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這個名字,估計99%的人會讀錯。
《說文解字》對「嫪」的解釋是「惜戀」;
對「毐」的解釋卻不太好,是指品行不端正的人,而且明確說「嫪毐,秦人,以淫坐誅,故世罵淫曰嫪毐。」
可見,嫪毐這個名字有汙稱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真人名,而是類似「採花賊」這類外號,而有意思的是嫪毐的發音還有英文的「LOVE」類似,這後面的故事有的講了。
嫪毐[lào ǎi](?―公元前238年),是秦始皇母親趙姬的男寵,歷史上著名的「大陰人」。
什麼叫「大陰人」?
故名思議就是男性的生殖特徵非常突出。
《史記·呂不韋列傳》裡記述的很誇張,先說「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
畢竟秦始皇登基皇位時才13歲,他的母親趙姬也不過二三十歲的樣子,正是需求旺盛的年齡,而趙姬曾經是呂不韋的女人,兩人之間的事情想像空間是很大的,問題在於,當時的呂不韋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其政治抱負尚未施展,怎會沉迷於兒女情長呢,所以《史記》的記載是,面對趙姬的欲求,呂不韋
「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啗太后。」
為了滿足趙姬的欲求,呂不韋找了個替身,這個替身是個「大陰人」,那傢伙可以轉動車輪,並把這種奇聞故意散播給太后(趙姬),而此後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大陰人假扮宦官進宮服侍太后,並與「太后私與通」,被封為「長信侯」,這個「長」字意味深長,而且「毐」這個字左下角也是長長的一撇,很有畫面感。
太后得到嫪毐後,兩人卿卿我我,纏纏綿綿,甚至還生了兩個兒子,大陰人也開始膨脹,門客數千,以秦始皇的「假父」自稱,終究導致了殺身之禍!
西漢·劉向在《說苑·正諫》中說:
秦始皇帝太后不謹,幸郎嫪毐,封以為長信侯,為生兩子,專國事,浸益驕奢,與侍中左右貴臣俱博飲,酒醉爭言而鬥,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窶人子何敢乃與我亢!」所與鬥者走行白皇帝,皇帝大怒。
嫪毐畢竟也是耳目眾多,知道了秦始皇的震怒,於是提前發動叛亂,但最終失敗,被秦王嬴政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
嫪毐與太后私通,日夜淫樂也就罷了,問題在於竟然生了孩子,而且還是兩個,從倫理上講,這算為秦始皇造出了兩個同母異父的親弟弟,甚至還不知死活的聲稱要將其中一個扶正,取代秦始皇,這就犯了嚴重的政治路線錯誤,其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想,很可能鬥爭失敗之後,秦始皇帝清算,「嫪毐」的本名沒有流傳下來,始皇帝恨透了這個假父,給他改了一個寓意「士毋(無)德行」的名字——「毐」。
顏師古在《五行志注》中也說:
摎毐、許愼作嫪毐。與今《史記》、《漢書》本不同,「摎」當依本字讀居虯反。然則許(慎)自作嫪,史漢自作摎,今本史、漢改同許作嫪,非古也。其人本姓邯鄲摎氏之摎。
由此可見,嫪毐本姓邯鄲摎氏之摎,據說有可能是出自秦國惠文王年間第一任相國——樛遊家族。
看起來也似乎合情合理,不然嫪毐怎麼能被長信侯,門客數千,還能和呂不韋分庭抗禮呢?
但嫪毐也不無可能是外族人士,畢竟「長」的標誌比較明顯,嫪毐或許並非汙名,也可能是類似「love」這種愛稱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