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版膠印中,紙張印刷過程中出現撕口可以說是比較常見的故障,在工作中能夠及時的判斷出故障的原因,並能進行及時的處理,無疑對工作是相當有益的。
實際上紙張撕口並不是很神秘的故障,有心的師傅一般並不會立刻對設備進行調節或對零件進行一些盲目的更換。而是靜下心來仔細的考慮,紙張的撕口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一般來說,最為普遍的出現在三種情況下:設備剛剛大修(調試)後;長期固定的印活忽然更換後;還有是在印刷過程中不斷的增大的撕口。為什麼要對這些情況分析呢?因為不同的情況下,出現問題的原因有明顯的不同,這種分析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準確的找到故障的根源。然後有針對性的對故障進行處理。
為了討論方便,筆者將常見的撕口分為幾種情況:
1. 輸紙過程中紙張不平導致。
特點:
容易出現在比較薄紙張的印刷過程中,而且一般撕口比較長,而且經常伴隨著套印不準出現。
分析:
對於比較薄的紙張,在機器調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因為無論是飛達、輸紙板還是在其後的紙張傳遞中,都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
這類問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輸紙板上的壓輪壓力過大,導致紙張在行進過程中被碾壓出拱,這樣在其後的壓印和傳遞中,就難免出現紙張撕口的問題。
處理:
對於比較薄的紙張,在調節過程中,筆者建議,飛達的吹風與吸風都應當適當的降低,直到達到能正常走紙即可,過大的風量會使紙張出現變形。
輸紙板上的壓輪壓力要適當的調輕,並向外略微偏移(成外八字)以求將不平的紙張拉平。
2. 紙張的輸紙和定位不協調
特點:
這類故障常常會很走極端,比如說整張紙的叼口全被咬牙叼爛,或半排,經常表現的比較嚴重,而且套印的規矩線偏移是相當嚴重的。
分析:
這類故障,常常是由於飛達相對於接紙輪的交接時間或飛達與前規的交接時間相對快(俗稱下紙快)。當相對位置超前的紙張到達定位位置時,由於已經超過了定位能夠補償的極限,叼口處就會彎曲變形,直到被遞紙牙咬到為止。這時候的紙張叼口不是平直的,那麼在以後的傳遞過程中當然避免不了被撕口。
處理:
這類故障的處理只要把輸紙的相對角位調節正確就可以了。
3. 前規定位位置過於靠後(遞紙牙咬紙過大)
特點:
整張或半張的叼口撕裂(間距為咬牙的間距),撕裂程度視叼紙大小不同。
分析:
當前規的定位位置過於靠後,將直接導致遞紙牙和以後所有的咬牙叼紙長度增大,這時的紙張叼口很可能無法在相互傳遞過程中順利交接(當下一排咬牙進入接紙位置時,張開的咬牙不能避開過大的叼口,或向外傳遞紙張後的咬牙不能張開足夠大的空間讓開紙張),而導致將叼口撕壞。
處理:
實際上處理方法很簡單,就是將前規位置進行相應的變動就可以了。
然而就是這種簡單的故障就常常會由於判斷的失誤而導致操作者的大麻煩。筆者就見過一例同樣的故障,而操作者發現後立刻判斷是由於咬牙的不正常交接造成的,結果一遍又一遍的調整咬牙的咬力、調節交接位置。
建議:
當出現問題後,往往判斷比處理更重要,當然預防比判斷還重要。本例就是由於操作者對前規的不正常調節(超過前規允許調節的範圍)造成的(沒有人去調,前規一般不會自己動位置的,當然要除了非常特殊的情況)。
另外筆者建議,沒有電動調節前規前後位置的機器,一般情況下儘量不要用改變前規位置的方式來調節印版套準。在老式的設備(刻度已經不明顯,或由於多次維修而失去作用)上,或倒班的生產中尤其要注意。
4. 紙張邊緣剛好沒有咬牙咬到
特點:
撕口的位置只在邊緣2—3公分左右,撕口的長度不大。整張的套印沒有影響,但在撕口處附近經常出現局部的套印問題。一般並不是張張都有,出現的頻率呈無規律分布。
分析:
這類問題一般出現在印活轉換後,尤其當紙張的幅面發生變化後,應該注意。問題出現的根源是,紙張的邊緣應當至少有一個咬牙(遞紙牙)叼著進入壓印區,這樣能保證始終在控制中進行傳遞。當邊緣的紙角沒有咬牙叼著的狀態時,這個紙角就很容易在傳遞過程中被掛破。
處理:
將側規適當的串位,保證紙張的邊緣儘量有遞紙牙控制。同時調節印版的軸向位置。
有的時候也要注意,紙張叼口邊緣出現上翹或下趴的情況,也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處理方案是將紙張掉個(無法掉個的紙張,或紙尾也有問題的紙張,可以通過敲紙或柔紙操作使紙張平服)$分頁符$
5. 牙墊在交接位置時過近或過遠
特點:
