。」
滕華濤:孩子房子都重要
《蝸居》中因為「房子」的問題引發了廣泛的關注,《瞧這一家子》為何將焦點放在了「孩子」身上?
編劇粉撲:前兩年正是生育高峰,滕華濤導演拍完了房子,拍孩子,圍繞孩子每個家庭必經的兩件事就是生孩子和小升初。
滕華濤:《蝸居》關注的是房子,《裸婚時代》講的是80後的婚姻,這一部《瞧這一家子》就是以孩子為中心,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除了「小升初」,還有「高考」等不少升學的問題,為何選擇「小升初」為故事的主線?
滕華濤:「小升初」也是原劇本創作的核心,而且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現在大多數人家裡都是只有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可能要6、7個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所以孩子的事也是全家人的大事,一個「小升初」就把全家折騰得雞犬不寧。
編劇粉撲:剛開始也想過「高考」作為主線,因為必經也算是決定人一生的一次考試。但後來發現,「小升初」更殘酷,因為和其他升學考試不同,小升初不是經過統一的考試,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家長的能力,我身邊的朋友就被孩子「小升初」折磨得掉好幾層皮。
小家庭輻射大社會 「劉立成」暗諷婚姻專家
劉立成和孫曉丹有點「女強男弱」的感覺,這兩個角色的創作理念是什麼?為何這樣設計?
編劇粉撲:身邊大女人還挺多的,不管是事業還是家庭都是一把抓,在外邊工作有聲有色,在家裡也是什麼事都做主,其實也正因為這樣,孫曉丹逼得劉立成在外風光,在家很窩囊。
滕華濤:每一次的創作也是希望借一個一個的小家庭輻射到整個社會。
張嘉譯飾演的劉立成儘管本人是婚姻情感專家,但自己的婚姻卻一團糟,為何會做這樣反差巨大的設計?
編劇粉撲:本來設計劉立成是普通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但張嘉譯和我們都覺得這個角色缺點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大半年,後來有一天滕華濤靈感大爆發,決定把劉立成設計成婚姻情感專家。婚姻情感專家這個身份也增加了喜劇色彩。
滕華濤:有一次我去機場的書店買書,當時電視裡就是一位情感專家口若懸河的在談幸福人生的話題,當時我就在想,他講得這麼頭頭是道,自己的生活是過成什麼樣子的呢?而且現在很多地方都是充斥的各種專家在傳授婚姻情感的道理,但是他們生活中是什麼樣呢?這可能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比較特殊的一個現象。後來我們在談論劇本時,我就說了這個想法。
為什麼選擇張嘉譯出演劉立成?
滕華濤:《蝸居》中是和張嘉譯第一次合作,我覺得除了宋思明,張嘉譯還可以有另外一面,他絕對可以勝任《瞧這一家子》中劉立成這樣一個略帶喜劇色彩的角色。
朱媛媛飾演的孫曉丹是事業強人,是否在創作劇本時,您也關注到了現今社會裡越來越多的「女強人」,並希望將其作為一個現象與大家探討?
編劇粉撲:我認為女人還是應該回歸「跟隨」,在家中跟隨男人的腳步,這樣才會有幸福的生活。我身邊那些看上去比較強勢、大女人的朋友肯定也是在該弱小的時候弱小,才能生活的很和諧。
打造情感萬花筒 為「忘年戀」平反
在《蝸居》與《瞧這一家子》裡,都有涉及到「忘年戀」,為何會在兩部作品裡面都討論這種現象?
滕華濤:田蕾是在劉立成離婚後才成了劉立成的女朋友,和《蝸居》中的郭海藻不一樣,不是第三者。而且「忘年戀」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也很正常,劉立成作為一個中年的離異男性,肯定更多情況是會找比自己年輕的。
王一楠飾演的劉穎,也是這部電視劇裡頗具爭議的一個角色。當時為何要在劇中設置這樣一個角色?是不是為了藉此反映社會裡的一些現狀?
滕華濤:劉穎這個角色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她除了任性也沒有什麼錯。只不過是想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這不能算是什麼問題,要看觀眾是如何評價的了。
劇中除了忘年戀、婚外戀,還涉及不婚主義、丁克家庭等眾多社會話題,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滕華濤:現代戲會儘可能加入更多的社會話題,各個階層、職業的情況都會涉及到。在作者創作的基礎上儘量多元化,什麼樣的人物、情感都會有,所以觀眾可能會在每部劇中都能夠找到身邊人的影子。
片中有非常多的婚姻愛情金句,創作過程中是如何碰撞出來的?
編劇粉撲:因為劉立成這個角色是一個婚姻愛情的專家,所以我搜集了很多相關的金句,特別是翻閱了一些心理學家的書籍。
和其他家庭情感劇最大的不同?
滕華濤:話題的切入點、關注的角度不一樣。《瞧這一家子》更溫暖、更輕鬆、更喜劇。
編劇粉撲:滕華濤導演之前的作品,比如《蝸居》要更尖銳一些,《瞧這一家子》的基調就是輕鬆、幽默,劇情也更和諧。
上搜狐微博 與明星對話
(責任編輯: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