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的宗教文化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存在,有一些宗教文化是我們中國的本土文化,也有些宗教文化都是來自於各個國家,經過了一些信徒的傳遞流傳到了中國,例如道教、佛教等都是當下比較普遍的教派,很多人都有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這些宗教裡面也有一些比較出色的信徒作為代表人物,不同的宗教又有自己獨特的傳教方式。
01
在中國發展比較好的集中宗教文化中,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文化也是流傳較為廣泛的,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從外國引入到中國來的。
道教和佛教有著相似的修行方式,都是一日三餐吃齋,不同的是佛教是要念佛讀經,而道教則是打坐修煉,可是和尚與道士給人的形象卻截然不同,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筆者要談的是道教,道教是我們中國的本土宗教,產生與發展都是在中國,道士們的修煉方式大多是苦修,他們需要達到修煉成仙的境界就要常年聚精會神的打坐,心中不能有任何雜念,就連飲食都是有非常嚴格的把控,在修煉期間是不能隨隨便便就吃東西,必須要心無雜念克服一切外界幹擾。
他們的修煉方式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外丹修煉和內丹修煉,兩種修煉方式也都有相同的要求,在飲食上面都有很大的禁忌,因為重點在於苦修,他們往往一進入修煉期就會很長時間都在修煉,而修煉期不論發生了什麼都是不能亂動的,不然就很難有成仙的機會。因為在飲食起居上面都過得非常貧苦。
02
除了飲食之外,道士還需要「飛升」,也就是他們修煉的最終目的,他們想要成為神仙就必須要脫胎換骨,而這前提是必須要受遍人情世故、嘗遍人間疾苦,長期的修煉加上飲食的拮据導致了道士們給人的印象往往都是青瘦的,與同為宗教信徒的和尚完全不同,讓普通人們一眼就能辨別道士與和尚。
佛教的和尚為什麼都是看起來白白胖胖的呢?首先要從佛教的起源說起,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像一直都是端莊嚴肅的菩薩形象,金光閃閃的佛像往往都是一些雍容富貴的長相,從如來佛祖到觀音菩薩再到文殊菩薩等各種佛像給人的印象都是極為相似的。
後來很多人想要成為和尚也會先看看長相,是不是和這些佛像相似,因為和尚另一個角度上來說是佛教的象徵,他們的相貌要與菩薩們的面容相差不大,這樣才能體現莊嚴與高貴。
如今在中國也有很多有名的佛像,除了寺廟之外其他的很多地方都是有佛像存在的,之所以佛教能夠在中國發展如此迅速,這裡面必須要講一個重要人物——武則天。她也是佛教信徒,一直信奉佛教,她稱帝期間還廣修寺廟,大批生產佛教經書,那一段時間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從鮮有人知到眾所周知。
03
武則天也不僅僅有捐贈金錢物資修建寺廟,她還特意出資修建佛像,就是如今的盧舍那大佛,那是在武則天還未登基時就已經開始修建,後來稱帝後還曾捐兩萬貫錢用於修建那尊佛像,佛像的構造與容貌完全是依照武則天的相貌而來,並且做工非常精細,耗時了四年之後還僅僅完成了佛像的頭部。
關於和尚們長相偏白胖高大的問題,是因為一直以來佛像給人的形象就是比較雍容高貴的,大部分和尚本身就是長得和佛教比較相似,而且比起道士們的苦修和尚們每天吃齋念佛的生活就顯得十分輕鬆,加上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一直比其他宗教要好,各種大型寺廟都是國家財政撥款修建而成的。
另一方面,因為信奉佛教的人偏多,佛教所帶來的影響力也就比較大,待遇也比較高,很多社會底層走投無路之時還會選擇去做和尚,至少衣食可以得到基本保障。這樣的生活與道士的貧苦生活相對比,兩類人給人們的印象自然是完全不同,再加上生活中很多電視劇的渲染,人們心中早已埋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象。
結語
其實不論是道教還是佛教,兩者都是較有影響力的宗教,只是因為最初的起源與後期的不斷發展而讓我們看到了現在的區別,但是我們並不能以此來定義一個宗教的形象,畢竟人的胖瘦與人的基因也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眾所周知,人體內一旦有了肥胖基因就很難瘦下來,所以我們在看見胖道士時也無需質疑他們的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