當牙墊很遠時,撕口的長度很短,一般出現故障的時候多是剛剛更換對機器比較「敏感」的紙張後(如比較脆或比較薄的紙張)。當牙墊近時,撕口有時候只有牙墊的寬度,而且長度相當穩定,撕口非常平滑。
分析:
當牙墊距離比較遠時,如果印刷柔韌性比較好的紙張,並不會出現撕口的問題,但當遇到機械強度比較差的紙張時,問題就表現出來了。在交接位置的兩排咬牙,就向兩排鉤子,在同時咬紙的瞬間很容易將紙張撕破。而過近的牙墊就好象一組砸刀,紙張在這樣的鍘刀下很輕易的就會被割破。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用久的牙墊突然被更換新牙墊時。
處理:
一般機型都可以用0.2毫米厚的鋼條(大約1公分寬、長為牙排寬度)來輔助調節交接位置時牙墊的距離。一般能在交接位置上,兩排咬牙能將鋼條拉直(牙墊最好有輕微的距離、即鋼條呈輕微的彎曲)即可。然後重新調節咬牙咬力。
6. 咬牙張開過小引起
特點:
在印刷中紙張出現撕口現象中,這一種原因是最為普遍的。其特點是撕口的紙張叼口長度不大,而且經常會向牙片的一側翻起(我們也常常將這個現象作為判斷是奇數排咬牙還是偶數排咬牙的重要依據)。
分析:
當咬牙的張開大小沒有達到要求時(過小,一般過大沒有問題),在進入交接線時,不能避開同時進入交接線的紙張叼口,將相應位置的紙張踢破,常常就是這個動作同時導致將紙張撕破的地方翻過來折上。
有兩種原因能夠導致這種咬牙過低的情況出現。
一種是整排咬牙張開都變小,這種情況,我們要首先考慮的是開牙軸承是否受到損壞?(高點開牙的機器),一般開牙吐塊受損的可能不大。
另一種情況是單個咬牙張開過小,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由於牙體上的小頂絲被磨禿造成的,另外也可能是牙箍和牙軸間由於長期磨損,間隙變大造成。在實際工作中以上兩種情況是經常出現的,有的時候是由於機器的正常磨損造成的,但更多的情況是由於人為加大咬牙咬力導致零件間受力過大,非正常磨損造成的。所以筆者還要再次的提醒操作師傅,正確的對設備進行調節和維護很重要,否則就是給自己添麻煩。
判斷:
一臺單張紙膠印機的交接次數很多,尤其是四色膠印機,咬牙的排數有時候多得讓人頭疼,要是一排一排的試可就太麻煩了,即費工,效果還不一定明顯。所以快速的判斷出故障的咬牙是非常重要的。
長期的工作中,筆者摸索出一些判斷有問題咬牙的小竅門。
①如果是鏈牙的問題,那麼出現的頻率一定是和鏈排的排數成正比的。(如果是11排鏈子的機器,那麼出現撕口的紙張和紙張的間隔一定是11或11的倍數)。反過來說,如果要是撕口的間隔是和鏈排的排數成正比的,那麼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有一排或幾排鏈牙有問題。
如果斷定是鏈牙的問題後,就乾脆費上十幾張紙(因為鏈牙的問題不會影響套印,所以也不會對其他沒撕口的印活有影響),在其中的一排上標記上醒目的標記(如白墨),開機印刷過程中目測,就會很快的找到有問題的鏈牙了。
②如果是滾筒咬牙的問題,那麼出現撕口就不會那麼有規律了,或者張張都有。但我們發現由於咬牙張開的高度不夠引起的撕口,一般都會伴隨著窩邊的現象,根據窩邊的方向我們同樣可以進一步將故障的範圍縮小。根據經驗窩邊的方向總是向著牙片的方向。
③如果是很有規律的隔一張,或隔兩張出現的,那麼我們要首先考慮倍徑滾筒了。
④這種由於咬牙張開不夠出現的撕口往往伴隨著非常不明顯的局部套印不準的現象。如色序排列為黑青品黃時,黑青和品黃分別套準,而他們之間有套印不準的問題。那麼我們就可以將有故障的咬牙進一步鎖定在青和品之間的滾筒上。
綜合上面的整個判斷過程,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可以很快的憑判斷找到故障牙的位置。
處理:
當判斷結束後,處理是最簡單的過程了,只要將找到的故障牙,相應的整排重新調節就可以了(注意一定要整排的調節,否則這個撕口解決了,由於牙力的變化很可能會將整體的壓力施加在別的個別咬牙上,從而導致不久後出現新的問題)。
7. 交接時間過長
特點:
一般這種情況在正常工作過程中很難出現,但是在大修或調試後,有時候會出現,其撕口的特點是,有撕口但一般不會有窩邊出現(由於紙張都是鉤破的)。但有時撕口的形狀也不容易和上面的區分。判斷時,一般根據出現的可能性,最後考慮。
分析:
當兩排咬牙在交接過程中,要共同的咬紙運動一小段,這是為了紙張交接的平穩進行,然後兩個滾筒就會向各自的圓周方向分開,如果交紙的咬牙在規定的角位還未將咬牙張開,那麼就會出現搶紙的現象。把紙撕壞。
處理:
調節相應咬牙的開牙
本文為中國紙業網資訊中心原創,如需轉載需經我司同意,本網保留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