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化妝最關鍵的一步,口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只能選一樣化妝品,女孩的選擇多是口紅。
塗不塗口紅的區別在於顯不顯氣色,一抹靚麗色彩裝點,自信和氣場即刻擁有。但你可能不了解的是,古代女子如何塗口紅。
口紅在手,安全感我有
口脂
人們對於古代 「口紅」的印象,更多地是影視劇中女子梳妝打扮時拿起一張薄薄的紅紙,抿於唇上的模樣。
「口脂」
口紅在古代叫「口脂」,它是胭脂中的一類。在各種說法中,胭脂較為準確的出現時間是漢朝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從塞外匈奴帶回來的。據說,匈奴的貴族婦女經常用「閼氏」(古稱胭脂)打扮自己,使他們的容顏看上去更精緻。
在古詩中,但凡提及唇有關的字眼,也會伴隨口脂的出現。
「朱唇未動,先覺口脂香」
「濃朱衍丹唇,黃吻爛漫赤」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中國古代的口紅,在製作上頗費心思。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口脂的製作工藝。口脂以牛髓、牛脂為原料,以丁香、藿香做香料,並摻入硃砂等顏料,經由複雜工藝製成的成品即為古代女子的飾唇用品。它們要麼被放置在小盒裡保管,要麼被裝進管狀容器裡儲存。
玩轉唇色之美
如果說幻想集齊花式口紅色號是現代姑娘們的終極目標,那麼古代女子一樣不甘落後。回溯歷史中口脂顏色劃分的細緻程度,便有種即使放在如今也「傻傻分不清」的錯覺。
口脂多以紅色為主,還有深淺濃淡之分。不僅如此,名字叫出來也透著文化味兒。什麼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半邊嬌、萬金紅、聖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官巧、洛兒殷、淡紅心等。
巧看唇妝之變
好聽的名字自然要配上好看的唇形才足夠吸睛。
中國女子對唇妝的追求永不減損,每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變化,都有相應的唇妝伴隨出現。
歷代唇妝的演變,是中國人對美的認知不斷升華的產物。
清宮女子以何為美?
單拎出清朝妝容來看,為了營造我見猶憐的氛圍,在妝容的描繪上會「特殊照顧」一些部位。
當時宮裡頭最興兩種款式的唇形,一個是上唇塗滿,下唇只塗在中間。另一個是只塗在唇中央,呈花瓣樣式。
清朝後期,女子的唇妝越塗越小,最後只剩下下唇有點顏色。
(清仁宗孝淑睿皇后 圖源:故宮博物院)
設想有一天,你睜開眼,發現自己穿越回了清朝,看著鏡中小嘴八字眉的樣子,你是否感到驚奇。不光是現代人,當時的外國人也對這樣的妝容頻頻稱奇。
「北京婦女的使用方法與歐洲婦女用唇膏的辦法完全不同,她們在她們的嘴唇中央點上深紅的一條」。但是他不得不承認,這波操作顯然能為容貌增色不少。」
《在大清帝國的航行》—— 英國·安德遜
在後宮的日子,怎樣消磨時光如何把無聊的生活變得有聊,後宮妃子在某一點上的講究絕對可以拿出來分享。
她們會自製化妝品,比如巧用玫瑰花做胭脂。
不是所有花都有資格進入紫禁城,在選花這一步就頗為嚴格。當時,有專供清宮使用的玫瑰花,一般摘採自北京妙峰山。「初試」入圍的玫瑰花還要精挑細選一番,提煉一斤玫瑰油,需要消耗三千斤新鮮玫瑰花瓣,奢侈程度可想而知。
從《宮女談往錄》中能找到慈禧太后製作玫瑰胭脂的全過程。她老人家對胭脂的製作必須知詳情,精選的花瓣洗淨放進用石臼中搗成泥狀,再用細紗布過濾出純淨的花汁,注入到胭脂缸裡浸泡數十天,耐心等到晾曬完畢裝進小而精巧的胭脂盒裡取用。
2020年,故宮美妝團隊推出了新款「荷包口紅」。
荷包是中國古人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不論男女皆可佩戴。
古代荷包樣式
在清代,檳榔袋、煙荷包、香囊或者扇套等物件被統稱為活計,其中,有一類徑直稱為荷包的,通常是指外觀接近圓形、橢圓(腰圓)形以及雞心形,荷包上部為手風琴式的抽褶,穿一對絛繩用於束口的手工小物件。這類荷包通常以男子佩掛為主,用於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服飾,懸掛在腰帶左右兩側,成對而用。旗人女子則將雞心形荷包佩掛於大襟服飾的腋下紐扣處。
古人還將自然美景、人物、吉祥祝語化作生動紋飾,用刺繡定格在荷包上。
這次,荷包口紅「繡」有六大吉祥圖案,象徵「福、祿、壽、喜、財、吉」的美好寓意。
一共推出六款色號:豇豆紅、寶石紅、瑪瑙紅、珊瑚紅、琥珀橘、琉璃紫。